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季学期刑法学(1)期末考试总复习资料(中央开放专科生用)本总复习资料包括五方面内容:1、往年试题14套。
2、刑法学(1)期末考试总复习综合自测题10套。
3、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中的《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的参考答案)。
4、《刑法学学习指导(上册•刑法总论)》204-209页的三套模拟测试题参考答案。
5、《刑法学(1)综合练习与自我测试》80-87页的三套自我测试题参考答案。
在对《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中的《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和《刑法学(1)综合练习与自我测试》的习题进行充分练习的基础上,往年试题和刑法学(1)期末考试总复习综合自测题可以作为期末考试前数周冲刺使用。
第一部分往年试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1)试题(2008年7月)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根据解释的方法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和。
2、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原则和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3、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是指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处罚的行为。
4、刑法上所说的因果关系是指与之间的因果关系。
5、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周岁周岁。
6、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与。
7、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处罚。
教唆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8、管制的期限为以上以下。
9、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
10、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不得少于。
二、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1、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
A、对前段的补充B、对前段的限制C、对前段的强调D、是前段的例外2、按照()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A、犯罪行为的多少B、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C、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D、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3、盲人犯罪后可以()。
A.不负刑事责任B.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 减轻处罚4、某甲故意用言语挑逗某乙,诱使其对自己进行不法侵害,然后对某乙实行“防卫”而造成某乙损害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
A. 提前防卫B. 事后防卫C. 防卫过当D. 防卫挑拨5、犯罪既遂的类型有()。
A、行为犯B、危险犯C、结果犯D、举动犯6、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全部罪行处罚。
A. 集团所犯的B.他组织、领导的C.他参与的D.他指挥的7、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决定罚金数额。
A.犯罪所得B.犯罪性质C.犯罪情节D.犯罪人经济状况8、某甲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同时应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对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为()。
A. 三年以上十年以下B. 一年以上八年以下C. 一年以上五年以下D. 与主刑期相等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犯罪构成2、刑事责任年龄3、减刑4、时效中断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2、简述适用假释应遵守的条件。
五、案例分析(16分)案情:王某,男,25岁。
1998年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2001年4月26日刑满释放。
王某于2005年12月在江某开办的工厂找了份临时工。
2006年3月中旬,江某以王某偷拿单位东西为名开除了王某,并拒绝给其发放1至3月份的工资。
王某不服,几次与江某交涉,均不欢而散。
4月23日,王某再次找江某商谈,结果发生争执,人高马大的江某还打了王某一拳。
次日中午,王某抱着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心理,揣着一把剔骨刀(刃长15cm)出现在江某家门前。
江某出门时与王某碰个正着,,他问王某有什么事,王某说:“还是工资的事儿!今天你得给我个满意的答复,不然就别怪我对你不客气了!”听到江某很不客气地说出“没门”二个字后,王某一下子火了,大叫一声:“好,你有种!”从怀里掏出刀来就刺向江某的胸部。
江某躲闪了一下,但还是被刺中腹部。
江某随即与王某展开搏斗,并抓住王某的手将刀夺下。
保安员闻讯赶来协同江某将王某制服。
搏斗中,江某的胳膊和手指又被刀划伤。
经鉴定,江某的伤情属于轻伤。
请运用刑法总论中的相关理论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1)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2008年7月)(供参考)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文理解释论理解释2、保护普遍3、严重危害刑罚4、危害行为危害结果5、已满14 不满166、直接故意间接故意7、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满188、三个月二年9、一年10、一年二、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1、ABD2、C3、B4、D5、ABCD6、A7、C8、C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3、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4、时效中断:是指在追诉期限内,因犯罪分子又犯新罪而使前罪所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的制度。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4分)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
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
(2分)(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
(1分)(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1分)2、简述适用假释应遵守的条件。
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1)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这是假释的对象条件,即对假释适用范围的限定。
(2分)(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
这是假释的限制条件,也是前提条件。
(2分)(3)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
这是假释的实质条件,也是关键性条件。
(2分)(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
这是假释的排除性条件,即假释对象条件的例外。
(2分)五、案例分析(16分)评分要点:1、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分)(判断正确者得分。
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2、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3分)3、王某出于报复心理,以刀刺杀他人,欲致其于死地,只是由于被害人的反抗这一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其犯罪行为,未发生被害人死亡的犯罪结果,其行为完全符合刑法关于犯罪未遂的规定,因此,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7分)4、王某曾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在前罪刑满释放后5年以内又故意犯罪,且根据其犯罪情节,所犯新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完全符合累犯的构成条件,因而构成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4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未考试法学专业刑法学(1)试题2008年1月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和的科学。
2.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和。
3.享有和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4.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
5.精神病人在或者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6.防卫过当是盘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造成,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7.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和两个方面。
8.拘役的期限,为以上以下。
9.对于构成的犯罪分子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
10.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之日起计算。
二、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B.违反法律的行为C.触犯刑律的行为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B.敲诈勒索罪C.放火罪D.抢劫罪4.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 )。
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C.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D.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C.减轻D.从轻6.死刑不适用于( )。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
A.三个月B.六个月C.一年D.二年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 )之日起计算。
A.犯罪B.犯罪行为停止C.犯罪结果发生D.犯罪行为终了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刑事责任能力2、犯罪的过失3、犯罪集团4、自首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2、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五、案例分析(16分)案情:胡某,男, 17岁。
2005年2月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2005年11月某日晚9时左右,胡某与其朋友陈某喝完酒后在本县城关镇大街上驾车兜风,行至一个夜市小吃区时,撞上了正在马路边行走的张某、王某。
张某被撞倒卷入车下,挂在车右前避震器与方向横拉杆上,王某被撞倒在马路边(手在地上蹭破了皮)。
胡某没有停车救人,而是继续向前开。
因被撞的张某还在车下,车辆行驶不正常,陈某便对胡某说:“好象那人在车上呢。
停车看看吧。
”胡某说:“管他呢!”继续驾车逃跑。
夜市上的群众见此情景,大喊“车下有人,把车停下”,边喊边往胡某车上扔啤酒瓶、饮料盒,进行阻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