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语文第九单元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第九单元导学案

(5)课文里的“敌人“指的是()。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我尝试
1.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2.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三、展示交流,我愿意
四、合作探究,我参与
(一)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从国歌的诞生中体会。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这首歌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找出相关的句子并感情朗读。
三、展示交流,我愿意
1.全班展示交流生字“薄、”的读音、结构、及书写要点
2.小组分工展示:自学部分2、4、5
四、合作探究,我参与理解课文:
1.将你最喜欢的段落在组内展示,并说明理由。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听到,于是,盲姑娘听得入神了,紧接着,贝多芬又,从而创作了著名的曲子——月光曲。
听到 听到 听到
走近 走进再弹
波涛汹涌——激昂
卷起巨浪——明快热爱生活
微波粼粼——舒缓
八、课后反思
《林中乐队》
主备教师:陈丽萍审核:花晓燕上课教师:上课日期: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写字6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和独立识字。
2.能说出“异想天开,不折不扣,清脆,婉转,喧嚣”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积累象声词。懂得有破折号句子的意思。
②尽管贝多芬是个大作家,可是。
③贝多芬之所以能创作出著名的《月光曲》,那是因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我尝试
1.贝多芬先生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
2.弹得多纯熟啊(ua)!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里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了什么?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两个您,分别应怎样读?
4、准确分辨课文中那些是实在的事物,那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中的感情变化。
2、难点是体会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我尝试
1、我会把课文读三遍,边读边圈画出优美词语。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与国歌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我尝试
1、我会把课文读三遍,边读边圈画出优美词语。
2、我能正确朗读这些词语:
魔爪自豪倾注自豪鼓舞
油然而生、、居安思危、警钟长鸣高昂激越万众一心
3.我能把田字格中的生字正确、工整地抄写一遍:
4.我能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油然而生:自豪:
(4)交流,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二)分辨课文中那些是实在的事物,那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两者结合有什么作用?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破折号的作用
(三)贝多芬为什么能创作出《月光曲》
五、总结拓展,我收获
1.有感情地朗读8——10自然段。
六、达标检测,我能行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两个造句。
()()而生振()人心()()直前一()()开朗()安()危一()无()
2、精彩补白
(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由()作词,()谱曲的《》。
(2)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每个中国人都会
(),()就会()。
七、板书设计
中华民族最强音
《义勇军进行曲》
4.小声读一读2、3、4自然段,用“——”勾出在森林里我们可以听到哪些演奏声音,用“~~”勾出描写了哪些小动物,
5.请选一种你最喜欢的小动物为同学们表演介绍一下。
6.天牛的脖子嘎吱嘎吱——这不是活像在拉一把小提琴?
破折号的作用是:
五、总结拓展,我收获
1.欣赏森林乐队录像资料
2.作者为什么把动物的叫声比做“唱歌奏乐”作者为什么能把这支乐队描绘得如此惹人喜爱呢?
【重点难点】
1、我知道《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
2、我能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人说音乐是凝固的史诗,音乐是作者情感的奔流。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播放音乐)你知道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吗?当你听到这雄伟、激昂的国歌时,你有什么感受?
2、选词填空
幽静清幽恬静清秀干净
()的脸()的月光
()的小路()的教室
她的脸很()
3.根据句子的意思,概括词语,相信你能行!
(1)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2)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3)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4)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3、
根据课文内
①盲姑娘虽然什么都看不见,家里又是那么穷,但。
高昂激越催人奋进
警钟长鸣居安思危
八、课后反思
《月光曲》
主备教师:陈丽萍审核:花晓燕上课教师:上课日期: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清幽、陌生、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
1.在括号里填上量词。
一()话一()歌一()琴
一()音符一()香烟一()前辈
2、给词语加拼音。
()()()()
自豪鼓舞振奋油然而生
()()
勇往直前居安思危
3.完形填空
(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指的是歌曲《》.
(2)《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在()年。
(3)《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是()曲作者是()。
(4)《义勇军进行曲》最初是电影《》的主题曲。
2.走进作者
六、达标检测,我能行
1.1、给下列词语注拼音
()()()()
弹琴清脆憧憬奏乐
2.形近字组词。
秦()跪()异()竟()
奏()脆()导()竞()
3.选择恰当的字填进括号里。
豪毫自()丝()()言壮语
占站()领()立侵()
竟竞()然究()()赛
娇骄()傲()柔()气
4.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吱吱()嗡嗡()呱呱()嘟嘟
3.正确标画文中的重点语句。用学过的方法品味重点词语,体会中心句的作用。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想象,感受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愉悦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的情趣。
【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愉悦的心情。
能理解文章用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体会中心句的统领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乐队吗?(教师板书:“乐队”),今天,我们要认识一支特殊的乐队,它来自林中,(板书“林中”),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林中,去感受林中乐队带给我们的无限妙趣吧!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我尝试
1、自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我能正确朗读这些词语:
清脆憧憬奏乐弹琴咳嗽婉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会“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什么给穷兄妹俩弹了一首曲子?而且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4.读了这个故事,我想用、、来赞美贝多芬。
五、鹅卵石布满河床、小水塘、水塘抱月
1.了解贝多芬以及他的作品。
六、达标检测,我能行
1.区别字形组词:
券()恬()普( ) 缕( )
卷()刮() 谱( ) 屡( )
②读周总理的话,谈自己对这句歌词的看法。理解“血肉”“长城”“警钟长鸣”的比喻义?、
③引读最后一段,指导学生认识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
五、总结拓展,我收获
1.引导学生介绍田汉、聂耳的相关资料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2.老师讲关于国歌被传唱、定为国歌的故事,学生讲有关资料。
3.了解了这么多资料,你对《义勇军进行曲》有什么新的认识?
(2)他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作者运用“联想的方法”,描绘出了生动的画面。摘录并背诵课文描写月光曲“缓慢舒畅→轻松明快→雄壮激昂”的节奏语句。
节奏缓慢舒畅的语句:
节奏轻松明快的语句:
节奏雄壮激昂的语句:
(3)同学们闭上眼睛来听一听这些句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你能看到怎样的图画。
2.小组分工展示:自学部分1、2、4、5
四、合作探究,我参与
1.将你最喜欢的段落在组内展示,并说明理由。
2边读边想,在林中乐队中都有哪些乐手,这是一支怎样的乐队?用——-线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3、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四个“各有各的…..”说明什么?
2.读了这个故事,我想用、、来赞美贝多芬。
3.同学们,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段乐曲,想听吗?不过,听完以后要把联想到的景象告诉大家。(放《苗岭的早晨》)
六、达标检测,我能行
1.含英咀华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大海,月亮正从()的地方升起来。()的海面上,霎[shà chà]时间[洒、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突然],海面上[刮、乱]起了大风,卷[juǎn、juàn ]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地、的]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像],月亮照耀下的()的大海。
笛子腰鼓黑管钢琴二胡演奏
鼓槌冲入云霄不折不扣异想天开
3.我能把田字格中的生字正确、工整地抄写一遍:
4、我能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异想天开:清脆:
不折不扣:婉转:
喧句子、不添字、不漏字、并能画出文中的象声词并摘录下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