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野外考察实践

野外考察实践


地理野外考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 种


第一、观察法 第二.观测法 第三、调查访问法 第四、 采集样品
四、野外考察实践的步骤


第三阶段 野外考察的室内总结 1、资料整理和图件清绘 2、标本鉴定和样品分析 3、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案例:考察学校附近某乡的土地利 用情况


(五)地理观测和地理实验 地理实验在教学中能起到直接激发兴趣, 唤起追求知识的欲望;引导认知,启发思 考;培养能力,养成习惯的作用。
三、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开展的常用 形式

(六)地理观察与地理调查 实地考察不仅能够使学生拓展视野,与 大自然亲密接触,而且能培养其地理研究 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当地自然风 貌和旅游资源的野外考察,还可以配合乡 土地理教材,如参观工厂、农村,调查家 乡的人口状况、环境质量,了解城镇的市 政布局等。
二、野外考察实践的原则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无论什么类型的课外活动,应尊重学生 选择,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这是搞好各 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生 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激 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二、野外考察实践的原则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 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 好主导作用。 必须在组织活动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解 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方能调动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
四、野外考察实践的步骤

第一阶段 野外考察的准备工作 1 、思想准备 野外考察是在大自然中进行的一项艰苦 的学习过程,它不是闲情逸致地游山玩水, 而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和脑力的劳动。 这一点必须事先向参加考察活动者讲清楚。
四、野外考察实践的步骤

2、业务准备 业务准备是指考察出队前进行的专业知 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以及资料文献的 收集工作。
二、野外考察实践的原则

3、精心组织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 校内活动主要有: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 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 阅读、地理墙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或报 告会,地理游戏等等。 校外活动有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 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 观,测量与地 形图绘制采集标本(包括岩矿、 动植物,土壤等)。
都匀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学地理培训
野外考察实践
都匀五中 杨家洁
一、野外考察实践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中对中学生综合素养提出 了明确的要求,在战略目标中具体提出: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 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 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 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 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 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四、野外考察实践的步骤

3、物质准备 野外考察用的仪器、设备、文具用品等, 一般分为通用和专用两大类。适用于各种 内容的野外活动用的通用装备有:罗盘、 高度表、望远镜、照相机、放大镜、铁锤、 卷尺、标本盒(袋、夹)、以及背包、遮 阳帽、厚底鞋、长袖衣裤、饭盒、水壶和 用以记录的笔记本、铅笔等。专用装备是 指适用于不同学科的专门仪器或设备。

(四) 地理知识竞赛 地理知识竞赛的方式很多,如地理游戏、 地理知识抢答、地理活动中角色的扮演等。 地理教材有很多内容涉及到了世界各地的 旅游景点和我国国内的一些有名的旅游地 区。让学生了解这些旅游景点,不仅可以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对学习内 容的巩固。
三、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开展的常用 形式
一、野外考察实践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指出:要解放学生 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 山绿水、日月星晨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 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他认为: 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实践 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 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 “真知”。因此,课外活动小组 ,不应把它们看 成学科的附属物,或者作为提高及效率的手段。 它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这也说明了课外教育实 践对发展智能的重要性,而地理课外活动正是使 学生成为“真知”的“亲知”场地和智力生活的 策源地。

四、野外考察实践的步骤

4、组织准备 严密的组织工作是顺利进行野外考察的 有力保证,对于活泼好动的中学生尤其如 此。要使考察队成为一个拉得起走得动, 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队伍,出发前一定 要做好组织工作。
四、野外考察实践的步骤

第二阶段 野外考察的外业工作 1、选择考察路线和确定观察点 野外考察有路线调查和观测点调查两种基 本形式。路线调查是指较长距离的途中调查。路 线的选择要以通过尽量多的类型和便于掌握全区 概貌为原则。此外路线还要尽量通过典型地段, 以便在那里设置观测点进行详细的调查。观测点 调查是在路线调查的基础上对重点或典型地段进 行的详细调查,野外考察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观 察点上进行的。一般对青少年而言,在每一天的 考察路线上确定2~4个观察点比较适宜,


考察前准备资料:收集该乡政区图、土地利用图、地形图,以及土地利 用统计资料等。 考察内容准备如下。 1.该乡土地面积多大?近10年来村民住房面积扩大多少? 2.农业用地有多少?农业结构由几部分组成?粮食种植面积、蔬菜种植 面积、畜牧业基地面积各有多少? 3.当前是否存在土地污染现象?如有污染,污染源是哪些?是否进行过 治理?如何治理?效果怎么样? 4.乡政府领导知道哪些环保法律常识?村民们了解法律常识吗? 5.你认为该乡上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考察组织形式: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考察。 考察路线设计:乡政府──某村村民──农业示范点──样点。 考察报告内容如下。 1.考察报告(包括考察目的、调查人员、发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 法); 2.请你为家乡设计出既能发展经济又不破坏或者尽量减少破坏土地资源 的规划; 3.集体探讨该乡土地利用发展前景。
四、野外考察实践的步骤

2、野外定点 野外考察,时刻都应明确自己所在的位置, 不然就会使自己无所适从;还要知道观察到的地 学现象位于地形图的什么地方,必要时还需要把 它们标绘在地形图上,否则调查来的材料将无法 使用,这就需要在地形图上确定观察点的位置, 这个工作称为野外定点。 野外定点最常用的方法有地形地物法、直尺交 会法和坐标交会法三种。
四、野外考察实践的步骤

3、实地观察和记录 观察是野外考察的最重要的认知方式,是 野外活动的中心环节。它又分为路线观察 和定点观察两种。在进行路线观察时,除 重点观察既定的专项内容外,还应关注那 些沿途能够见到的地质、地形、土壤、植 物等一般地学现象的变化情况。 对观察和调查来的材料,要随时加以记 录。
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分析,由于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学生参 加地理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高中生更甚。 他们认为,实践活动要占用大量时间,而获得的 知识与课本、考试关系不大。因此,中学生对地 理实践活动缺乏热情。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学生过分依赖视觉、听觉的作用,触觉、动觉的 作用显现得不够,造成了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力 不从心。具体表现在动手操作水平低,不擅长设 计,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差等。中学地理教师可 以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 通过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确定活动主题,设 计活动方案,创设活动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 样的各种形式的地理实践活动。
一、野外考察实践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教育和教学过程 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 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 响,相互促进,前者是课堂小天地,具有 偏重理性(书本),有系统性、稳定性和 间接性的特点,是知识的基础。而后者是 社会自然大天地,具有偏重感性(实践), 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的特点,是知 识的深化。前者对学生强调统一,后者强 调个性。
三、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开展的常用 形式

(二)小型辩论会 地理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地理能力必须经过学生自主动 手参与才能真正的获取。辩论会的开展就 是锻炼学生创造思维,解决地理实际问题 的有力武器
三、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开展的常用 形式

(三)地理绘图 新教材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 动手绘图,把课本知识“活”起来,既能 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表演才能,寓教于乐。
一、野外考察实践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 和调整后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都明 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 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 开展地理课外话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 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也 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 作能力。
二、野外考察实践的原则

4、内容有趣与富有吸引力相结合 选择活动内容时,要力求知识性、思想 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活动内容 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中,要用趣味性 带动知识性;同时还应考虑中学生年龄特 征、个性特征,以及活动内容与课内知识 的联系。
三、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开展的常用 形式

(一)动手制作教具 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既是一个手脑并用、 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也是学生有 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