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进行农田小气候观测

怎样进行农田小气候观测

怎样进行农田小气候观测
小气候和大气候不同,它除受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远近等影响外,还受当地的地势、方位、土壤性质及地面植物覆盖等下垫面的状况差异的影响,这些差异会引起局地热量和水分收支的不同,从而形成局部地区的特殊气候,称小气候。

也就是说,小气候就是指在局地内,因下垫面条件影响而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的,通常指2米以下的近地层气候。

这种小气候特点是:
越接近下垫面的空气层,受下垫面的影响越大,小气候特征越显著;反之离下垫面越远,小气候特征也就不明显了。

小气候可分为:
农田小气候、保护地小气候、山地小气候、防护林小气候等多种多样。

其中以农田小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意义更为广泛,更为重要。

因为在贴近地气层的小气候环境中,生活着各种生物,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基本上都在这一层中进行。

同时,小气候也最容易按着人们的需要加以改造利用,例如应用不同的耕作方法、灌溉、营造护田林、设置风障、保护地经营等等,都能使小气候条件向所需要的方向改变,并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生产和试验中,进行农田小气候观测,可以了解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所形成的小气候情况。

同时,还可以了解不同农业技术措施的农田小气候效应,以便考查分析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适宜的小气候环境,并按照需要采取不同措施,创造有利的农田小气候条件,达到两高一优的目的。

进行农田小气候观测,重点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选择测点和确定观测项目。

观测点要有代表性,选择的测点应能反映当地的一般实际情况,观测点分为基本测点、辅助测点和对比测点等。

基本测点是进行小气候观测的主要测点,通过基本测点取得农田小气候的特征资料。

基本测点要设在最有代表性的地段上,观测项目比较全,如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光照等。

辅助测点是为了补充基本测点资料的不足,为了更加完善地了解基本测点的小气候特征,满足小气候分析需要。

辅助测点按照需要,可以设固定的,也可以是流动的,观测项目和基本测点相同,或少于基本测点,但观测时间应当一致。

对比测点是根据对比观测需
要而设置的,如了解灌溉农田的小气候效应时,还应在非灌溉农田设对比测点,这样才能正确地判断灌溉引起的实际差异。

农田小气候观测,根据不同目的、仪器和人力情况,观测考查的项目可以是多项的、全面的,也可以是单项的、简易的。

第二,观测仪器和观测高度。

总的来说,个测点上使用的仪器、安装的方法和观测的方法等,均应相同。

对于平坦的裸露地或植株不高的农田,一般设
5、20、
50、150厘米等4个观测高度。

如仪器少,需减少高度时,可保留20和150厘米两个高度。

作物田的观测高度,还应随作物生长增设作物枝叶茂密的活动面高度,一般为植株高度的处,此高度一般温、湿度等要素变化较大,所以活动面高度的观测更为重要。

例如,在播种前可进行地面温度表、地面最低温度表、地中温度表、天气状况和土壤湿度的观测;作物全苗后则增加剃度观测,即幼苗高度和150厘米处的温、湿度和最高、最低温度观测;当苗高超过20厘米时,再增加株高处观测。

同时,记载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和田间作业情况,以便分析使用。

第三,观测时间和次数。

农田小气候观测,不象气象台站的专业气象观测需要逐日进行,而是结合作物发育期,选择各种有代表性的天气类型,如晴天、阴天等进行观测,找出小气候差异。

在一天当中,观测的具体时间和次数,也是根据观测的目的确定的。

一般有三种:
一是需要取平均值或近似平均值时,一日之中可在
8、14、20时进行3次观测,取其平均值。

二是表示农田小气候的垂直分布时,一般可在13时或夜间0时至1时进行。

三是若表示出观测项目的日变程时,可每日24或12次连续观测为好。

如取最高和最低温度值等,也可以使用自计仪器,自动记录下某项观测要素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