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全日制电气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身心健康。
2.掌握电气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基本的管理知识,掌握解决涉及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工具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专门人才,具有独立承担解决在电能生产、传输、分配、控制、检测、保护及其使用过程中的工程实际问题,从事各类电气新设备的开发、设计、研制以及设备运行与维护更新能力。
3.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和学术交流。
二、学制:
学制三年,学习年限为两至四年,最短不少于两年,最长不超过四年。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少于三年为提前毕业,长于三年为推迟毕业。
提前毕业者必须符合学校提前毕业相关规定。
三、研究方向:
1.新型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及应用
主要研究新型电力电子变换器的主电路拓扑结构、安全换流技术、新型调制策略、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电磁兼容设计、开关器件的工作特性和失效机理等,解决线性扰动、换流死区、输入/输出不平衡、非线性特性的影响,提高系统稳定性和鲁棒性。
并将矩阵变换器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柔性分频输电系统、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等的开发研究中。
2.电力传动控制技术
主要研究新型交流调速系统的无速度传感器技术、智能控制器、矢量控制技术、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等;研究开关磁阻电机及其他特种电机驱动控制。
3.新能源发电系统与技术
主要研究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系统;展开直驱型风力发电机组、风电机组
仿真平台及应用、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实验平台及应用、风电监控安全通信、开关磁阻风力发电系统、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电力系统的变电站自动化、电力市场通信、直流输电与FACTS技术等。
4.现代滤波器和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主要研究多种MOCCII电流模式滤波器、KHN滤波器、 IFLF多功能滤波器、多环反馈滤波器系统设计以及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5.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主要研究RFID无线通信技术、金融货币智能识别与自助支付技术、模糊神经网络等智能技术,在“公交车智能防伪投币系统”、“智能车辆牌证巡查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智能无线网络停车管理系统、智能小区等领域的应用。
6.计算机测控技术与应用
主要研究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智能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工业自动化生产和安全监控、楼宇自动化管理等提供技术与支持。
四、课程设置:
五、学分要求
实行学分制,应修满32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6学分,专业必修课16学分,选修课程根据研究方向,在导师指导下选修。
六、实践环节
工程实践是电气工程硕士研究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环节。
学生必须参加工程实践,遵照实践环节的要求并取得相应学分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的撰写阶段。
实践要求
第一学年, 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动态与企业应用技术讲座,最新技术、应用动态、发展趋势。
第二学年,企业培训与开题,结合企业应用开发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己发展和工作的目标,找准切入点,完成文献检索、调研选题。
第三学年,企业项目设计开发应用,深入企业,参与具体项目中电气工程各环节的调研分析与研发设计实践,学位论文工作与企业的项目开发相结合,在分析、设计和开发的基础上有效地完成论文或研究报告。
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学生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工程素质和工程技能,培养、锻炼具有独立承担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的能力;认真遵守企业(行业)的各项管理规定(必要时可签协议书),不迟到、不早退,谦虚好学,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虚心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与检查,认真完成工程实践阶段培养任务。
具体要求如下:
学生进入工程实践前须获取20学分的理论课程学分。
获取学分的标准为已参加该门课程的考核并且成绩为及格或及格以上。
工程实践环节共6学分。
学分的获取应满足下列3个条件:⑴工程硕士研究生参加项目实习的时间至少1年;⑵按要求撰写4份工程实践报告并且成绩在及格以上(含及格);⑶提交企业工程实践鉴定表,并且鉴定表中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总评在及格以上,鉴定表需有企业指导导师签字及实习单位公章。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培养其独立工作和分析综合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学位论文应以工程为本,以技术创新为评价标准,在正、副导师共同指导下,必须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1.论文选题和开题
选题应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和企业需求,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形式可以是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技术攻关研究专题,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制、引进与开发,产品质量的检测与分析,设备管理系统或维护技术研究报告等。
选题在第三学期初进行,并向指导教师小组和本专业全体研究生作选题和开题报告,广泛听取意见,经导师和学位点审核同意,报学院批准。
开题报告对所研究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进行综合评述;论证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可行性,并尽可能结合科研任务进行。
同时,要阐明论文研究工作的实施方案、实验方法、工作进度和预期研究成果,并附有主要参考文献等。
开题报告于第三学期上交学校研究生处备案。
2.中期检查和预答辩
第四学期中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中期检查,第五学期写出论文初稿,在第六学期的完成论文(报告)正稿。
论文应该逻辑严谨、论证有据、资料详实,工作要有一定的创新。
论文撰写要求语言通畅,图表清晰,符合学位论文的书写格式要求,字数不得少于三万字。
经导师和学位点负责人共同签字同意后,按规定格式打印成册,一式六份(另附原稿和电子版文件)上交研究生处。
学位论文在第六学期初进行预答辩。
3.学位论文与答辩
研究生在完成了规定的学分、开题报告、发表了一篇以上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项目开发工作),通过了学位论文评审后,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有三位专家评阅(其中至少一名为企业高工以上职称的专家)。
学位论文的评审着重审核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具体方案及其实现的先进性、合理性、技术难度、工作量和实际效果,以及报告的规范化程度和质量。
答辩委员会应由五位以上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一位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
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八、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包括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以及各种专题讨论班等内容,要求在培养和学习阶段至少提供2次有关参加学术活动的报告。
结合科研平台,建设研究生教学平台,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保障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
九、培养方式
采用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通过学校和企业联合指导,充分发挥双导师作用,建立和完善学术群体的培养机制,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进行全面的指导;重视科研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科研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
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创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严格考核,建立必要的竞争和淘汰机制,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因材施教,开展自学和对话式、讨论式教学,发挥导师和研究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双导师制:每名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需配正、副指导教师各一名。
正导师是从学院选定的,必须是从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相关专业或领域、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并具有研究生指导经验的教师。
副导师从现场选定,必须是从事电气及自动化相关专业或领域或与课题有关的工程领域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
2.双地点学习制:学生在学校集中学习约1年,修满学分;在联合培养企业时间1年以上;毕业论文撰写可在企业或学校完成,答辩在学校进行。
3.提倡双语教学,包括直接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聘请国外教授讲课或讲学等。
十、本专业研究生文献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书目、专业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