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课本议论文学比喻论证
文/郭青松
【片段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名师点睛】
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
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
”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这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
论断句中的“日”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片段二】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
……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彷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
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
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
(节选自钱钟书《论快乐》)
【名师点睛】
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政论性也很强的随笔。
思路奔放开阔,文意层层见深。
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述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
尤其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仅使得文章文采斐然,而且使得议论深入浅出,活泼灵动,通篇蕴含着浓郁的幽默情趣。
如:人在一生中要忍受许多痛苦,但是那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就赚我们活了一世,用“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和“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来比喻快乐对人生的诱惑作用,体现出对世事的达观、洞悉,形象鲜明,意蕴深刻。
用“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接触空气”来比喻内心的痛苦,透着灵性,寓意深刻,而又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名段启示】
议论文是用来说理的,“苦口婆心”式的说理给人的感觉毕竟不容易让人接受。
尤其是在讲一些人人皆知或抽象难懂的道理时,更需要把道理讲得形象生动。
因为道理“人人皆知”,所以需要用新颖一点的形式来讲;因为“抽象难懂”,所以就要讲得深入浅出。
而比喻论证,就是这样一种能把道理讲得让人容易接受的
论证方式。
其常见的三种形式有:
1.连用式比喻:一句一个比喻,连用两个甚至更多的比喻,或引出观点,进而展开论述;或提出论点后,对其进行论证。
比如选段一,荀子没有一上来就讲道理,而是先用“青与蓝”“冰与水”“木与轮”“金与砺”等一系列的比喻做铺垫,最后用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做结,把“学不可以已”这一人人皆知的道理讲得形象透彻。
2.散珠式比喻:指的是散落在文章不同段落的那些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它们就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从不同角度为作者的论证服务,它们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把那些或简单、或深奥的道理讲得让读者读来,会心一笑,心悦诚服。
如上文的片段二。
3段落式比喻:提出观点、建立比喻、分析比喻、总结比喻、重申观点。
比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提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一观点后,先用“大宅子”建立比喻,然后用三种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比喻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这是对上文建立的比喻进行“细化分析”。
最后再用“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对上文进行总结。
【考场速用】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仙人掌,外表坚硬多刺,如果不小心被它扎到,不仅会疼痛,甚至出血。
而且,扎进身体里的刺还不容易挑出来。
但是,去掉它的外皮后,里面很柔软,其果肉和根茎和多种医学价值。
“焦二菊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硬的不怕,软的受不了。
”——浩然《艳阳天》第39章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想法?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方向
两段材料看似毫不相关。
第一段材料是介绍仙人掌的两大特点:表面坚硬多刺,容易伤人;里面柔软,对人有益。
第二段材料是一篇小说中的一句话,讲的是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刀子嘴豆腐心。
要准确把握题意,关键在理解以下两点:
一是“刀子嘴豆腐心”指的是什么?这是一句俗语,比喻说话刻簿、言语尖利,但心地柔和、宽厚仁慈。
嘴上说的很难听,其实心里也在滴血,这样的人很善良。
二是两段材料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其实,仙人掌和焦二菊之间是有相似点的:焦二菊说话刻薄尖利,这是她的外在表现,这就像仙人掌的外表——坚硬多刺易伤人;但是她内心是柔和善良的,这就像仙人掌的内在——柔软,对人有益。
概括起来,本题实际上是要谈谈你对“外在凶狠刻薄(坚硬),实际温柔善良(柔软)”这种个性的看法。
可以完全认同,也可以认可“内在的温柔善良”而不赞成“外在的凶狠刻薄”。
或者也可以分析如何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人性中的“坚硬与柔软”。
【高分范本】
仙人掌般的心
众所周知,仙人掌有一身坚硬的让人望而却步的刺,但其实也有内在柔嫩多汁的果肉。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心灵,坚硬又柔软,矛盾又和谐的存在着。
它是那么的矛盾。
现今社会,由于媒体的发达,有太多让我们感动、同情的事情经常被提起:司机在生命最后一刻打开车门,让乘客安全离开;九旬老人每天打扫楼道;小狗为主人守灵……全国各地发生的,哪怕是极细小的一件事情,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被渲染、放大,“迫使”人们或伸出援助之手,或感泣至深,显露出内心的柔软。
而同时,“坚硬”也大行其道:环卫工人被撞,司机逃逸;老人摔倒,因长时间无人问津,救治不及时而死;被救者为了怕承担责任,而谎称救人者是自己不小心落水……这种坚硬的冷漠比比皆是,让人不禁唏嘘:人心难道就是一种极端的存在?
黎巴嫩著名作家纪伯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里醒着,一个在白昼里睡着。
我想,这样两个“我”,一个代表着人心的坚硬,一个代表着人心的柔软。
现在有太多的人抱怨:为什么这个世界变得如此冷漠?但我想,这大抵是有一些人在用他们的“坚硬”伤害着另外一些人的“柔软”,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像仙人掌那样,用坚硬的刺包裹柔软的内心。
太多的丑恶伤害着原本善良的人:帮助乞丐,可乞丐的收入超过了警察;借电话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电话却被他们趁机拿走;捐款给“落难”的人,结果竟然是“肉包子打狗”……于是坚硬取代了柔软,世界似乎变成了荒漠。
可是,我们快乐吗?我们的内心失去了宁静,失去了和谐,充满多疑、惶恐、无奈……我们悲观甚至绝望的问自己:难道人的本性真的就是自私的、贪婪的吗?无可救药了吗?我们不敢再面对内心的柔软,我们不愿却又强迫自己变得坚硬,可是我们失去了快乐,失去了爱与被爱的幸福!当坚硬完全战胜了柔软之后,灵魂的天平就失去了平衡。
可是,许多人不知道,仙人掌也会开花。
那抹小小的、明艳的嫩黄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那是它内心柔软的彰显。
虽然面对的是荒漠,虽然缺少雨水的滋润,仙人掌仍不会忘记向造物主展现它的侠骨柔情。
我们的心灵其实也可以像仙人掌那样,既要勇于直面人性中自私、贪婪、虚伪等硬邦邦、冷冰冰的一面,更要大胆彰显人性中善良、真诚等柔软的一面。
让白昼里睡着的那个柔软的自我醒来,让黑暗里醒着的那个坚硬的自我永远睡着,那么我们就能在用坚硬的刺保护自己
的同时,也向世界开出温暖迷人的小黄花,和谐自我,也和谐这个世界。
【点评】本文标题就很新颖:仙人掌有着看似坚硬的外表,又有柔嫩多汁的温柔的内心,这样的题目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已经暗含着材料中的“坚硬”与“柔软”这两大关键词。
接着作者罗列了大量的社会现象,而这些有的代表着“坚硬”,有的代表着“柔软”。
据此,分析“坚硬”横行的原因及危害:坚硬压倒了柔软,人的内心失去了和谐,社会失去了和谐。
结尾再次以仙人掌为喻,生动形象的阐明一个道理:每个人就像仙人掌一样,都有坚硬的一面,要敢于面对;更有柔软的一面,要勇于展现。
实现了二者的统一之后,也就拥有了和谐的自我,更拥有和谐的世界。
全文说理形象生动,层层深入,是一篇优秀的论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