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1《名医别录》味咸,温,无毒.主益气,浓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生山阴,九月采.2《新修本草》味咸,温,无毒。
主益气,浓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
生山阴,九月采。
今会稽最丰,诸暨栗形大,皮浓不美,剡及始丰皮薄而甜。
相传有人患脚弱,往栗树下食数升肾之义,然应生啖之。
今若饵服,故宜蒸曝之。
〔谨案〕栗作粉,胜于疗筋骨断碎,疼痛,肿,瘀血有效。
其皮名扶,捣为散,蜜和涂肉,令急缩;毛壳,疗火丹疮、毒肿;实饲孩儿,令齿不生。
树白皮水煮汁,主溪毒。
3《本经逢原》咸温无毒。
发明栗,肾之果也,肾病宜。
风干者食之。
若脾肾虚寒暴注,须煨熟食之。
栗楔一球三颗,中扁者,疗筋骨风痛,又能破冷癖。
生嚼罨恶刺出箭头,栗肉上薄皮也。
烧存性,治骨鲠在喉,吹入即下。
栗壳煮汁治反胃消渴。
毛球外刺包也,煮汁洗火丹毒肿。
栗花治瘰。
栗树皮煮汁洗沙虱溪毒并丹毒疮毒,根治偏坠肾气,酒煎服之。
4《本草从新》补肾.咸温.浓肠胃.补肾气.(能解羊膻.)小儿不可多食.生则难化.熟则滞气.(小儿疳疮、生嚼栗子敷之、韦刺入肉、金刃斧伤、方同.)5《本草便读》栗虽有养胃浓肠耐饥补肾之功.然生食难消.熟食滞气.毕竟非治病之药.为食物中之一品耳.)6《本草分经》咸温,浓肠胃补肾气,能解羊膻。
7《本草备要》补肾咸温。
浓肠胃,补肾气(寇宗曰∶小儿不可多食。
生则难化,熟则滞气。
能解羊膻)。
8《本草撮要》味甘咸温.入足太阴少阴经.功专浓肠胃.补肾气.多食闭气.小儿疳疮.生嚼敷之良.并止鼻衄.涂筋骨碎断.消肿痛.行瘀血.风干者佳.壳止便血.壳内薄皮治骨鲠.俱烧灰存性用.9《本草求真》(五果)固胃宽肠栗(专入肾。
兼入肠胃)。
肾之果也。
味咸性温。
体重而实。
故能入肾而补气。
凡人胃气亏损。
而见腰脚软弱。
并胃气不充。
而见肠鸣泄泻。
服此治无不效。
(弘景曰。
相传有人患腰脚弱。
往栗树下食数升。
便能起行。
此是补肾之义。
)然须风干。
连液吞咽为佳。
(时珍曰。
风干之栗。
胜于日曝。
而火煨油炒。
胜于蒸煮。
)作粉为食。
胜于菱芡。
若使栗不风干。
或生水气未除。
食则助湿发气生虫。
蒸煮炒熟。
食则壅气滞膈。
而于风水之人尤忌。
小儿多食。
令齿不生。
栗楔系栗中瓣。
能疗筋骨风痛。
冷积疾癖。
生啮可罨恶刺。
出箭头。
敷瘰肿毒痛。
栗(即肉上薄皮。
)烧灰存性。
能治骨鲠在喉。
吹入即下。
栗壳煮汁。
能治反胃消渴。
栗球(即外刺包。
)煮汁。
洗火丹毒肿。
栗花能治瘰。
栗树皮煮汁。
可洗沙虱溪毒。
并丹毒疮毒。
栗根酒煎。
能治偏坠肾气。
皆以取其之功耳。
10《本草纲目》「气味」(实)咸、温、无毒「主治」1、腰脚无力。
取风干的生栗,每晨吃十多粒,再吃猪肾煮粥,必渐转健。
2、小儿干疮。
生嚼栗子敷涂。
3、小儿口疮。
每日吃煮熟大栗,甚效。
4、鼻血不止。
用大栗七枚,刺破,连皮烧存性,待火毒出尽,加麝香少许,研匀。
每服二钱,温水送下。
5、刀斧伤。
用大栗研烂敷上。
11《本草蒙筌》味咸,气温。
属水与土。
无毒。
濮阳范阳者最奇,兖州宣州者尤胜。
他处虽产,总味不佳。
秋采收藏,干生任意。
欲干收日曝,水气全消;(袋盛,风处吹干尤美。
)欲生收沙藏,新鲜常在。
蒸熟食滞气恋膈,生者食发气生虫。
曝干食之,下气补益。
小儿多食,令齿不生。
专走肾经,堪治肾病。
健腰足助力,浓肠胃耐饥。
生嚼涂筋骨碎痛,(折伤断者。
)消肿去瘀血神效。
患风水气,切忌沾唇。
栗榍系内三颗者为然,劈开取中一粒子才是。
敷瘰肿散血,理筋骨风止疼。
毛壳疗肿毒火丹,烧灰敷;赤壳止反胃消渴,煮汁饮。
研近肉薄皮和蜜涂面冷急缩亦奇。
树白皮煮浓,主沙虱溪毒。
数种小者,亦附其名。
真栗江湖多,子圆似豌豆粒。
莘栗桂阳出,实大如杏子仁。
(《诗》云∶树之莘栗是也。
)茅栗遍生江南,似栗圆细。
旋栗惟产江北,顶圆末尖。
钩栗俗以甜槠呼,(又名巢钩子,)浓肠胃肥体。
槠栗人每苦槠唤,止泻痢健行。
造粉亦佳,凉心益胃。
皮叶入水煎汁,产血不止可尝。
12《本草衍义》栗欲干,莫如曝,欲生收,莫如润。
沙中藏至春末夏初,尚如初收摘。
小儿不可多食。
生者难化,熟即滞气、隔食、生虫,往往致小儿病,人亦不知。
所谓补肾气者,以其味咸,又滞其气尔。
湖北路有一种栗,顶圆末尖,谓之旋栗。
《图经》引《诗》言莘(音榛)栗者,谓其象形也。
13《证类本草》(栗_)味咸,温,无毒。
主益气,浓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
生山阴,九月采。
陶隐居云∶今会嵇最丰,诸暨(音既)栗形大,皮浓不美。
剡(时冉切)及始丰,皮薄而甜。
相传有人患脚弱,往栗树下食数升,便能起行,此是补肾之义,然应生啖之。
若饵服,故宜蒸曝之。
唐本注云∶栗作粉,胜于菱芡(音俭)。
嚼生者涂疮上,疗筋骨断(音段)碎,疼痛肿瘀血,有效。
其皮名扶,捣为散,蜜和涂肉,令急缩。
毛壳,疗火丹,疗毒肿。
实饲孩儿,令齿不生。
树白皮水煮汁,主溪毒。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树高二、三丈,叶似栎,花青黄色,似胡桃花。
实大者如拳,小如桃李。
又有板栗、佳栗,二树皆大。
又有茅栗,似板栗而细。
其树虽小,然叶与诸栗不殊,惟春生、夏花、秋实、冬枯。
今所在有之。
孟诜云∶栗子,生食治腰脚。
蒸炒食之,令气拥,患风水气,不宜食。
又,树皮,主瘅疮毒。
谨按宜日中曝干,食即下气补益。
不尔犹有木气,不补益。
就中吴栗大,无味,不如北栗也。
其上薄皮,研,和蜜涂面,展皱。
又,壳,煮汁饮之,止反胃,消渴。
今所食生栗,可于热灰火中煨令汗出,食之良。
不得通热,热则拥气。
生即发气。
故火煨杀其木气耳。
陈士良云∶栗有数种,其性一类,三颗一球。
其中者,栗榍也,理筋骨风痛。
日华子云∶栗榍,生食,破冷癖,日生吃七个。
又生嚼,可出箭头,亦恶刺,并敷瘰、肿毒痛。
树皮煎汁,治沙虱,溪毒。
壳煮治泻血。
图经曰∶栗,旧不着所出州土,但云生山阴,今处处有之,而兖州、宣州者最胜。
木极类栎,花青黄色,似胡桃花。
实有房,汇若拳,中子三五拆子出。
凡栗之种类亦多。
《诗》云∶树之莘(音榛)栗。
陆机疏云∶栗,五方∶皆有之,周、秦、吴、扬特饶,吴越被城表里皆栗,惟濮阳及范阳栗,甜美味长,他方者悉不及也。
倭、韩国诸岛上,栗大如鸡子,亦短味不美。
桂阳有莘而丛生,实大如杏子中仁,皮、子形色与栗无异也,但差小耳。
又有奥栗,皆与栗同,子圆而细,或云即莘也。
今此色惟江湖有之。
又有茅栗、佳栗,其实更小,而木与栗不殊,但春生、夏花、秋实、冬枯为异耳。
栗房当心一子,谓之栗楔,治血尤效。
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
果中,栗最有益。
治腰脚宜生食之,仍略曝干,去其木气。
惟患风水气不宜食,以其味咸故也。
壳煮汁饮,止反胃及消渴。
木皮主疮毒,医家多用。
外台秘要∶治小儿疳疮,栗子嚼敷之。
肘后方∶丹者,恶毒之疮,五色无常。
治之,煮栗皮有刺者,洗之佳。
又方∶治熊、虎爪甲所伤,嚼栗敷之。
经验后方∶治肾虚,腰脚无力。
生栗袋盛,悬干。
每日平明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
孙真人云∶栗,味咸,肾病宜食。
胜金方∶治马汗入肉血疮,用栗肉嚼敷之。
衍义曰∶栗,欲干莫如曝,欲生收莫如润,沙中藏至春末夏初,尚如初收摘。
小儿不可多食,生者难化,熟即滞气,隔食,生虫,往往致小儿病,人亦不知。
所谓补肾气者,以其味咸,又滞其气尔。
湖北路有一种栗,顶圆末尖,谓之旋栗。
《图经》引《诗》言莘(音榛)栗者,谓其象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