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偷税漏税及其防范-毕设论文

企业偷税漏税及其防范-毕设论文

中国某某某某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企业偷税漏税及其防范姓名:0000000班级、学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会计电算化指导教师:0000000开题时间:2009-6-4完成时间:2009-11-122009 年10月30 日目录课题企业偷税漏税及其防范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企业偷漏税及其防范0000000摘要:偷税漏税是目前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以目前企业行业税制混乱、偷漏税款现象严重及其产生的经济影响为切入点,展开对企业普遍存在的偷税漏税现象进行调查与分析。

由此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偷漏税款的有效措施,通过社会各方面对应税企业施加压力来增加其心理成本;通过各方面工作的改善来降低税务机关的稽查成本;提高税务稽查概率和加大处罚力度及实现2者的有机互动,维护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偷税漏税;行为模式;现状;对策;引言:偷税是指纳税人故意违反税收法规,采用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的违法行为。

如为了少缴纳或不缴纳应纳税款。

有意少报、瞒报应税项目、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有意虚增成本、乱摊费用,缩小应税所得额;转移财产、收入和利润;伪造、涂改、销毁帐册票据或记账凭证等。

漏税是由于纳税人不熟悉税法规定和财务制度,或者由于工作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的。

1、我国企业偷漏税行为模式与现状分析偷逃税行为在我国由来已久,1950年3月20日,《人民日报》在题为“税收在我们国家中的作用”的社论中,曾经描述过当时偷漏税的严重情况:1950年1月“检查工商企业较大单位4932户,其中偷漏税的即有2315户”。

换言之,偷漏税面达48%;同年6月,税务总局召开的一次直接税估计,在全国范围内,一般纳税户的偷漏税程度,即偷漏税占应纳税额的百分比在20%以上。

不幸的是,当年资本主义工商企业中的“偷税虎”与今天偷漏税活动相比,只是一只“小猫。

”1.1企业偷漏税现状当前,我国企业偷逃税现象面广、量大,手段多样,且更加隐蔽和狡诈。

仅1995年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属于查补的偷逃税款165.77亿元,占所有违纪金额的87%,这还不包括日常稽查机构的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的数额。

曾去某省会城市税务机关进行调研,就02年税收违法案件统计(企业样本为11227户),在纳税上有问题企业户数的平均比率达59.7%,在一半以上,其应补缴税款超过1.2亿元;其中,除无证户外,以外商投资企业有问题的比率最高,达83.2%,私营经济、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经济以及国有经济的比率也紧随其后,在应补缴税款额的次序上,集体经济占首位,其次是国有经济与外商投资经济。

而且,实际入库数占应补税款与罚款总额的近一半,说明在检查之后的执法力度还远远不够(见表1)。

如果由此一点来看全国,则国家每年该有多少财政收入落入违法企业的腰包!表1:02年度某市稽查机关对违法案件统计(国税)(单位:万元)在偷漏税中,又以增值税最为严重。

在某省02与03年的税收大检查中,增值税偷逃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分别占总偷漏税的61.36%与44.57%;金额分别超过3.8亿元与3.3亿元。

其次是企业所得税,在03年达到1.5亿,占20.94%;营业税的比例也较高,占11%还多。

个人所得税由于地下经济活动猖獗,各种现金交易和灰色收入的存在,使得计征个人所得税带来很大的困难,实际偷逃比例不止这些。

(见表2)表2 某省2002、2003 年大检查查处偷漏税情况(单位:万元)表中比例是各税种偷漏税额占当年总偷漏税额的百分比1.2企业偷漏税行为模式我国从1994年开始全面实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与分税制改革,而且各种其他配套的经济改革也在摸索与试验之中。

在这种向市场经济制度转型过程当中,存在上述广泛的企业偷漏税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当然也只是暂时的。

为了分析企业偷漏税的机理与原因,首先通过调研的案例来看一看我国目前企业偷漏税的常见行为模式。

(1)利用关联企业转移收入,暗中进行商品移库。

某合资企业(外方控股)从事系列化妆品的生产和销售,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设有6 个分公司和8个办事处。

(1)总公司以明显偏低的价格把产品卖给北京、上海等分公司,偷逃消费税148万多元;(2)总公司将货物移库到外地办事处,没有反映货物移库,没有视同销售交税,偷逃增值税112 万多元,少缴消费税127万元;(3)95年底原材料报废283万元,已按规定列营业外支出,但原材料进项税额48万余元,没有按规定补缴;(4)以上三项应补缴教育费附加1万3千余元;(5)95年1—10月预提的总经理特别经费,未报税务部门备案,故不能预提,应补缴所得税52万元。

共计应补缴税款近446万元。

此中外合资企业本已享受公司所得税13.2%的优惠税率,却依然偷漏数额较大。

在进行检查时,语言障碍给检查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且外方经理对中国的税法有较深的研究,一见面就对检查组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税法和税收征管方面的问题。

在税务稽查机构查处税收违法案件情况统计表中,外商投资经济偷逃税比例较大,逾期不缴的现象十分普遍。

我国鼓励外国投资,企业所得税有歧视本国企业的倾向,这本来已经造成税收扭曲,但即使是已享受税收优惠了,其偷逃税现象还是严重。

因此,我国应重新考虑到利用税收减免吸引外资的做法。

我国不一定非要利用税收减免吸引外资,我国市场具有巨大吸引力,没有税收减免外资也会来的,让企业能凭经济表现而不是税收原因选择最有效的投资项目。

(2)少计收入,多计成本。

某市证券公司营业部,该单位资金往来额量大、面广,经查有相当的收入沉积。

(1 )通过对“财务费用”帐簿的审核,了解到该营业部与同行有大量的有偿资金往来,如直接冲销应收未收的某证券中心拆资利息收入192万元,未调整损益;(2)收到某证券中心拆资××物业公司的利息收入38万元,未作营业收入;(3)通过对“无形资产”帐户的审核,查实了该单位将283万元席位费擅自转入递延资产,多摊成本;(4)通过对“预收帐款”帐的审核,查实了该单位未将推荐上市费100余万元作收入。

最后,共补缴税款28 万元,对第一项罚款2千多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单位之间的业务往来日趋频繁,技术手段和设备也更加先进,这对税务稽查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的稽查技术装备,还有待提高。

在本案中检查人员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稽核,发现有关资产类与费用类指标异常,两类指标不仅金额较大,且相互之间有转换的迹象,如“无形资产”与“递延资金”之间变动相似,“财务负债表”、“损益表”的稽核,发现有关资产类与费用类指标异常,两类指标不仅金额较大,且相互之间有转换的迹象,如“无形资产”与“递延资金”之间变动相似,“财务费用”与“应收帐款”间变动存在一定的联系,“财务费用”本身在月度增减变化亦较频繁,由此初步证实该部有相当的收入沉淀。

由此看来,建立税务会计制度,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及时收集纳税人的各种资料和信息,让检查人员能迅速寻找并确认漏报税款的依据已是当务之急。

(3)地方保护主义。

某市政府专门下达文件,规定在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低税负(每户每年150—1000 元)定额征税(属包税性质)的同时,又规定其可以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票税相分离等。

这一规定,直接破坏了增值税链条的征收机制,一方面,使这些个体、私营业户可以大量开具增值税发票而不按票面税额完税,另一方面使得在当地取得发票的一方仍可以按发票上注明的税款扣税,由于票税相脱离,从而导致了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

为一些不法分子在享受低税优惠和票税分离的条件下,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大开绿灯。

这一政府行为,从其表面上看,一时间当地经济发展速度上去了,产生了局部利益,但是国家利益却受到了严重损害,不仅直接导致国家税款流失7600多万元,造成当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和管理的失控,而且因为开具了大量的可用作抵扣税款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外流,使毗邻地区乃至全省的增值税征管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扰乱了正常的税收征管秩序。

此外,地方政府从自身发展和利益出发,擅自减免税收,变通政策的行为屡见不鲜。

有些中外合资企业利用地方政府对乡镇企业等优惠税收,通过“合作”,以低价把原材料卖给乡镇企业,再用高价买回来半成品,达到逃税的目的;而乡镇企业实行包税,使环环相扣的增值税金链出现断裂。

去年上半年,国家再一次调低出口退税率,江苏某市高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面对众多以撤资相威胁的外商,公然申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后会让政策不了了之。

”(4)小金库。

某金融机构下属招待所存在三个管理、核算部门,营业收入也一划为三。

(1)招待所,散客及小部分本行人员的住宿收入归该部门;(2)培训中心,大部分的本行人员住宿收入、培训收入归该部门;(3)餐厅,所有饮食业收入归该部门。

并相应设置三本帐,分部门核算。

招待所的核算资料、报表报送税务机关,依法纳税。

后二者帐未并入报送税务机关的招待所帐内,也未单独向税务机关报送及申请纳税。

该招待所在94年6月期间,共偷漏税款近53万元,根据征管法,该所(整体)存在偷漏税事实,但最终只罚了53×5%=2.65万了事。

税务部门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发现该所偷漏税行为,直到群众举报说该所存有“小金库”且工资较高,在96年8月才进行核查。

但对招待所的财务资料的核查中未发现重大违纪事项,只是在客房利用率偏低、临时工较多等外围事件中发现有疑团,最终发现一个企业三块牌子的事实。

本案中,该所在新税制实施后长达两年半时间内,将营业收入人为分解,营业收入擅自制凭证收取,多头设立银行帐号,使案情具有隐蔽性。

随着征管改革的深入,专管员制度取消后,如何有效地积累档案资料,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正确评价企业的纳税情况,是一个十分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2、偷漏税所造成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危害西方现代财政学的理论先驱理查德•马斯格雷夫指出:“履行国家职能需要财政资源,财政资源提供的方式决定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税收不仅向政府提供了必要的融资手段,而且可以作为表露政府财政偏好的机制而发挥作用。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成本一样需要得到补偿,听以必须向公众征税以便为公共产品融资。

有些偷税漏税者振振有辞地声称他们不是不想按章纳税,而是因为现行的税收规则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和不公平现象,所以在思想上就产生了抵触情绪。

传统的税收理论(从斯密开始,经过穆勒、埃奇沃斯、庇古,一直到现代最优税收理论)仅仅在税收的背景下考虑平等的问题,与收入分配毫不相关。

事实上,自斯密以来的税收研究重点放在“支付的能力”方面。

从穆勒开始,税收中的正义被看做是收入中的正义。

庇古所说的“宣告效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削减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并向低收入阶层转移,能够提高全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以后该结沦作为税收的额外净损失理论而得到进一步完善,最后在最优税收理论中取得了中心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