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末模拟检测试卷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为下面加点的认读字注音。
胚.胎()抽噎.()召.集( ) 脊.
梁( )
友谊.()昏庸.()效率.()机械.
()
看拼音写词语。
(要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xiū sè xuàn rǎn è hào páo xiào shēn
yín
kuò s
dū du chí yán dǒu sǒu fēng sāo pò
zhàn
ji
2、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供.应(gōng gòng)作.料(zuò zuó)挑.旗(tiāo tiǎo) 胆怯.(qiè què)
允.诺 (rǔn yǔn) 擂.鼓(lèi léi)憧.憬(chōng cōng)监.生(jiān jiàn)
3、按要求写词语。
描写人物外貌描写人物神态
描写人物行动描写人物说话情态
4、圈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将正确的字填在横线上。
绘生绘色( )不能自跋( ) 网络资原( ) 衷言逆耳
( )
精神斗擞( )敛生屏气()决口不提()应接不瑕
()
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最喜小儿无赖
..()甚聪惠.()
怪生
..无雨都张伞()乃.呼儿出()
6、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A.《牧童》一诗的作者是。
诗中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的诗
句是:,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
幅鲜活的图。
B《将相和》一文,以的矛盾为背景,以为线索,记述了“”、“”、“”三个故事。
C、,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
班级姓名评价等级
7、按要求写句子。
(1)他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件印着仰头的大角麋鹿的红色运动衫。
(缩句)
(2)“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怎能不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呢?
改为陈述句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A、老师慈母般的关怀,我一辈子终身难忘。
B、他穿着一双黑色的皮鞋和和白色帽
子。
C、这次语文月考,全班同学普遍成绩提高了。
D、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爷爷很快恢复了健康。
9、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色的鱼钩》文中那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象征了老班长有一颗红心。
B、《草船借箭》运用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展开矛盾冲突,使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C、《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D、《金钱的魔力》一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
10、判断题。
正确的打“√”,错的打“×”。
1、《梦想的力量》是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事情的经过。
体现了加
拿大男孩瑞恩有一颗善良、坚定执着、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
2、《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的相关内容改
编的。
作者是明末清初的罗贯中。
()
3、古代人们常常采用利用烽火、人报信、漂流瓶等形式传递信息。
()
4、“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这句话是对王熙凤这一人物的神态描写。
()
二、阅读感悟。
(一)课内语段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是您()着全村妇女,()着打糕,()着炮火,()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
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
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作者。
2、在□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3、读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A、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动词。
B、“雪中送炭”中的“雪”指的是,“炭”指的是
现在常用来比喻。
C、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语段中记叙了朝鲜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的、、这三件事。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二)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认真默读,标出语气停顿。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中“闻”的意思是()
A、消息
B、知道
C、听说
D、名声,名望
3、文章的第一句是句。
4、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5、杨氏之子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回应孔君平,这句话什么意思?你认为他的回答妙在哪里?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最后的苹果
书房里有一扇朝南的窗户,站在那儿向外看,约三里处是一座小山,翻过山就是一片苹果园。
写作之余,我散步的终点,就是这片栽满果树的地方。
深秋的一天,我又来到这里。
果农的窝棚已空,夕阳下,几只小鸟在上面整理着
羽毛;苹果树的叶子稀疏金黄,微风吹来,不时地飘向我脚下的小路。
就在我沉醉于眼前的这片世界时,我发现了一只苹果,它挂在一个树杈的中间,大小如我的拳头。
显然,这是一只被遗忘了采摘的苹果,因为它所在的位置非常隐蔽。
如果我不是在抬起头的时候,恰好向它那个方向看去,根本就发现不了它。
要不要摘下那只苹果?我犹豫了好一会儿。
最后。
我还是决定不去动它,因为这样能给我一个理由,在下一次散步的时候不再半路折回;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想看看,一只苹果,在没有人提前摘的情况下,会是怎样一种结果。
立冬、小雪、冬至,日子一天天过去。
就在我第五次去看它的时候,这只苹果不见了。
也许是它已不愿呆在枝头,总之,在我寻找它的时候,它正躺在树下的一堆枯叶里。
自从搬到郊外居住以后,我无数次来这里散步。
从果农摘下的第一批青色的果子,到收获结束、果农运走最后一批,我都购买和品尝过。
然而,像我眼前的这只苹果,我还从没有见过,它的外形是那样饱满而圆润,它的色泽是那样金黄厚重。
这只苹果被我带回家后,在我的书房里又呆了近两个月。
直到有一天,儿子问我:“妈妈,你在哪儿弄的那只苹果,怎么那么甜呀?”我这才知道,果园里最后成熟的那只苹果已被儿子吃掉了。
不过,从那天起,我再也不为儿子的顽皮、无知和不懂事而苦恼;也是从那天起,对那些年级轻轻就已经功成名就的人,我也不再羡慕。
我变得更加内敛、更加专注,因为那只苹果让我明白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青涩.()内敛.()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功成名就:。
3.面对那个最后的苹果,“我”决定不去动它的原因是
4.那个苹果被“我”带回家后“放在书房里近两个月”的原因是()
A.这是家里的最后一个苹果,“我”十分珍惜,不舍得吃掉。
B.这个苹果因为放得太久,已经不能再食用了。
C.这个苹果的外形饱满而圆润、色泽金黄厚重,“我”非常喜欢。
5.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空白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A.最后成熟的果子最好吃。
B.最后成熟的果子最甜,并且最不容易腐烂。
C.人到老年,自然就会变得成熟。
6.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7.读完本文,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写一段话。
(不少于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