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标准

云南开放大学“中高衔接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专业名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代码:520304招生对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相同或相近专业一年级在读学生。

学制:中高学制5年,实行弹性学制,最低毕业年限4年,学籍8年有效。

学历:开放教育专科毕业要求: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6学分。

本专业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学生获得的学分满足毕业最低总学分和各课程模块最低学分设置要求,达到最低毕业年限,满足各项毕业条件,可获得毕业证书。

就业面向1、服务面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公司(包括地铁、轻轨、城际铁路)从事客运组织与服务、行车调度、票务管理、车站设备运用、接发列车、调车等工作,同时也可从事铁路运输客运、行车的相关工作。

2、就业岗位(群)初始岗位主要有站务员、行车值班员;发展岗位群主要有客运值班员、值班站长、站长、调车长、车场调度员、行车调度员等。

培养目标与规格1、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体现职业教育服务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特点,通过调研了解市场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及生产过程技术要求等,由此进行工作岗位、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综合分析,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培养目标定位。

理公司票务中心车票管理及相关工作。

(1)自动售检票票务设备管理规定(2)票务工器具的管理规定(3)票务钥匙及门禁卡管理规定2.车票使用与管理(1)车票安全规定(2)车票保管规定(3)车票发售规定(4)车票交接规定(5)车票回收规定3.现金使用与管理(1)现金安全、交接规定。

(2)收益管理规定和办法假钞识别与处理;钱箱运输及回收规定;钱箱清点;售票员结算;预制票的保管和交接。

(3)备用金管理规定和办法备用金的使用和保管。

4.乘客票务事务处理?(1)正常票务事务的处理•储值票退票的处理•付费区储值票余额不足的处理•超时、超程处理(2)异常票务事务的处理•单程票异常处理•储值票异常处理(3)无票乘车事务处理办法(4)疏散、清客时的票务处理办法5.票务差错、违章管理(1)票务差错、违章定义及内容(2)票务差错、违章处理原则6.票务设备故障处理能力要求:1.具有获取知识;2.运用知识的能力;3.创新能力;4.自主学习和网络学习能力。

素质要求:1.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2.具有合格的政治素养;3.健康的身心素质;4.具有一定人文、科学素养。

2、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分析《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鳩上。

”因此需要对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分析,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3、培养目标根据对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和对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的分析可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基本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生产、经营和服务等工作的技术人才。

4、培养规格根据对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和对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的分析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1)具备本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

(2)具有较强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的基础知识。

(3)具备较强的客运组织、客运服务、站台管理等相关知识。

(4)具有一定的企业基层管理知识。

(5)具有一定的英文资料翻译、阅读能力技能要求:(1)具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一定的应用文写作及数学应用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4)具有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及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5)具备非正常情况下行车应急处理能力;能够进行列车车场调车工作;具有行车组织能力。

(6)具备列车运行调度指挥和运行调整能力、施工列车的运行指挥能力;能熟练操作AFC终端设备, 具有AFC终端设备的初步维护能力;具有地铁客运组织能力。

(7)能按规定监视行车设备的运行,并具有求维护、保养、测试、操控车站LOW等行车设备的能力;具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运用能力。

(8)能正确填写各类行车报表、台帐和簿册;能够进行客运产品营销策划工作;具有运营企业管理能力。

(9)具有乘客服务能力、客流组织和控制能力;具有客运服务能力。

(10)能监视与熟练操作车站扶梯、屏蔽门、环控、FAS BAS等机电设备,具备简单故障的处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素质要求:(1)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

(2)具备较强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4)了解哲学、语言、逻辑学、文学、艺术、美学、历史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本知识,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奠定初步的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

(5)要求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健康的基本知识;具有理智、真诚、坦荡的性格,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1、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根据职业岗位(群)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在分析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基础上,以模块化课程设置来适应职业能力结构的变化,实现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为基础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职业资格标准分析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中职、高职课程体系分析根据各专业特点以文字或图表的形式进行中职、高职课程体系对比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职业资格标准和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构建以“职业技能本位”的中高职衔接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本专业框架课程共设置5个模块,分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桥梁课、专业框架课、素质教育课、综合实践课。

各课程模块中的课程设置学分是学校提供的选课学分,大于该模块最低选课学分,学习者从中选择所有必修课的同时,可选择部分选修课以达到该模块的最低选课学分,学习者毕业应取得该模块的最低学分(包含本模块的全部必修课程学分和部分选修课程学分)。

各个模块中高职课程要层次分明、形成梯度,课程和职业资格标准有效衔接,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思想,同时,有效地配合选课制度,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分制。

(1)公共基础课(为普遍的客观规律,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根据专业需要,结合行业、企业的需求,重点地有选择地学习专业桥梁课与专业框架课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能胜任职业岗位群的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公共基础课的设置应与中职课程相衔接,使学生达到专科学历的文化知识水平,为学习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打好基础。

主要包括数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

该模块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2)专业桥梁课:主要为本专业类中职、中专、技校层次的学生设置的衔接课程,通常是专业基础、主干课。

(3 )专业框架课:主要为本专业知识课和技能课。

其中专业框架必修课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框架选修课是为学生就业和学习兴趣所设的课程,主要针对岗位的职能、业务设置。

职业能力模块的课程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实现培养目标起决定性作用。

要求在专业范围内,沿核心专业技术的实际应用方向进行综合和发展,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

实际工程中的意识和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课程可尝试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开发一些校本教学项目,培养学生的技能向高级技能水平发展,实现中、高职技能训练与培养相衔接。

(4 )素质教育课(人文课程为主)以人文课程为主, 兼有科技、管理、文体类等课程, 为学生多方面个性发展提供帮助。

(5 )综合实践课综合性实训环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综合技巧,主要包括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

5、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遵循岗位职业成长规律,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实物认知到自行操作的方式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分层次递进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基本技能实践、岗位(群)能力实践和综合类实践等构成。

其中基本技能实践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以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为主,主要包括课程演示、验证性实验等;岗位(群)能力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主要包括基本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设计、职业技能证书专项实训等;综合实践通过综合性实训环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综合技巧,主要包括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

6)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管理课程7、教学进程安排课程分为统测课程和非统测课程。

统测课程由总部确定,并负责牵头制定课程标准、指定教材版本、全面建设各种形式教学资源、制定课程考核要求、统一组织课程考核。

非统测课程,由总部负责牵头制定课程标准、推荐教材选用版本,由各二级学院(学习中心)按照总部要求自主开展教学和考核,总部实施教学督导及质量监控和评价在教学组织和操作过程当中,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可以结合中职教育在全日制学习阶段来完成,素质课、实训课等可以在其他的时间安排完成。

教学进程安排表(按最低学习年限4年编制):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1、联合教研室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加强专业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构建一支双师结构的联合教研室。

(1)联合教研室组织结构成立专业联合教研室。

成立由总部专业学院和专业主任牵头,整合总部专业教师、二级学院或学习中心专业教师、省内外高校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联合研究室,组织并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

其中: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的比例为70%高校和行业、企业学者专家比例不低于30%(2)学历及专业知识要求具备本专业及相关相近专业本科或以上学历,并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

(3)实践能力要求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考评员证书或两年以上企业经历。

具有指导实践环节教学的能力(4)应具有一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

2、教学设施中高衔接项目人才培养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因此教学设施应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为前(1)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完成基本技能实践和岗位(群)能力实践,由各二级学院、学习中心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进行建设。

(2)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及环境的补充,可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同时又是学生与社会连接的窗口,大部分校外实训基地也是将来学生第一次就业的目标单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