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

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茶陵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

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

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

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梅村体:吴伟业的诗体风格。

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

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竟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

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

因此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

显示了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神韵说”“神韵”即风神韵味,王士祯极赏唐司空图《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境界和含蓄隽永语言。

格调说”:沈德潜的诗论。

强调写诗须讨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

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温柔敦厚”“怨而不怒”;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

“肌理说”翁方纲的论诗主张。

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

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

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浙西词派”: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

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

阳湖派: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是“桐城派”的分支。

古文理论与“桐城派”基本相同,但文章较有气势,不拘谨枯淡。

“性灵说”袁枚的论诗主张。

提倡“提笔先须问性情”,“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作诗不可以无我”,认为“诗有性情而后真”。

既反形式主义,又反拟古主义,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有一定进步意义。

但是,它也有缺乏深刻社会内容的局限性。

“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桐城派”文论:方苞首先提出“义法”主张。

“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

他要求文章形式服从内容,语言“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

复社:明末以张溥、张采为首的具有政治斗争色彩的文化组织。

其宗旨是“兴复古学,务为有用”。

文学上反对公安派、竟陵派末流空谈性灵、不问时事倾向,重新标举“复古”,为现实斗争服务。

作品多表现时事,富于激情几社:明末以陈子龙、夏完淳为首的文社组织。

政治态度、文学主张都与复社相同。

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

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

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如沈自晋、沈自征)、门生(如吕天成、卜世臣、叶宪祖及其第子袁于令)及追随者王骥德、范文若等。

故这个明末着名的传奇派别称为吴江派。

填空题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后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冯梦龙与“三言”: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与“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指明代的《》《》《》。

“南洪北孔”是对清初历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的合称。

荆、刘、拜、杀,即元代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长篇章回体小说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标志。

志怪小说干宝《搜神记》;志人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先秦寓言、史书→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主要版本:毛本、嘉靖本、李评本《金瓶梅》的创作唯一没有世代积累过程,它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元代文学由戏曲和散曲构成,戏曲分为北曲北杂剧和南曲、南戏、南曲戏文、永嘉杂剧。

散曲分为小令、叶儿和散套、套数。

1.公案戏:有《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2.妇女剧:有《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等3.历史剧:有《单刀会》、《西蜀梦》、等第二节《西厢记》一. 《西厢记》的演变1、唐传奇:《莺莺传》2、宋歌曲:晏殊《浣溪沙》”苏轼《雨中花慢》赵令畴鼓子词3、宋剧:《莺莺六么》,金院本《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4、金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名德信《破窑记》吕蒙正与刘月娥的爱情.《丽春堂》右丞相完颜乐善与统军李圭的纠葛。

《西厢记》白朴,原名恒,字太素,仁甫。

号兰谷。

词集《天籁集》;杂剧《梧桐雨》《墙头马上》(李千金,裴少俊)《东墙记》等。

马致远:号东篱。

马神仙”。

散曲集《东篱乐府》《汉宫秋》(昭君出塞)《黄粱梦》(写汉钟离在邯郸路上度脱吕洞宾)《岳阳楼》(吕洞宾在岳阳楼度脱柳树精)、《任风子》(马丹阳在甘河镇度脱屠夫任风子)。

《陈抟高卧》是叙写隐士陈抟不受功名利禄和美色诱惑的故事。

纪君祥《赵氏孤儿》屠岸贾搜孤、程婴等救孤、抚孤、报仇杨显之《潇湘夜雨》崔通与张翠鸾(富贵弃妻)尚仲贤《柳毅传书》河北人康进之《李逵负荆》李好古《张生煮海》石君宝《秋胡戏妻》(秋胡、罗梅英)郑光祖和《倩女离魂》乔吉 :字梦符,《两世姻缘》(书生韦皋与洛阳名妓韩玉箫)秦简夫的《东堂老》(主唱东堂老)北杂剧:1、题目正名(在前或在后) 2、一本四折楔子 3、以正末(正旦)一人主唱 4、遵《中原音韵》 5、用北曲,多刚劲粗犷 6、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 7、可用下场诗 8、每折一韵到底南戏:1、副末开场(开宗、家门,均在第一场)2、长达数十出(出)无楔子3、以生旦为主,各色皆可以分唱4、遵《洪武正韵》(明洪武八年编)5、用南曲,多柔婉缠6、一出中可变宫调7、每出均有下场诗;重要人物出场有定场白8、一出中可以换韵《张协状元》最可靠的南戏早期剧本。

高明和《琵琶记》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东嘉先生。

诗文集《柔克斋集》(赵贞女上京寻夫蔡二郎不肯相认)乔吉的散曲创作与张可久齐名,有“曲中李杜”之称元诗四大家:中期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为最高水平的代表,并称“虞杨范揭”。

“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刘基称宋濂“当今文章第一”清初遗民诗人:顾炎武、屈大均、吴嘉纪清初入仕诗人:钱谦益、吴伟业“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清初词“三大家”: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

“学人之文”: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以议论文见长)“文人之文”:侯方域、魏禧、汪婉(以传记文见长)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就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愿望以及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主要内容有:1.继承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把蜀汉当做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关、张、诸葛亮当做小说的中心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宽以待民,曹操以残暴害民;刘备带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机诈。

从这些对比中可看到《演义》中的“拥刘反曹”的观念,也是表现封建时代人民拥护“明君”,憎恶“暴君”的愿望。

2.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

桃园三结义决定了三人名为君臣、情同骨肉的关系。

在《演义》里,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降汉不降曹”突出了他忠于桃园盟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义气,被作者当成义气化身的英雄人物。

关羽被害,刘张二人誓死报仇,也表现了他们重义气、轻富贵的态度。

但是伐吴之役把个人情谊至于国家利益至上,表现了这种义气的局限性。

3.作者还善于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的种种事件,把历史上的各种斗争经验和智慧,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

(诸葛亮、曹操赤脚迎许攸)4.当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很多劣根性如窝里斗、轻视生命、歧视女性、迷信色彩浓重等在小说中表露无遗。

《三国》的地位、影响《三国》、《水浒》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思想史上都有其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表现在:1、《三国》不仅仅是纯文学作品,而是大文学作品,大文化作品。

它是在那个时代近一个世纪里我们汉民族文化-心理记录的载体。

是中国民间文化精神的史诗性的脚注。

2、《三国》所宣扬的一些思想道德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普通民众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

这部书在塑造中国民间心理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3、《三国》被称为人才学,军事战略学,智谋策略学百科全书,它蕴含着大量政治学、军事学、谋略学、人才学等信息,今天正广泛的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商业运作、军事教育、人才管理等领域。

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小说本身。

4、当然,毋庸置疑的是,《三国》也有很多糟粕。

我们民族的很多劣根性如窝里斗、轻视生命、歧视女性等都可以从小说中找到根源。

在重建新文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剔除其糟粕。

一、《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1,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章学诚《丙辰札记》“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其惑乱。

”全实则死,全虚则诞。

2,全景式军事文学的叙述战争种类(P23)3,类型化的塑造人物(P33 四点)A,出场定型,反复强化 B,运用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

3,宏阔严紧的结构时间长、人物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

以蜀汉为中心,以魏吴为两端。

4,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流畅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称赞“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