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是大学 科学 教育 代写论文与人文教育走向和谐统一的新 时代 。加强人文
素质教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现实任务。 分析 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和现状,提出人文素
质教育 发展 的对策,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很有意义。 关键词:高校人文素质教
育;背景;现状;对策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 社会 背景 1.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复兴是社会、
经济 、文化发展的需要 从社会 历史 背景方面看, 现代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
类文明带来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多彩的生活。但如何实现 科技 、社会、人生的高度和谐统
一,是当今时代向教育界提出的令人关注的社会 问题 。“没有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将永远愚
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落至科技带来的文化黑暗与社会灭亡的深渊”。由此可见,
人类社会发展在呼唤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呼唤着人文素质的提高。我国在现代化建
设的进程中坚持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强调人与 自然 、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把
一种和谐的人文原则以及对人类进行长远关怀的人文精神贯彻到现代化建设中去。教育更需
关注人的生存和人的价值,关注人的情感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自觉承担起培养一代新人
的时代使命。 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看,知识经济已经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知识经济就
是人才经济。教育作为新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事业,其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它能为经济
发展培养智能型和复合型的、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才;能把人文精神与
科学精神统一起来,并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出善于 学习 并有能力进行终身
学习的人才。对过去那种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意识”而忽视教育的“教化意识”,过度注重
科学教育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导致了人才的知识面窄、人文底蕴薄弱的教育思想和 方法 必
须来一个彻底的变革,唯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真正担当起“科教兴国”的时代重任。 从
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看,首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文化思潮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分野和
抗衡之后,终于在20世纪后期走上了相互兼容的道路,孕育诞生了新的文化思潮,即科学人
文主义。这种文化观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是对立的,科学精神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人文并不排斥科学。教育应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互兼容与和谐的理念指导下,培养现代
人的完备的人格,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发展之需要。所谓现代人的完备的人格是崇高的、
可持续发展的人格。其次,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不仅会 影响 到我国的经济,也会影响到我
国的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教育寄予了希望。高校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
文化与培养人才的重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全球化进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对策。
2.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回归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社
会历史现象,其演化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科技、经济、 政治 、文化的制约,使人文素质
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和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都在思索21
世纪的教育,探索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在这种背景下,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对21世纪教育战略思考的行动建议,认为,为
了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人类不能没有对道德理想和精神价值的渴望和追求,因此,教育的
使命就是根据各国的传统和信念,在充分考虑文化多元的情况下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以获
得普遍的价值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己”。可以看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
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致方向。 3.高校人文素质教
育的推行是我国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
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正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的
追求。教育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建构人的主体精神,通过科学的途径,
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潜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每
个人通过教育不仅仅获得知识的增加和智力的发展,而且是整体的人文精神的发展。人从一
个“自然实体”经过“社会化”,最终变成一个社会人,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教育的全部活动,
就在于提高、扩展、增值人的价值,在于让受教育者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因此,教育的真谛
在于教人做人,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由此,我们认为,教育就其实质而言,并非是一种
训练,而是一种价值引导工作;教育的全部意义和价值不能仅仅局限于人的自然素质的培养、
开发,而且应超越自然素质,进而塑造人的主体精神,促进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具备充沛
的精神力量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只有把科学与人文、知识与品性、理性与感性、学习与生
活有机地统一起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教育体制、观念等的制约 由于受计划经济
和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教育中应试教育的体制及观念长期存在,造成几代人的知识结
构先天性缺陷。高等教育“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科单一,
专业划分过细,人才的知识结构“单薄”。改革开放后,高教领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曾存在
将经济 规律 同教育规律混为一谈、盲目照搬经济规律来办高等教育的倾向。而市场经济的
发展,又使一些高校的学科设置、教学 内容 过分注重实用性,表现出片面的功利性取向和
短期行为,使科学、教育、文化受到了整体性的损害。应试教育的弊端、高等教育学科设置
的缺陷和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所形成的惯性,使今天的人文素质教育变得举步维艰。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失衡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人类生活和历史进程产生了
和正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教育在现
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成为现代大学教育最主要的内容。越来越多的青年学
子,把提高科技素质作为发展自己的重要目标,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科技教育作
用的过度扩张,又势必排挤了人文教育应有的地位,导致了部分高校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和排
斥。科技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是直接而巨大的,而人文教育则是要通过人才的
全面塑造来改造自然,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作用不那么明显。由此,人们常常认为科技
教育是“有用”的,是“硬”的,人文教育是“无用”的,是“软”的。而人文教育自身,
也在科技教育的强大影响下,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 研究 ,而忽
视了人的培养和完善。现代大学教育中这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失衡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大
学自身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