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理论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理论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理论史》2006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1)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1)✧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1)✧命题阐述题复习指导 (3)✧问答题复习指导 (8)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一、考核形式:闭卷。

二、考试时间:2小时。

三、试卷结构:本课程考试采用三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命题阐述题、问答题。

(1)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2)命题阐述题: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3)问答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一、答题技巧此类题型旨在考核对基本知识的记忆情况。

题干常以陈述句或问句提出解题依据、目标、要求和方法等。

备选答案是4个,但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

其难点在于几个备选答案多是相似的,容易混淆。

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掌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此类题型实际上也是判断题,只有经过判断才能将正确的、符合题意的答案选出。

而能否选择正确,关键在于对课程内容和基本概念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第一章:儒家文学理论的思想基础:“仁人”、“仁政”;儒家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思想及诗论;道家文艺思想的代表:《淮南子》;《周易》对“文”的观念的理解。

第二章:南北朝的“文笔之辨”及作品论;曹丕的《典论•论文》;钟嵘的《诗品》;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殷璠《河岳英灵集》中的诗论观点。

第三章:诗文革新运动;司空图文论及意义;黄庭坚的文学理论;严羽《沧浪诗话》的三大理论要点。

第四章:李东阳的“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李梦阳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思想;汤显祖的文学思想;李渔的戏曲观;王夫之的诗论观点;叶燮《原诗》中的诗歌理论;桐城派姚鼐的文论;朱彝尊的词学理论。

三、练习题1.孔子论诗之用,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其中“怨”的意思是()。

A.“诗言志”B.观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C.怨刺上政D.感发志意2.孟子非常强调道德理性的内化,尝云:()。

A.“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B.“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C.“我善养吾浩然之气”D.“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3.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颜渊》)子贡的观点可一言以蔽之,曰()。

A.“文胜质也”B.“天籁”C.“发愤抒情”D.“文质彬彬”4.“仁人”、“仁政”是仁的内容,()是仁的形式。

A.“礼乐”B.“舍生”C.“取义”D.“人的人化”5.在文与质的问题上,《淮南子》提出了()的观点。

A.“发乎情”B.“文质彬彬”C.“文情理通”D.“天真自然”6.()是中国文学理论的萌芽与奠基时期。

所谓“奠基”是指文化与哲学的奠基。

A.宋代B.唐代C.先秦两汉D.魏晋7.提出“文以气为主”观点的是()。

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8.钟嵘把符合其“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和“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理想的诗人列为上品,视为五言诗的正体与主流。

以下诗人不在此列的是()。

A.曹操B.曹植C.陆机D.谢灵运9.从“古诗之赋”出发对“今之赋”进行批评,提倡“以情义为主”的是()。

A.《文赋》B.《翰林》C.《三都赋》D.《文章流别集》10.标举“味外之旨”与“韵外之致”,提倡“象外之象”与“景外之景”,推尊王维与韦应物:这是一套完整而统一的文艺美学思想。

这套文艺美学思想的实质,就是既告别了魏晋南北朝的绮靡,也告别了唐代的壮丽,走向()。

A.淡远而深邃B.“思无邪”C.“仁者爱人”D.“文质彬彬”11.提出“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的是()。

A.钟嵘B.严羽C.李东阳D.李梦阳12.从提倡古之高格到宣扬“摹临古帖,即太似不嫌”的是()。

A.李东阳B.李梦阳C.何景明D.袁宏道13.下列不属于李渔戏曲观的是()。

A.“意趣”B.“消愁”C.“风教”D.“登场”14.提出“情有者,理必无”、“有灵性者自为龙”的文学理论的,是()。

A.关汉卿B.汤显祖C.孔尚任D.李玉15.提出义理、考据、文章三者结合的桐城派人物,是()。

A.姚鼐B.方苞C.刘大魁D.卢文怊附:参考答案1.C2. C3. D4. A5. C6. C7. A8. A9. D 10. A 11. C 12. B 13. A 14. B 15. A命题阐述题复习指导一、答题技巧此类题型旨在考核对重要观点(含概念)的理解情况。

要求考生对课程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作出解释,目的在于考核考生对这些观点的完整理解程度和掌握的准确性。

回答这种试题,一定要抓住要点,观点明确,但对于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必须要点全面,逻辑清晰,不要求进行详细的论证。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第一章:庄子的“得意忘言”;墨家的“三表”之说;《诗大序》的“发乎情,止乎礼义”。

第二章:萧统关于文学的发展论;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体论;陆机《文赋》的“文体之辨”;梁简文帝萧纲的文学观;《文心雕龙》的体性论。

第三章:韩愈的文学理论;梅尧臣的“平淡”论;黄庭坚的诗歌理论;陆游的“工夫在诗外”;杨万里的“去词”、“去意”论。

第四章:李东阳诗论和严羽诗论的区别;唐宋派唐顺之的“本色”论;李贽的“童心”说;王夫之对情与景的观点;汤显祖的文学思想。

三、练习题1.“得意忘言”2.“言必有三表”3.“发乎情,止乎礼义”4.萧统的“踵事增华”5.“诗赋欲丽”6.“诗缘情而绮靡”7.“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

”阐述其中所包含的文学观。

8.简述刘勰的“体性”论。

9.“修辞明道”10.简述梅尧臣的“平淡”论。

11.“点铁成金”12.“工夫在诗外”13.杨万里的“去词”、“去意”论14.简述李东阳诗论和严羽诗论的区别。

15.简述唐顺之的“本色”论。

16.“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17.王夫之的“不能作景语,何能作情语”18.“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附:参考答案1.“得意忘言”解答:庄子提出:“筌(捕鱼具)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捕兔具)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外物》)意思是说,言不过是为了传意而不得不使用的工具,并不是意本身;何况还不足以传意,只是仿佛而已。

故应“得意而忘言”。

这个命题强调了语言的局限性,对于认识文学的审美本质给予了有益的启发。

2.“言必有三表”解答:出自《墨子》。

墨家有“三表”之说,称“言必有三表”,即“本”、“原”、“用”。

具体内容是:“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之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

“表”有仪表、仪法之意,也就是法,故又谓之“言有三法”。

3.“发乎情,止乎礼义”解答:《诗大序》在谈到"变风"时,也特别提出: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发乎情"是可以的,但必须"止乎礼义"。

若谓"发乎情"是人的本性,那么"止乎礼义"则是先王的道德教化的结果。

"礼义"就是儒家之德,就是儒家之志。

"发乎情,止乎礼义"两句话,虽不否定情,但强调情义,需合乎礼义,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儒家文学思想的精髓,因而自《诗大序》提出之后,就成了儒家文学理论的标志。

因而也可以说,这是《诗大序》中最重要的两句话。

4.萧统的“踵事增华”解答:肯定文学的发展变化,是萧统的一个重要思想。

他在《文选序》中,以《周易》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话为依据,提出"踵其事而增华"的说法。

积水凝结为寒冰,则变其本而加厉。

文也是随时代而发展进步的,这是必然规律。

这段话从普遍规律的高度成分肯定了文学的发展,指出文学的发展是进步而不是退步。

5.“诗赋欲丽”解答:出自曹丕《典论·论文》。

以往论诗赋,多强调其教化功能。

赋虽属"绝丽之文",扬雄也要限之以"则"而戒之以"淫"。

"则"就是节制,使合于圣人之道;"淫"就是"丽"得过度。

曹丕这里却仅以一"丽"字称之,既未涉及教化,亦未以"则"限之。

"诗"、"赋"属于非实用性的纯文学,故要求"丽",即文采华丽。

6.“诗缘情而绮靡”解答:出自陆机《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

虽然只是陆机文体之辨中的一句话,但因为诗是中国文学的代表性文体,而陆机的界定又不同凡响,所以远远超出了文体论的层次,具有重新确立诗之宗旨的重大意义。

"缘情"与"绮靡",亦即情感与文采,是贯穿陆机整个文学理论的两大要点,并不限于言诗。

以"缘情而绮靡"定诗,就等于在《诗大序》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之外,为诗提出了新的宗旨。

后来的正统儒家学者认为,"缘情而绮靡"就是"知'发乎情'而不必'止乎礼义'",就是违背"言志彰教"之旨,就是把诗"引入歧途"。

应该说,正因为如此,陆机的这句话就成了"文学的自觉"的又一个显著标志。

7.“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

”阐述其中所包含的文学观。

解答:这是梁简文帝萧纲所说的话。

虽然是封建皇帝,但他把文学同刑政礼德严格区分开来的。

在他看来,文章与封建政治道德完全是两回事。

"文章且须放荡"的"放荡"一词,即指恣情任性,不拘礼法。

恣情任性、不拘礼法原属"魏晋风度"。

本于"文章且须放荡"之旨,他对宫体诗表示了热情的肯定。

宫体诗大多描绘女子的风容体态、歌喉舞姿,且词采艳丽。

萧纲认为"此皆性情卓绝,新致英奇"。

显而易见,这与《诗大序》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之论已经大相径庭了。

此外,萧纲对于那种标榜政教之"大义"、鄙薄文艺为"小道"的矫揉造作的论调,给予了极大的蔑视,斥之以"罪在不赦"。

他颇为深刻地指出:那些自命高远的论调,正表现出论者心胸的狭小。

萧纲指出,文辞不可止、咏歌不可辍的理由,是因为人的自然需要;既然天有"天文",人也就不能没有"人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