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简答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机能水平。
(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3、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4、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
(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
5、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6、学校体育中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学校体育的结构(1)运动教育。
①体育与健康课程。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③课余体育训练。
④课余体育竞赛。
(2)健康教育。
(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①教育活动中的体育。
②家庭中的体育。
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1)学校体育目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
(2)不同指向的方向性。
(3)激励进取的前瞻性。
(4)具有一定曲折性。
3、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1)学生的需要。
(2)社会的需要。
(3)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
4、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1)“普遍性目标”取向。
(2)“行为目标”取向。
(3)“生成性目标”取向。
(4)“表现性目标”取向。
5、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1)学校体育目标应十分明确,应让不同的人从学校体育目标中对所期望的结果获得相同的理解,这样,目标才能发挥作用。
(2)学校体育目标的表述明确具体,才能对于达到目标的进程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有利于正确地选择体育的内容,以及正确地组织与实施,才能为学校体育评价提供明确具体的依据。
6、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1)体育与健康课。
(2)课外体育活动。
(3)其他体育健身活动。
7、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
(2)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5)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
(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
(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1、课程的含义(1)课程即一种行动计划。
(2)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
(3)课程即学科内容。
2、体育课程的特点(1)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
(2)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
(3)体育课程是情意类课程。
(4)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
3、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1)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
①人体生理机能适应性规律。
②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③体能发展的适应性规律。
(2)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①特殊的认知领域—身体认知。
②体育课程对促进非智力因素的特定作用。
(3)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4)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
(5)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
4、体育课程的编制(1)体育课程设计阶段。
(2)体育课程实施阶段。
(3)体育课程评价阶段。
5、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6、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1)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标准。
(2)根据课程内容特征确定必修内容。
(3)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加大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
(4)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
(5)根据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1、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1)现实性。
(2)适应性。
(3)创造性。
2、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1)忠实取向。
(2)相互适应取向。
(3)创生取向。
3、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策略应注意的问题(1)体育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2)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
(3)重视发挥学校在体育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4)构建体育课程改革的网络状系统。
4、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1)起始阶段。
(2)实施阶段。
(3)维持阶段或称制度化阶段。
5、如何正确处理体育课程实施与计划的关系(1)制定合适的实施计划。
(2)开展交流。
①与体育教师们交谈。
②实行开门政策。
③进行态度调查。
④自由交换意见。
(3)提供支持。
6、如何提高人们的参与积极性。
(1)充分依靠全体参与者共同协作。
(2)正确对待不同的观点。
(3)以发展的观点对待体育课程改革。
(4)掌握体育课程改革的良好时机。
第六章体育教学1、体育教学过程与特征(1)强调体育教学的双边性。
(2)强调体育教学的教育性。
(3)强调体育教学的技能传习。
2、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1)身体直接参与。
(2)体力与智力活动相结合。
(3)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3、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1)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程序。
①分析教学对象。
②分析体育教学内容。
③编制体育教学目标。
(2)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①整体性。
②连续性。
③层次性。
(3)体育教学目标陈述。
①明确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②准确使用行为动词。
③规定学习条件。
④说明预期结果。
(4)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
①与体育课程目标相关。
②有教育价值。
③目标描述要准确。
④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⑤找到学生与内容的结合点。
⑥合理的目标分类。
⑦及时调整。
4、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1)身体运动性。
(2)健身性。
(3)娱乐性。
(4)非阶梯性。
5、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体育教学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以及体育运动的可替代性,增加了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难度和多样性。
体育教学目标是选择组织体育教学内容的依据,体育教学内容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手段。
在选择和组织体育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到体育教学的目标,还要考虑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学生和社会的实际,以及与学校整个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6、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1)基础性。
(2)实用性。
(3)兴趣性。
(4)科学性。
7、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过程(1)用教育的观点审视现有的体育素材。
(2)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对体育运动进行整合。
(3)选择运动项目。
(4)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运动项目。
(5)可行性(实施的条件)分析。
8、选择体育教学方法应注意哪些(1)根据体育教学目标。
(2)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4)根据教师的条件。
9、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1)整体性。
(2)启发性。
(3)灵活性。
10、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1)语言法。
(2)直观法。
(3)完整法与分解法。
(4)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5)游戏与比赛法。
11、语言法运用的具体方式(1)讲解法。
(2)口令与指示。
(3)口头评价。
(4)口头汇报。
(5)默念与自我暗示。
12、运用讲解法时应注意(1)要明确讲解的目的。
(2)讲解内容要正确,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3)讲解要生动形象,精简扼要。
(4)讲解要具有启发性。
(5)注意讲解的时机与效果。
13、在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法的具体方式(1)动作示范。
(2)直观教具与模型演示。
(3)采用多媒体技术。
(4)助力与阻力。
(5)定向与领先。
14、在运用动作示范时应注意(1)要有明确的目的。
(2)示范要正确。
(3)正确选择动作示范的位置与方向。
(4)示范与讲解有机结合。
15、运用完整法的几种常用方式(1)直接运用。
(2)强调重点。
(3)降低难度。
(4)改变练习的外部条件。
16、体育教师如何采取相应的手段措施,预防与纠正动作错误(1)强化概念法。
(2)转移法。
(3)降低难度法。
(4)信号提示法。
(5)外力帮助法。
17、现代体育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
(2)探究式学习法。
(3)发现式教学法。
(4)合作学习法。
(5)领会教学法。
18、自主学习的意义(1)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体育的热情。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3)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学习效果。
19、自主学习的特点(1)能动性。
(2)独立性。
(3)创造性。
20、自主学习的教学步骤(1)自定目标。
(2)自主选择学习活动与学习方法。
(3)自主评价。
(4)自我调控。
21、探究学习的特点(1)问题性。
(2)实践性。
(3)参与性。
(4)开放性。
22、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注意事项(1)合理设置问题。
(2)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3)充分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
(4)注意运动技能学习的特点。
23、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教学步骤(1)提出问题。
(2)分组讨论,提出若干假设与方案。
(3)验证方案。
(4)评价与提高。
24、运用发现法的教学步骤(1)提出问题或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疑难和矛盾,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带着问题去探索。
(2)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动作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
(3)组织学生提出假设和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开展讨论与争辩,对动作技术的原理方法和争论的问题作出总结,得出共同的结论。
25、运用发现法应注意的问题(1)教师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要因势力导,运用已知,探求未知。
(3)要善于设问激疑,利用矛盾,启迪思维。
(4)采取由简到繁,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步步深入的方法。
(5)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
(6)要鼓励学生标新求异。
26、合作学习的特点(1)小组成员之间的正相互依赖。
(2)个人责任。
(3)社交技能。
(4)小组自评。
(5)混合编组。
27、合作学习的教学步骤(1)进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
(2)制定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目标。
(3)选择学习的具体课题,并进行组内分工。
(4)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5)小组间的比较与评价。
(6)学习效果的评价。
28、领会教学法的特点(1)体现现代球类运动特点。
(2)强调对战术的领会理解。
(3)注重决断能力的培养训练。
29、领会教学法的教学步骤(1)项目介绍。
(2)比赛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