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桩基施工方案
3.0.4灌注桩施工应有完善的施工记录。
4、
4.1 岩溶桩基组合模式
4.1.1岩溶对桩基成孔施工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覆盖层、溶洞、不完整岩溶形态、岩溶地下水四大方面,并且这四种影响因素往往是在同一桩基中同时存在的。
①、覆盖层对桩基成孔施工的影响
岩溶区覆盖层厚度变化大,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多以第四系冲积、坡积和残积层为主,在地下水影响下基岩面附近土层往往呈现软塑状态,甚至部分粘性土被地下水径流冲蚀形成土洞。成孔过程中,覆盖层会因护壁失稳而造成孔壁坍塌,严重者造成大规模孔口地面塌陷。
2.0.5岩溶填充率充填物体积与洞隙体积之百分比,充填率可分为:全填充、半填充、少量填充与未填充。
2.0.6土洞发育在可溶岩上覆盖土层中的空洞。其形成需有易被潜蚀的土层,其下有排泄、储存潜蚀物的岩溶通道。当地下水位在岩土交界面附近作频繁升降时,常产生水对土层的潜蚀而形成土洞。
2.0.7洞穴崩塌物在溶洞内伴随岩溶作用过程从洞顶、洞壁、洞口崩塌的块石、碎石、角砾堆积③、不完整岩溶形态对桩基成孔施工的影响
不完整岩溶形态会造成钻锤落底时不水平而滑向软质一侧,造成桩孔偏斜;或岩溶发育不均形成的基岩面溶沟、溶槽、石牙孤石及孔内探头石导致冲击过程中钻头被卡。
②、溶洞对桩基成孔施工的影响
溶洞是桩基成孔施工中最难对付的岩溶形态之一。因溶洞发育的大小、形状、规模、位置不一,其造成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因溶洞的存在,成孔施工过程中常会出现因揭穿顶板出现漏浆、卡钻、掉钻、埋钻的事故,特别在多层溶洞(串珠式溶洞)发育的桩基中,会导致成孔施工的困难,桩底标高的难以确定等。
1.0.3本指南仅包括公路工程桥梁施工与岩溶有关的内容,而施工中通用部分的技术方法与要求,以及岩溶地区中非岩溶桩基的施工,均应遵照国家或交通部现行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2、名词术语
2.0.1岩溶裂隙地表水沿可溶岩的节理裂隙进行垂直运动,不断对裂隙四壁进行溶蚀和冲蚀,从而不断扩大成几厘米至1~2米宽的岩溶裂隙。裂隙与溶洞区别主要在形态上,裂隙三维方向上某一方向尺寸明显超过另外一个方向。裂隙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其连通性,如果为封闭裂隙其对桩基的影响等同于小溶洞,纵向裂隙对桩基施工影响大(漏浆量大 速度快)。对桩基施工来说,裂隙一般是指宽度0.5m以下的岩溶裂隙。
2.0.4岩溶率在一定范围内岩溶空间的规模和密度,用以反映岩溶发育的强度及特征,岩溶率可分为:
点岩溶率:单位面积内岩溶形态的个数;
线岩溶率:单位长度上岩溶形态的百分比;
面岩溶率:单位面积上岩溶形态的百分比;
体岩溶率:岩溶空间占测量可溶岩体积之百分比;
钻孔岩溶揭露率:在一定深度或层位内,揭露到洞隙的钻孔占勘探孔总数的百分比。
2.0.12灌注桩在地基中以人工或机械成孔,在孔中灌注混凝土而成的桩。
2.0.13大直径桩直径大于等于1.5m的灌注桩界定为大直径桩。
2.0.14端承桩主要靠桩的下端反力支承荷载的桩。
2.0.15PHP泥浆即丙烯酰胺泥浆,以膨润土、碳酸钠、聚丙烯酰胺的水解物和锯木屑、稻草、水泥或有机纤维复合物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不分散、低固相、高粘度泥浆。
串珠式溶洞:指由水平状态为主的多层溶洞或裂隙组成,各层之间厚度间距一般为0.5~3m,溶洞大小不一,一般为垂直型溶洞。
2.0.3不完整岩溶不完整岩溶形态是指发育在桩侧或桩底的孤石、鹰嘴岩、半边岩、岩溶裂隙、起伏不平的基岩面、倾斜岩层、石笋等,它们共同的特征表现为在同一桩孔横截面上,岩石软硬不均或半岩半土、半岩半溶的情况。
2.0.2溶洞地下水溶着可溶岩的层面、节理或裂隙、落水洞和竖井下渗的水,在地下水垂直渗入带内沿着各种构造不断向下流动,同时扩大空间,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的洞穴。一般有两种类型:水平型溶洞和垂直型溶洞。溶洞相对来说长宽比较小。
对于桩基施工而言,各种溶洞按溶洞的大小及数量区分如下:
小型溶洞:对冲击成孔无多大影响的溶洞,高0.5 m~1m,大多数为封闭溶洞。
岩溶地区桩基施工方案
1、总则
1.0.1为适应岩溶地区公路桥梁建设发展的需要,服务于我国岩溶地区尤其西部岩溶地区公路工程桥梁桩基施工,确保施工质量,作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法实用有效,特制订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岩溶地区高速公路、一般新建公路和改建的各等级公路,以及独立建设的桥梁项目的施工。
一般溶洞: 会对冲击成孔造成影响的溶洞,高1~4米。
大型溶洞:对冲击成孔施工影响较大的溶洞,高4m以上.
多层溶洞:可溶性岩层与非可溶性岩层相间的地区,溶洞本身就具有成层性。因此,在岩溶地区,溶洞的成层性是一种普遍的地貌现象,多数是由4~6层组成的。上下两层水平溶洞之间的高差由数米到十几米甚至几十米。一般为水平型溶洞。
2.0.8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面以下,存在于岩石和土壤的孔隙中可以流动的水体。地面以下的水并不都是地下水。地面以下的土层可分为包气带、饱水带。包气带的土层中含有空气,没有被水充满,包气带中的水分称为土壤水。饱水带中土壤孔隙被水充满,含水量达到饱和,饱水带中的水即为地下水。
2.0.9饱水带又称潜流带。岩溶含水层及其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带。它的上限及厚度与补给——排泄区的相对位置和高差有关。水流常具有连续性和静水压力。浅饱水带常常是岩溶强烈发育的地带。
2.0.16岩溶桩基指在岩溶地区,桩位处发育有各种岩溶形态的灌注桩。
3、一般规定
3.0.1本指南适用于冲击成孔、人工挖孔岩溶灌注桩基的施工。
3.0.2岩溶灌注桩施工应具备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水泥、砂、石等原材料的质量检验报告,混凝土配合比审批报告。
3.0.3灌注桩施工时,应按有关规定制定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措施。
2.0.10季节交替带又称过渡带。由于季节变化而引起地下水位升降波动的地带。是仅次于包气带与饱水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当雨季潜水面升高时,构成饱水带的一部分;旱季潜水面下降,则成为包气带的一部分,形成周期性的交替。
2.0.11岩溶水赋存于岩溶化岩体中的地下水的总称,又称岩溶地下水。
2.0.12岩溶突水储存和运动于岩溶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流,当被人工揭露或受自然因素影响而骤然产生的大量涌水现象。岩溶突水常伴随涌泥涌砂,危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