刑法学(1)复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只有( )才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
=
A.危害行为B.危害结果C.犯罪的时间、地点D.犯罪的方法
2.下列人员中,实施危害行为造成危害结果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有( )。
A.聋哑人和盲人B.精神正常时的间歇性的精神病人C.生理醉酒的人
D.故意伤害他人致人轻伤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处罚。
A.从轻B.减轻C.从轻或者减轻D.减轻或者免除
4.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
某乙失血过多死亡。
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的犯罪。
A。
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
5.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的犯罪,经过20年后仍须追诉的,应当( )。
A.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B.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C.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D.由最高人民法院决定二、名词解释题
16.犯罪
17.犯罪主观方面
18.正当防卫
19.没收财产
20. 一般自首
三、简答题
21.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22.简述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
四、案例分析题
23.案情:
陈某,男,46岁,某校教师。
吴某,男,25岁,无业。
陈某的外甥。
朱某,男,20岁,无业。
吴某的朋友。
陈某因为在工作中对校长许某某产生不满,蓄意报复,于是便要家在外地的吴某找个人来干掉许某某,并许诺事成之后给每人3万元钱。
2015年6月到9月,陈某带着吴某数次查看了许某某的办公室方位和工作环境,确认了许某某,并告诉
吴某如何接近许某某,还在“酬金”之外另外给吴某2000元作为往返路费。
2015年9月22日下午,吴某与朱某来到许某某的办公室外,吴某让朱某留在门口望风,自己则进入许某某的办公室。
许某某以为吴某是有事相找,正准备站起身接待时,吴某便拿出藏在身后的螺纹钢段猛击许某某头部数下,导致许某某重度颅脑损伤死亡。
随后,吴某、朱某从陈某处拿到钱后潜逃。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对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只答处理原则)?
刑法学( 1 ) 复习题(1)答案
1、单选题
1、A
2、D
3、C
4、B
5、A
2. 名词解释
1.犯罪: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且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3.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4. 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部或全部强
制元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
5. 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3.简答题
1. 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
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
(3)行为人禾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 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是:
(1)时空性。
(2)自动性。
(3)彻底性。
(4)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