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重点难点】重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生字卡片【课时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浩瀚长江从古汹涌奔流至今,潋滟西湖仍然静静地守候杭州,洞庭山水还是那般秀美非凡。
山水永恒,情感绵延。
你听,遥远的古代又响起了诗人们那荡气回肠的吟唱……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来学习《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生字:断楚至孤帆饮初镜未磨遥银盘(生带读自由举手读开火车读)(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注意读音: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
“磨”是个多音字,在诗中读“mó”,还有一个读音是“mò”。
识字方法:换一换:“继”换掉“纟”,加上“斤”,就是“断”;“定”换掉“宀”,加上“林”,就是“楚”;“狐”把“犭”换成“子”,就是“孤”。
形近字辨析:盘—盆未—末遥—摇银—根熟字加偏旁:“欠+饣”是“饮”,“刀+衤”是“初”,“竟+钅”是“镜”。
加一加:巾+凡=帆减一减:“到—刂 =至”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镜”:“钅”表意,“竟”表音。
3.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断、楚、孤、遥)“断”是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左边注意先写里面的“米”,再写竖折。
右边是个“斤”。
“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林”的两捺都变成了点。
下面是横勾,不是秃宝盖。
“孤”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右边是个“瓜”,不是“爪”。
“帆”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五笔是横折弯钩。
“初”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衣字旁,有两点。
“未”有两横,第二横长。
“遥”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里面的,后写“辶”,“辶”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银”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五笔是竖提,右边不要多写点。
4.学生练习写字。
三、学习《望天门山》。
1.学生分小组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师相机指导。
师简介李白: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出示:①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②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③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④开:劈开,断开。
⑤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⑥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⑦出:突出,出现。
⑧日边:天边。
⑨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理解关键词句,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学生讨论:诗中哪些词句用得好?(1)课件出示一、二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学生朗读思考:从这两句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天门山怎么样?长江水怎么样?哪些字用得好?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图片。
“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指名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水势湍急、激荡回旋)学生自由举手回答,师重点引导体会“中断”“开”“流”“回”,让学生想象天门山的山势奇险,长江水的汹涌澎湃。
(2)课件出示三、四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
师重点引导理解“出”“来”,学生想象天门山东西两山的隔江对峙。
引导学生作图感受诗人的观察角度,想象诗人的愉悦心情。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默写。
师: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生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
1.师板书诗题,生读题质疑。
2.师释题,介绍作者及相关资料。
师:“初晴后雨”即先晴后雨。
“饮湖上”就是“湖上饮”。
连起来就是诗人在湖上饮酒,看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
二、学习古诗,想象美景。
1.指名读古诗。
指导正音,读好多音字“抹”听范读,划分节奏。
学生练习节奏朗读。
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生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师简介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
汇报成果。
出示: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方:正当,恰好。
方好:正好,正显得美。
③空蒙: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
④亦:也。
亦奇:也显得非常奇妙。
3.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1)读一、二句,思考:诗人是怎么描写西湖晴雨时的美景的?学生圈画重点的词语,读一读,想象画面。
师重点指导“潋滟”“空蒙”。
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是阳光和微风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
)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晴天。
)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
(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好。
)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阳光明媚鲜艳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雨)“空蒙”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
(奇……)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亦奇。
)师:“好”“亦”写出了诗人无论对西湖晴时的水光潋滟,还是雨时的山色空蒙,都非常喜欢。
(2)读三、四句,思考:诗人将西湖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图片展示西湖与西子。
师简说西子:西子指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
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
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师引导抓住“总相宜”,体会二者的共通之处。
师: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
4.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苏轼在一天之中同时领略了西湖晴雨时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高兴……)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三、拓展延伸。
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师: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
1.图片展示洞庭湖美景,生说感受。
2.板书诗题,介绍作者及相关资料。
师简介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二、学习古诗,想象美景。
1.指名读古诗。
指导正音,认识多音字“磨”听范读,划分节奏。
指导朗读。
生展示读。
出示: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合作学古诗,理解诗意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
汇报成果。
出示:①望:从远处看。
②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③湖光:湖面的波光。
④两:指湖光和秋月。
⑤和:和谐,优美。
⑥潭面:指湖面。
⑦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⑧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⑨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⑩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3.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1)读一、二句,思考:诗人是怎么被湖光秋月吸引的的?这是怎样的湖水?学生圈画重点的词语,读一读,想象画面。
师重点指导“和”,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清澈明净的湖水与秋夜皎洁的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让诗人沉醉在这独特的宁静温柔中。
师:第二句是比喻句,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的安宁温柔。
(2)读三、四句,交流:这两句读来有什么感受?生想象画面,理解“白银盘”“青螺”。
师:“白银盘里一青螺”是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写出了洞庭湖水的清澈,洞庭湖中君山的青翠。
4.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三、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一些描写祖国山河的诗句来读一读。
四、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安排了3首古诗,都是写的优美景色,表达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这节课我们不但积累了写景的古诗,更感受了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板书设计】17 古诗三首天门山中断出望天门山楚江水开回山水相映,山河壮丽孤帆:日边来水光、山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西子晴雨皆美,浓淡俱佳望洞庭和平宁静,山水相衬【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想象画面,体会景象的美丽和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中,我对诗意的讲解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身的体验为主,小组合作,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再汇报交流,引导抓住关键词句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想象画面,学生画简图、看图片等,加深对诗意和画面的理解,从而准确把握作者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