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了解诗句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记忆中呢?
四、练习背诵古诗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断)楚江(开)
碧水(回)青山(出)
孤帆(来)红日
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课件。

提问:西湖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潋滟liàn yàn 空蒙kōng méng
淡妆浓抹dàn zhuāng nóng mǒ相宜xiāng yí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

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

你能将西湖雨中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描写祖国壮美河山诗。

2.举行“美丽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方好亦奇
总相宜
浓抹淡妆
第三课时:学习《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

了解诗句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感情。

教学思路:
1.以学过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
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望洞庭。

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什么信息?
写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是远看。

2.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
1.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3.齐读。

三、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
(1)感受“和”──和谐、协调。

(2)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夜晚:“秋月”)
(3)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4)“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5)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2)这里藏着一个精确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3)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4)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2)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3)诗中“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

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他们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柔和秀美。

有兴趣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月和山水
人景观察想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