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以事而喻诸德
——读鲁光绒老师的《教好书育好人》一文有感
安徽省天长中学王克兰
《礼记》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回溯到遥远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明白地告诉了我们教育的宗旨,即教授孩子知识,并让孩子明白为人的各种道理。
这个道理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老教授就不止一次地跟我们强调过;上班后,师长领导们也在不同的场合耳提面命过,但也就是这么听着。
偶然的一次,在学校图书馆借书,登记等待的空档随手翻看了一张《中国教师报》,看到一个标题“教好书育好人”。
本来不想看下去了,觉得又是写的空洞的教育大道理。
然一眼扫下去,发现文章很短,大概只有千把字。
好奇心促使,发现作者讲了自己的两个教学小故事,很简单的文字,读来却觉得真实可信。
说理的话认真、亲切,尤其记得作者说的一句话:“孩子需要的教育应该是安静、温柔、润物无声式的,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帮助他们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
”
回办公室的路上细想,是啊,自己既为人师,真的应该从内心里牢记这几个字——教好书,育好人。
教好书是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责任。
教给孩子知识,让孩子能回答提出的问题;教给孩子知识,让孩子能够在行走中运用它们;教给孩子知识,让孩子不仅记住别人的思想,还能自己进行思考。
用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概括:“请你努力做到,使孩子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孩子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孩子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过来……”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所以,教好书的过程必须包含着育好人的理念。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
记得自己一次在课堂上将一个词语的意思范围讲大了,下课后一个孩子跑来告诉我。
当时我脸上镇定,心里却火辣辣的。
订正,很难为情;不订正,错误一直错着。
爸爸说,要是你孩子下次也出错了,要面子不改、不承认呢!一语惊醒糊涂人!第二天课堂上认真地给孩子订正了,并且表态:欢迎大家给我挑刺,只要有理,我都接受。
知识面前我不要什么面子,为人两个字面前我也不要什么虚名。
没想到的是,孩子突然给我鼓起掌来了。
以身作则,教育孩子;从孩子的心灵入手,培养孩子向真、向善、向美的优秀品格。
中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孩子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我想教人做人,必须教会孩子去爱。
爱自己,爱师长,爱阳光,爱生活……有爱的人生必定有快乐。
传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思想,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天冷了,孩子衣服穿少了,说一声,天气转冷了,衣服多穿一些,感冒可不好受;孩子衣服穿得不整齐,说一声,这儿整理一下会更帅的;孩子考试考糟了,说一声,找找原因,下次赶上;孩子学习疲惫了,说一声,去外面走走,看看天空、小河、绿树!虽然这些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你做了,你会发现孩子和你走近了,愿意和你交流了,愿意听从你的教诲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而只有善于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我们要放下大架子,不要把自己当成神庙的菩萨——高高在上,使孩子对我们敬而远之。
孩子觉得我们可望而不可及,对我们没有亲切感、安全感,他们怎么可能真正的尊重我们呢!
当孩子把我们当作可信任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就能显现出来。
得到孩子的敬仰,孩子就会“信其言”。
这时我们必须引导孩子明白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学习可以提升自己,指导孩子学习方法,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处理好孩子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孩子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引导孩子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社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教学是发现,是分享,是成长,是兴奋和爱。
秉着“教好书,育好人”的教学宗旨,向我的先辈们眺望。
如同鲁光绒老师说的:“纵然前方的道路坎坷难行,我依然会勇往直前。
教好书,育好人,我会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描绘一片湛蓝的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