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枫桥夜泊)
四、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1、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出示: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生自由读,指名读。
2、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师生齐背全诗。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3、解题。
(1) 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
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
(2) 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简介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师相机提示: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 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句。
2、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1)提问: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板书:愁)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乌啼”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怎样?
从寺中传来了钟声,这钟声怎样?
简介寒山寺。
(3)在刚才的朗读中,大家仿佛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1、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1)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配乐)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乌啼 钟声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穿插提问:
看到满天的霜,你什么感受?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布置作业
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为《枫桥夜泊》这首古诗配一幅画,再涂上颜色。
思维
导图
看到: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愁?
听到:乌啼、钟声
教学
反思
重难点
1、会读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掌握 “寒山”、“愁眠”“霜满天”等重点字词的意思。
4、深入体会作者哀景写哀情的手法,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乡之情。
学习
准诗,理解诗歌的整体意思。
问题设计学习要点
点拨选择创意
江宁区铜山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学程预设案
教材
苏教版
提供者
李慧
复备者
李慧
课题
3、古诗两首(枫桥夜泊)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8月30日
学习
目标
1、会读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掌握 “寒山”、“愁眠”“霜满天”等重点字词的意思。
3、深入体会作者哀景写哀情的手法,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乡之情。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音乐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指名有感情诵读。
二、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1、生自学古诗。
出示: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②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学生自读古诗。
2、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相机纠正“愁、苏、城、寺、钟”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3、读得还不错,但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划出诗的节拍。出示: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在学这首诗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现代苏州枫桥图片
师述: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每天这里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其实,枫桥只是一座在江南非常常见的单孔石拱桥,那它为何引来如此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呢?原因啊是一首诗!想知道是什么诗,让一座普通的桥而闻名天下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生质疑。师相机板书学生的问题。
(2)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你们的这些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回答。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你从哪里知道?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3、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出示:(《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