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会计发展史(汉朝以前)一

中国会计发展史(汉朝以前)一

中国会计发展史--会计的发展萌芽时期 [一]
(汉朝以前)
会计并不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过着采摘游猎生活,物质条件严重不足,使得在那个时期不会有会计的出现。

至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形成,剩余产品出现,会计才渐渐产生发展起来。

初期的会计,仅从事简单的统计核算和分配工作,故我们称其为“大会计”,这就是会计最早的雏形。

这可以从当时遗留下的一些历史文物里得到考证:1、刻石记事:通过石板或者石质墙壁,人类用不同的符号记录获取猎物、采摘野果的多少,并记录出参加的人员,使用的工具以及食物的分配情况;
2、结绳记事:通过打绳结的方式,用不同样式,不同大小的绳结表示不同的事件,并进行核算,这种记录方式在现在的云南佤族地区依然有所保留。

一、西周时期:随着原始社会的渐渐没落,生产力水平不断地进步,人类社会步入第二个时期--奴隶制社会。

奴隶制社会前期,由于人类思维方式落后,物质水平低下,经济不发达,所以会计依旧沿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大会计”的工作方式,直到我国的西周时期,会计的发展才有真正的进步:1、第一次给这项工作进行命名,在西周的《周礼`天官》一书中曾经记载:“司会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而听其会计。

”。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将这份工作称之为“会计”;2、在西周的宫廷之中,第一次设置了专
门的官吏管理会计工作,其称之为“司会”,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月季岁会”--每月进行核算、统计,每年进行汇总核对。

二、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初期,由于战乱纷争不断,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会计的发展也就受到一定影响,春秋战国到秦代出现了“籍书”或称“簿书”,用“入”、“出”作为记录符号来反映各种经济出入事项。

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产生了“三柱结算法”。

它是根据“收入”、“支出”、“结存”这三大结算要素而得名。

它以“收入-支出=结余”的关系式,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过程及其结果的一种方法。

“三柱结算法”在秦汉时期已得到了广泛运用。

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出现了影响会计发展的新契机,秦始皇统一全国,在国内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便于了经济的交流,更有利了会计工作的进行,可惜当时的人们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个机会,没有把货币的统一利用到会计记账上,不得不说这是当时的一个遗憾。

三、汉朝时期:秦以后,我国封建王朝进入到第一个兴盛时期,这就是我们的汉朝,汉高祖刘邦的兴国政策加之以后的光武中兴使汉朝经济文化达到了历史上一次飞跃,尽管会计的记账方式和管理方法没有什么可以称颂的飞跃,但在计算方式上,汉朝却有着显著地进步:汉朝除了继续沿用发展了以前出现的筹算,当时的人们还发明了十珠算法,其就是利用大家儿时用过的学习数数的十珠计数器进行数学运算,这其实就是现代算盘的早期雏形。

所以,清代数学家梅启照等认为东汉、南北朝时期产生算盘。

其依据是,东汉数学家徐岳写过一部《数术记遗》,其中著录了十四种算法,第十三种即称“珠算”,并说:“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后来,北周数学家甄鸾对这段文字作了注释,称:“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

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

至下四珠所领,故云‘控带四时’。

其珠游于三方之中,故云‘经纬三才’也。

”这些文字,被认为是最早关于珠算的记载。

但是一些学者认为,此书描写的珠算,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记数工具或者只能作加减法的简单算板,与后来出现的珠算,不能同日而语。

汉后的几个朝代由于连年的战乱纷争,会计的发展有所停滞,但我们祖先留下的会计理论方法依然领先于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