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贾玉革(2010)第十四章

自考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贾玉革(2010)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货币政策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重点掌握货币政策的构成内容、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中介指标的作用及选择标准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

第一节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和控制全社会的货币供给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进而达到某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稳定物价是指一般突然间价水平在短期内相对稳定,不发生显著的或剧烈的波动。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物价水平是指物价总水——失GDP)的变化,或人均GDP的增长率来衡量在开放型经济中,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条件。

货币政策在调节国际收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率的变动会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入和流出,进而影响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变动;汇率的变长具有同向的变动关系。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有助于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

其基本原理是: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利率水动,存在矛盾性。

”。

确定该项货币政策目标的意义在于:(一)它克服了“稳定货币”单一目标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二)它防止了“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双重目标的相互冲突(三)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三大法宝”。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是: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第一,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

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

局限性:第一,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

第二,为了体现公平性,各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各类存款机构基本一样,这样会使某些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与效果。

第三,调整法定存款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1.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1)调整再贴现利率的作用机理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利率,会使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上升,这会产生两方面的效果:第一,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

第二,反映中央银行的紧缩政策意向,产生一种告示效果,商业银行会相应提高对客户的贴现利率和放款利率,减少企业的资金需求。

(2)规定与调整再贴现资格的作用机理中央银行规定与调整再贴现的资格是指中央银行规定或调整何种票据及哪些金融机构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2.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作为一般性的政策工具,再贴现政策的最大优点是中央银行能够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1.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理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给时,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增强其贷放能力;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给时,它会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回笼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降低其贷放能力。

2.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第一,中央银行必须拥有一定数量、不同品种的有价证券,拥有调控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务。

第二,必须建有一个统一、规范、交易品种齐全的全国性的金融市场。

第三,必须具有一个规范、发达的信用制度,流通领域广泛使用票据,存款准备金政策准确、适度。

3.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第一,主动性强。

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在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操作,且因其操作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给量,因此,可以不计证券交易的价格,自主性很强,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较为被动。

第二,灵活机动,准确性强。

第三,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

局限性:第一,各种干扰因素较多。

如资本外流、国际收支逆差、社会公众大量提款等,这些干扰因素的存在对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债券均具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第二,政策效果较为滞缓。

第三,因操作较为细微,公开市场业务对公众预期的影响和对商业银行(一)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用以影响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货币需求。

在通货膨胀时期,消费信贷旺盛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消费者信用控制,可以起到抑制消费需求、控制物价上涨的作用。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三)不动产信用控制1.信用配额信用配额是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及客观经济需要,权衡轻重缓急,分别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合理分配、限制其最高数量。

4.利率最高限额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举行面谈的方式,以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投资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信用的目的。

(三)再贴现与再贷款政策(四)利率政策中间性指标包括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两个层次。

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

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主要有市场利金作为操作指标具有很好的可测性、相关性,但可控性较差,抗干扰能力也较弱。

超额准备金数额反映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有一个,即基础货币。

从1994年10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定期向社会公布货币供给量统计,把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中介指标。

除了货币供给量之外中国人民银行还关注贷款规模变量。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是基础货币。

第四节货币政策的传导操作增减货币供给量(M),进而影响利率水平(i),利率的变化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使投资规模(I)上升或下降,投资规模的增减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影响社会总产出(Y)。

中央银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可表示为:的金融资产价格,特别是股票价格纳入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

以托宾的q理论为例。

托宾将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除以企业资本的重置成本。

托宾认为,q和投资支出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如果企业的q值大于1,意味着企业的重置成本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由于企业发行少量股票就能够购买大量新投资品,于是投资支出会增加;相反,如果企业的q值小于1,意味着企业的重置成本高于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可以通过廉价购买其他企业而获得已经存在的资本,此时,企业投资支出的水平较低。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P S)对q产生影响,q的变化进一步引起投资、产出规模改变,这便是托宾的q理论。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引起股票价格的上升,股票价格的上升使q值大于1,促使企业增加投资支出,最终实现产出的增加。

用符号可表示为:I↑=>Y↑弗里德曼对其传导机制的说明是,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后,将直接增加公众的手持货币量。

由于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其数量的多少不受货币供给增加的影响,因此,增加后的公众手持货币量会超出他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

此时他们会增加货币支出(E),将超过意愿持有的货币或者用于购买金融资产,或者用于购买实物资产,使得资产价格普遍上升。

对实物资产需求的增加和实物资产价格的上涨必然刺激生产增加各种实物资产的生产,从而提高了名义收入水平。

名义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人们的名义货币需求,使货币供求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均衡。

用公式表示的弗里德曼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下: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理论被提出。

这种理论认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本国利率的变动,而本国利率的波动会造成本国货币对外的升值或贬值,这将进一步引起该国进出口的变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净出口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变化,将引起该国产出的相应变化。

例如,当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促进本币升值(r e)。

本币升值将不利于本国商品出口,而有利于外国商品的进口,造成净出口NX下降,外部需求的减少将降低产出水平。

这个机制可以表示如下:费者个人来说,由于其很难通过资本市场筹资,因此银行贷款是其主要的外在资金来源。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信贷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

例如,当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后,商业银行可用的准备金R减少,存款货币D的创造相应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贷款L的数量也不得不减少,结果,是那些依赖于银行贷款融资的特定借款人,如中小企业和消费者个人必须消减投资和消费,最终使总产出下降。

这个传导机制可表示为:,G↓=>Y↓(二)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标最后再到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发展促使金融市场进入货币政策的传导环节,我国逐渐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到金融市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认识制定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到研究政策措施和采取实际行动所耗费的时间,也就是中央银行内部认识、讨论、决策的时间。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行动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所经过的时间。

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

货币政策的时滞长短,是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时滞短,货币政策就较为有效。

时货币政策是通过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对货币供给量、利率、信贷规模等进行调控,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运行;而财政政策则是通过税收、政府支出及转移支付等措施改变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数量和结构,进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

2.调控的主要功能不同货币政策是从流通领域出发,通过对货币供求量的调节来施加对经济的影响,其调控目的是使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大道均衡,进而促使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达到均衡,其功能是总量调节;财政政策是从分配领域出发,通过对社会出发,通过对社会纯收入或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施加对经济的影响,因财政分配是一定量的社会纯收入或国民收入为前提,所以财政政策的功能是结构性调节。

3.调控的时滞和效果不同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相对复杂,其间所运用的多大是经济手段,政策效果相对温和迟缓,时滞较长,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是间接的;财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的经济高涨时期。

若这一配合模式适用于经济结构基本平衡,但社会闲置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经济时期。

2.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配合币政策也知识财政政策的辅助和补充。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和资金管理体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金融在总需求的扩张和收缩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货币政策取代财政政策在调控宏观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改革和转轨的重要阶段,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上,具有政策调控取向频繁多变的特点且更多着眼于影响总供给,并且以“松”为主的扩张性政策搭配出现更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