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辩论与强权

辩论与强权

辩论赛感受
———辩论与强权
共青团仁怀一中团委办公室张小平
强权似乎意味着有些霸道,把辩论与强权联系起来也许有些荒谬,但是辩论好像确与强权有一些联系。

每回看罢辩论赛,都从中感受到了强权的味道,从言语到立论,从盘问到反驳,从自由辩论到总结陈词,似乎都弥漫着强权的浓烈气味。

话语的强权
我和大家在讨论辩风问题,谈到“什么样的辩风是可取的”,有一位辩手,一反常规,不说对方的错误在哪里,而是说,你说的有道理,但还存在什么什么问题,这才是真正高明的辩手。

我恰有同感,觉得既然人们都认为辩论赛的意义不只在于竞赛本身,期望辩论赛还能起到“弘扬文化、传播科学、交流思想”的作用,那么辩论就应以摆事实讲道理为要旨,但事实上,辩论赛却往往陷于强词夺理、机变诡诈的技巧之争。

典型的现象是,在辩论的叙述中武断地妄下结论,或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观众,并且这已成为辩手传达意思的主要方式之一了。

比如,在辩论赛中常常听到:对方辩友“逻辑混乱”,“概念不清”,“自相矛盾”,“十分片面”,“荒谬”,“混淆了……”,“根本就是错误的”,“对方辩友不了解……还妄谈什么……”,“这恰恰是对方辩友所犯的最大错误!”凡此种种,此种叙述方式被普遍地采用。

这种不容置疑的论断式叙述方式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添加了作者的主观意愿,可以说是—种“话语强权”,与实证精神是不相容的。

在不少辩论赛中,一些专家在点评时曾从不同角度批评过这种现象,希望辩论能更多地以理服人,而不要以势服人。

但这个问题至今不仅未有解决的迹象,反而有加重的趋势。

那么,辩论有没有可能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进行呢?有的人认为不可能。

因为,首先,辩论赛是要分出胜负的,参赛各方为了取胜,都下了很大力气,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的工作,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胜。

而所谓“弘扬文化、传播科学、交流思想”,那只是主办者的事,并不成为参赛者的主要目的,因此,科学性也好,思想性也好,只不过是求胜的手段而己,并不是目的。

其次,由于辩论发言的时间限制比较短,短时间内讲清道理比较难,不如用语言气势压对方来得实用,其中最省时和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下定义或者下结论的“论断式”叙述。

这种的语句最为简短有力、态度最坚决、攻击性也最有效。

因此,似乎可以说,辩论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好像是辩论本身所造成的,被滥用的话语强权,好像正是辩论本身赋予辩手的权力。

而这种话语强权,却又引起了人们对辩论的荒诞感。

立论的强权
辩论各方为了取胜,无不殚思竭虑地在立论上下功夫。

或者避实就虚,令对手不知所云;或者声东击西,出奇制胜;或者李代桃僵,掩藏真实意图。

目的都是为了寻找一个让对方无话可说的角度。

目的都是为了限制对方的话语权,扩大本方的话语权。

而且由于比较老实的一方在辩论中往往要吃亏,所以在经历几回“经验教训”之后,上述立论方式就渐渐扩散为了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战术了。

为了害怕因过于老实而吃亏,不少辩论队在概念上大做文章,通过设定新的解释来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达到侵入对方领地或缩小本方防守范围的目的。

因此,立论的逻辑似乎就是:只许我说你的不是、不许你说我的毛病。

交锋的强权
辩论的交锋集中在盘问和自由辩论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向对方提出预先设置好的难题往往是向对方强加本方意图的最佳机会。

于是,在盘问和自由辩论中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事先精心设计的“请君入瓮”的陷阱。

由于辩论中的每一个提问往往都是居心叵测,隐藏杀机的,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对方事先准备的圈套,所以回避问题和诡辩就成为应对提问的惯用手法,这正是在辩论中很难有高水准的正面交锋的主要原因。

除了设问的强权之外,还有反驳的强权。

典型的做法是先把对方的原意略作歪曲之后,再予以反驳。

当然,有时是对方表述的意思不明确引起的误解,有时是自己没有听明白,有的是根据需要故意断章取义,有的干脆当作一种战术来运用。

所以几乎在每一届辩论赛,在比赛中都会有人鸣冤叫屈,说自己“并没有说过某一句话”,是对方“栽脏”。

此习不改,必定会妨碍辩论赛的公正性。

在辩论交锋中施用幽默往往是扭转不利、赢得掌声的良策,所以倍受推崇。

但常常在赛后仔细一推敲,发现许多幽默都不是原以为的即兴之作,而是赛前预设的用于扰乱对方的计谋,因此常常会出现有牵强附会的幽默。

而至于“总结陈词”,更是把本方意志强加对方的大好机会,于是歪曲原意、牵强附会的批驳更是大行其道了。

总之,现今的辩论已经变成了一种强权的话语模式,它强行地、毫不犹豫地规定了客体,通过强行规定客体的范围、属性和意义的方式来获得自身的合理性。

当然,辩论赛的意义如果只在于游戏——一种有益于智能锻炼的游戏,那又另当别论了,如果辩论赛本无所谓“弘扬文化、传播科学、交流学术”,那么对辩论赛的要求似乎也就不必过于苛刻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