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①说教材;②说教法和学法;③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声音的传播》、《各种各样的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本课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其中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运用发现、实验、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
和学生做一个“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
用多媒体创设的这一游戏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
游戏结束后,问学生对于声音你想
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
——从而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分组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一:制造声音,亲历发声。
首先向学生介绍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接着多媒体出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怎样使这些物体发声呢?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
这一活动是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
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
”这样既可以使课堂有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后学生会简单地认为对物体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
教师可提出拨动琴弦,敲击音叉时,琴弦,音叉会发音,可为什么停止拨动琴弦,敲击音叉,琴弦音叉还在发音?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激发学生探究。
活动二:观察记录,提出假设
第一步: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的现象;
第二步: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第三步: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
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
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
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假设。
活动三:从正反两方面验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首先:使音叉发出声音,引导学生通过看、听、摸,轻触水面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
而后:让学生充分利用其他物体自行设计实验验证;
最后: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
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通彻。
三、深化理解、拓展延伸
1、寻找人身体的发声部位。
2、多媒体播放一首乐器弹奏的乐曲,让学生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
并引导学生,乐曲动听是由于声音有高低,让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有高低?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改理念作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