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文通过界定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分析我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人文素质教育的概述
1.1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界定
大学的素质教育一开始就叫做人文素质教育,所以大学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极具相关性,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特别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在知识选取上特别关注人文知识的价值。
本文认为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和环境的陶冶,来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最终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的知识视野。
1.2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1.2.1人文素质教育是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文教育不仅使人获得人文知识,还能助人建立价值体系。
对大学生来说,可以增强其文化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一个接受过良好人文教育的大学生和一个忽视人文教育的大学生对比是强烈的。
“面对一项工程,学工的常常思考该如何去做这件事,如何设计,如何实施;学理的则思考应根据什么原理去做,至于如何去做就不
一定知道了,甚至也不想去知道了;学文的则思考为什么要去做,这对人会有什么后果,对社会发生什么影响,至于怎么做、根据什么原理去做,则不一定知道,也不一定想知道了。
如果知识过于单一,总是处于单一的思考之中,就会导致思维角度的迥然不同,并导致思维品质上的缺陷。
”所以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2.2人文素质教育是推行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人是更基本的方面,人的发展是更基本的目标,在此基础目标下,让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更好地融合起来——实质上是素质教育思考的基本点之一。
”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正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的追求。
我们认为,教育就其实质而言,并非是一种训练,而是一种价值引导工作;学校教育只有把科学与人文、知识与品性、理性与感性、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给大学生提供更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2.1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缺乏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物质化、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下,各商家、各大院校的主体思想是培养专业技术强的人才,往往更重视理工科,这种能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科目,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即人是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属性的整体的人。
不仅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文化的需求。
但现阶段各院校努力提高
自己的竞争力,更多的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培养相对不足,甚至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失衡
现代科技极大地改造了人类的生活,这势必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求学者以接受科技教育作为求学的重心,固然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导致了部分大学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和排斥。
因为科技教育对社会所产生的作用是直接而巨大的,而人文教育的作用基本上是间接的、不明显的。
现代大学教育中这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失衡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大学自身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并且,“当科学的力量增大,如果不伴随有对人文价值的更高判断,那么它被用来损害人类自身的危险也越大。
”所以人们应该平衡这两种教育,重视科学教育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2.3市场经济对人文教育的排斥
张楚廷校长说“人文精神在物质极大丰富的过程中受到极大地挑战”。
而我国社会主义下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应正了这句话。
如人们往往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看重工具的层面而忽视价值的层面;看重功利的“经济人”而忽视全面发展的“文化人”。
这些对现代大学教育产生了影响,使一些与市场经济联系不密切的基础学科不可避免地受到排挤,甚至被淘汰,而人文学科首当其冲,因其不直接服务于市场经济,况且有一些固有的人文精神与人际关系商品化还格格不入。
2.4教师缺乏深厚的人文底蕴
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构成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师资队伍还不令人满意。
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不够广,人文底蕴不够,综合素质不高;很多教师较为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甚至轻视对学生的人文知识的教育与积累。
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选拔也只是重视其专业素质和学术成就,相对忽视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
对教师的培养只重视其学术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没有对人文素质提出要求。
因此,造成一些青年教师“师德”、“师魂”的缺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教育对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3提高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针对我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改善此问题的几条策略。
3.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
我国大学应转变重视科技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和强调专业教育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观念,而这就需要各高等院校形成以党员领导带头的深入贯彻学习新时期、新阶段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各院系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进而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
如提升学校软文化建设,规划设计校园走廊文化,学生宿舍教室文化,食堂图书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宣传人文教育理念,营造人文氛围。
另一方面,要转变学生急功近利的求知观念,使学生认识自身素质的现状,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
3.2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的战略
“大学可能要以最大的容量来同时吸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但是衡量它的品位的则是人文与科学在这里融合的状态。
大学不只是分别以其科学与人文来面对社会和未来的,而以两者高水平的融洽来面对的。
”这句话是说一所大学要有自己独特的品味,要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完美融合。
而目前我国的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还处于失衡的状态,由于没有认清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导致科学教育得不到人文教育的支撑与补充,使科学教育缺乏人文文化的根基,因此,应在整合研究科学月人文教育的基础上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创造有独特品味的大学。
3.3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当代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提出:“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强调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完善的人格,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和宗旨。
美国芝加哥大学前校长赫钦斯也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发展人力(manpower),而是在发展人道(manhood)”。
高校在传授给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重在进行精神引领和人格教化。
因此,大学应该将人文素质教育置于整个教育目的的核心地位,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
这样培养出来的高校人才,才能较好地适应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不仅停留在书本里、课堂上,更是通过一代代作为大学教师的人文学者的言传身教,使一代代学生于其间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因此大学应采取措施,建设一支具有高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
可通过改善和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把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定期对教师进行文化素质的培训;树立教师的榜样作用,因为学生人格的构建需要教师人格的示范,“精神要靠精神来支撑”,“心灵要以心灵来沟通”,来着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楚廷.素质:中国教育的沉思[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楚廷.再论素质教育的基本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3(3).
[3] 张楚廷.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背景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1992(2).
[4] 张楚廷.品味大学品味.[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
[5] 李德臣,要立新.高等院校如何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j].求实,2004(s3).
[6] 赵元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现人的现代化[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
[7] 高翔.大学人文教育浅析[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