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与就业

社会学与就业

学社会学对于找工作的劣势分析:1.社会学理论在社会上的影响度和认知度不高,且社会学理论自身的系统性差,难以把握。

虽然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学的知名度正在迅速提高,但很多人依然不知道社会学是干什么的;而另一方面,社会学的理论又是一种平行的,而非连贯系统的,每个社会学家都能自成一派,并且互相批驳,因而很多社会学的学生很难对社会学有一个确定性的把握。

“别人不知道社会学是什么,自己也讲不清社会学是什么,自然就不知道社会学能做什么”。

2.学社会学的学生更容易迷茫,更容易愤世嫉俗,眼高手低。

社会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打破常识、揭穿"真相",用独立思考去探索所社会现象的本质。

而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于很多学生是很难做到的,其结果是很多社会学的雪生打破了常识,却又没有形成自己的社会学思维,邯郸学步,最后就形成了一种外表自命不凡而内在却所又十分迷茫的“分裂气质”,而这种心态对于个人发展其实是很不健康的。

3.社会学应用者分化巨大:教授级的社会学专家与居委会级的社工。

目前,社会学最“对口”的,干预社会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就是读博士,当教授,当获得“文化资本”之后就有了话语权,这时候就可以用自己的社会学言论和研究去干预政府政策,改变社会;第二就是考证当社会工作者,这是社会学本科生最对口的出路,虽然社会工作最近发展迅速,正在职业化,并且将会产生与“律师资格证”性质相同的“社工证”,然而即使是在社会工作已经很成熟的香港,社会工作者依然不是中产行列,与律师更不可同日而语;而在大陆最发达的城市上海,人们对于社工的认识更是居委会级的工作(上海的居委会工作人员确实接受过社工培训),而在内地城市,根本没人知道社工。

对比这两个社会学对口职业,一个太高,一个太低,很多社会学本科毕业生皆不愿去,“学社会学的人被社会抛弃”,这便使得很多外界与界内人士有理由去嘲讽社会学。

4.对于社会学方法教学的不重视,不系统。

“社会调查方法”“问卷设计与分析”“spss统计分析”可以说是对社会学学生找工作最有用的三门课程,可是很多学校的社会学系竟然没有开设,甚至很多社会学的学生都不知道spss是什么。

5.社会学论文“性价比”不高。

这主要对于研究生而言的,社会学硕士论文的费用成本和时间成本可以说是社会科学里面最高的,要想做出一篇真正原创的社会学硕士论文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而且实证调查的费用还要很多。

最主要的是,论文占据了很多实习的时间与机会,但论文对于以后的职业而言,如果不做学问,即使是有用成本也是很高,更主要的是对于更多人这种学术训练和其以后的职业相关度太小,这就使得论文的机会成本被进一步放大。

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文科里面社会学是最容易出国深造的(美国很多年轻人认为读社会学博士太苦,而且就业难)。

通过这些分析,个人认为消除社会学的就业劣势的一种办法是:将“社会学研究方向”和“社会工作方向”这两个专业进行有针对性地专门化培养。

前者定位为“研究性的精英教育”,后者定位为“应用性的大众教育”。

唯有培养目标确定了,每个社会学的学生才能认同自己的发展目标。

学社会学就业的优势学社会学最大的优势,从理论上说就是“独特的视角,另辟蹊径的思维方式”,从应用层面上来说就是“社会调查方法”“问卷设计与分析”“spss统计分析应用”等具体的方法。

而就现阶段而言,社会学学生就业领域主要是企业,政府与传媒。

1.企业:调查咨询公司。

国内外知名调查咨询公司,如AC尼尔森、益普索(ipsos)、TNS、零点、华南国际都点名要社会学专业毕业生。

他们看重的是社会学学生能够将问卷设计与对消费者的把握相结合的能力,同时还有社会学训练中特别强调统计与变量相关分析的能力。

事实上,社会学这种对于社会的综合性统计、逻辑分析是相当吃香的,我也曾见到过HONEYWELL(五百强的工业集团)找社会学研究生去给他们做与社会相关project。

2.政府部门:研究室。

几乎每个政府部门都会有自己的研究室,以前的研究室就是坐而论道写文章,然而现在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几乎各个报告都要做问卷调查,拿具体数据,而传统的研究室人员对于作问卷调查可谓一窍不通,这就使得当前机关的研究室对于社会学学生的需求明显。

3.传媒。

传媒领域比较大,可以说社会学最能施展才华的地方。

社会学理论可以让传媒选准最出挑的社会热点,并以最新锐的视角去分析。

而就方法而言,国外很多民意调查和社会调查都是媒体进行的,国内的杂志和报纸近年也开始注重、流行搞调查,这就使得社会学问卷设计与访谈等等这种定性定量调查方法大为吃香。

以上是一些对于社会学与就业关系粗浅分析,不妥之处大家多多探讨商榷。

每个人的观点都会不同,但在此处讨论中需要强调是,我们要客观的理性的去分析社会学对于就业的优势和劣势,而不应主观的,意气用事的区赞扬或是“控诉”社会学。

我相信对于每个学社会学的人而言,如果我们能够理智的认识社会学,理智的认识自己,我们都会通过社会学拥有自己美好的前程。

9复旦院长的评论,感觉也还是没实质性的东西.呵呵,这个专业确实是基础性的,什么也可以什么也不可以的.在很高端的地方比如社会的知名的一些学者什么的好象最少有一半是和社会学有关的,不过离我们太远了.最好的方法我觉得还是在学校呆着,上研.因为这个专业的就业形势是越来越好.我觉得入世对这个有很大的刺激.现在国家的问题确实是不少的.在政府方面是这样的.对跨国公司也是一样的.大蛋糕就看大家怎么分了.您认为我们院的专业发展前景如何呢?首先是讲对于社会学这个专业学科,这个学科在中国来讲还是比较年轻的学科,过去我们讲公共政策是政府的政策,现在讲一要透明和公众的参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对我们的学科的要求越来越高。

前两年参加中国社会学年会上说,如果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是经济学唱主角的话,现在和未来20年应该是社会学和相关学科可以更多的发出声音来。

当我们强调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时候,我们会更多的涉及到非经济因素,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各种统筹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的进入我们的视野,进入政府决策的过程,老百姓也会越来越关注。

所以我们的学科处在非常好的时期,不管对于大三大四和对于刚进大学的同学来说都有很多机会在等着我们。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这么一个问题,社会的需求要转化为实际的需求还要有一个过程,大家都知道社会学可以在解决和谐社会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最后利用社会学家的知识,怎么在社会竞争中考虑社会因素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学科应该讲是一个专业学科,有很多可研究的地方,但是这里面宏观的背景和我们学生个人的发展不完全挂钩,比如我们现在国际金融大家觉得很热门,可能我们叫他西洋产业,但是就业情况并不比我们社会学的好,这里还要考虑市场预期,还有个人的要求,我们每个同学在宏观有个好的条件,但是还要结合自身情况。

l 我们学科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呢?学科始终在发展,我们说一个是学科发展本身,还有一个是运用的问题,比如中国古典文学你说有多少实用价值,但是爱好者还是愿意来学。

比如社会学学科本身有理论、方法、实证,,国外社会学发展了几百年还在发展,社会学的宗旨是用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实际问题,理论的创新是层出不穷的,我们院系教育的责任要把最新的理论教给大家,这是教师的责任,但是对于每个个人来说,我们要学会方法还要来解释,解决社会问题。

这就是学的好坏。

如果我们出去以后只会讲几个名词人家是不会用你的,如果我们能用学到的方法来对决策提供咨询;如果在政府可以用社会学的视野来做决策;如果在企业可以用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结构,社会调查方法,抽样调查等帮助企业提高效益,同时作为企业的高德责任;如果在第三领域,非政府领域,怎样运用除了政府、市场外的发展形成稳定机制。

所以社会学是长期发展的,对同学来说最关键的两个,一个学校怎样教,然后你们怎样学,然后再有就是怎样用。

11这个论述了几个就业的出路.感觉还好.对于高校专业的排名还好.可供读博的时候选呢.于社会学专业来说,目前并非显学,社会认可程度还不太高,出路也比较狭窄,主要就业单位为:1.高校、党校、社科院系统;2.政府机关,特别是民政、劳动、计生委、共青团、政策研究室以及各级政府部门附设的研究所;3.各类公司、银行的人事,市场部门、管理咨询公司、文化新闻出版单位;4.出国。

其中,1需要博士学位,高校轻松稳定,有时间在外兼职,弄得好的话收入并不少,可与外企比肩(博士毕业两年就是副教授了,年薪4万多,加上兼职收入,一年6-8万是有希望的)。

2要考公务员,竞争激烈,成败难料,属可遇而不可求(普通公务员年薪5万左右,处级以上大幅度增加,但提拔很难,除非你朝中有人)。

3收入很难讲,一般好的外企员工年薪8万左右,升职后更高,但很辛苦,稳定性差,风险较高。

4.考GRE,可以试试。

这里面,1,3,4都要名牌大学,2不一定。

社会学中最实用的几个方向是:社会心理学(中山杨中芳《心理学系》、南大周晓虹,翟学伟、人大沙莲香、南开乐国安,北大方文,按实力排,下同)、社会学研究方法(南大风笑天、北大郭志刚、林彬;陈向明《北大教育系》)、经济社会学(北大刘世定、社科院社会学所李培林、武大周长城、南大汪和建,宋林飞、中山丘海雄,王宁、吉大刘少杰)、组织社会学(北大刘世定,丘泽奇、社科院李汉林、人大于显洋、武大刘祖、上大李友梅)、城市社会学(中山蔡禾、华东师大陈映芳)、社会政策(人大郑杭生、清华李强、南大宋林飞、北大丘则奇、南开关信)。

其余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农村社会学(华中师大政治系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贺雪峰,吴毅,徐勇、社科院社会学所陆学艺、折晓叶、南大宋林飞、清华仝志辉、川大袁亚愚、湖南师大于建嵘、华东理工曹锦清)、政治社会学(北大张静、中国政法应星、华中师大政治系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人大景跃进《国关院》、厦大胡荣)、法律社会学(北大李猛;朱苏力,强世功,赵晓力,郑戈《北大法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梁治平、中国政法应星)、社会学理论(北大李猛,李康、社科院渠敬东、苏国勋、霍桂桓、中国政法应星、清华孙立平、南大成伯清、山大林聚任、吉大刘少杰)、社会分层(清华李强、人大李潞潞、北大王汉生、社科院)、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北大王思斌、复旦《与香港合作》、华东理工徐永祥、厦大张友琴)、婚姻、家庭与性社会学(社科院李银河、人大潘绥铭、北大杨善华、南大风笑天、上海社科院徐安琪、天津社科院潘允康、上大刘达临)、科学(知识)社会学(南开刘郡郡,赵万里,社科院黄平、北大郑也夫)、中国社会思想史(南开王处辉)、休闲(生活方式)社会学(哈工大王雅林、武大周长成、中山王宁)、发展社会学(清华孙立平、社科院景天魁,李培林)。

国内社会学当然是社科院社会学所与北大明显领先(难分高下);接下来传统看法应该是人大,但南大从实力上看并不逊色,只是朝中无人罢了;再往下应该是清华了,势头强劲,唯建系尚短,再有10年,必超南大;南开早已辉煌不再,专业方向老化,偏冷门居多,吃老本矣,名次日后恐怕还要后移;下来是中山,有钱,位置好,方向热,与港台交流方便,后劲很大;其余武大、上大、吉大差不多,皆有若干亮点;最后是华中师大,虽有博士点,但实力比很多无博士点的还差,可见人脉的重要性,不提也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