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国历史的研究动态
摘要:德国历史的发展有世界历史的一般性,也有其独特性,有待于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本文就德国历史发展几个比较典型的事件进行探究。
关键词:德国历史研究成果资本主义发展宗教改革
国内近几年关于德国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几部专著性质的著作和许多论文。
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对于德国整体历史的研究。
丁建弘的《德国通史》是作者对德国史的总结性著作,其内容丰富,视野广阔,尤其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德国历史,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探讨、评析,多有精辟之见,并体现了中国风格和中国观点。
吴友法、黄正柏主编的《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侧重于从政治与经济相互关系的视角,论述了近代以来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认为在一个较长时期中,德国具有经济发展迅速而政治改革滞后的特点,并探讨了二战后联邦德国实现了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大体同步,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重新崛起的历史及其经验。
吴友法、邢来顺等合著《当代德国——命运多舛的世界新秀》涵盖了20 世纪德国政治、经济、外交、分裂与统一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发展,并对德国从毁灭到复兴的原因和经验教训进行一些总结,内容丰富。
对于中期期德国的发展的研究。
崔鹏在《试述神圣罗马帝国从统一到分裂的演变及原因》中指出神圣罗马帝国从统一到分裂的原因有选举制度下的制衡,神圣光环下的争夺,罗马情结下的追寻,皇帝寿命下的混乱的等原因。
朱兵在《试论“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经济的影响》中主张“三十年战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德意志的政治版图因为这场战争而更加四分五裂,文化上的分裂状态也由此加剧。
“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经济的影响同样也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主要是消极的,虽然兼有某些积极的成分。
马晓旭在《欧洲“三十年战争”对近代政治的影响》中认为,战争的过程体现了利益冲突以及地缘政治的需要,持久与残酷的战争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一方面使德意志民族陷入分裂与落后状态,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有其积极意义。
使国家主权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兴起。
宗教信仰自由的确立。
各教派和谐生存,减少了国内不稳定因素。
袁露阳在《略论傅斯麦与德意志统一运动》中认为,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成为一个“从上面进行的普奋士的革命者”,充当了自上而下革命的主角,采用“自上
而下”的方式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这是一个进步的历史事件。
使德意志成为中欧强国。
王浩、李成生在《论民族主义对德意志统一的影响》主张,古代日耳曼人的勇猛、效忠和强烈的民族尊严共同构筑了最初的德意志民族精神,它为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7- 18世纪出现的文化民族主义实现了德意志文化上的统一。
直到拿破仑战争时期文化民族主义转变成政治民族主义,在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中形成了成熟的政治民族主义,并在其指导下德意志实现了统一。
在德国宗教改革方面,陈锐在《马克思主义对德国民族性的思考》一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既批评了德国的狭隘民族主义、基督教以及作为其社会基础的小资产阶级,又继承了德国民族的优秀传统,如对哲学理论思维的爱好、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等,它们为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全球化趋势以及人类文明演变的模式等提供了历史基础。
金志霖在《试论马丁·路德与德国农民战争》中认为马丁·路德反对农民战争,但不能表明他背叛了农民战争或宗教改革。
路德从未把普通民众视为宗教改革的依靠力量。
他的主张是封建主应动用暴力以对抗罗马天主教会和镇压农民起义。
施德军在《论马丁·路德对德国人工作观和职业观的影响》中论述了马丁·路德对德国人的工作观的影响,使德国人一方面具有勤勉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只讲服从秩序,为独裁者提供了国民基础。
在德国资本主义发展方面。
邢来顺的《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专著和系列论文中,较为系统深入考察了德国十九世纪工业化进程中的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科技、贸易、利益集团、婚姻家庭等诸方面的变化,史料充实。
王彦敏、林晓星对德、英、法、美等国现代化模式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比较。
陈擢在《浅析德国现代化进程与特点》中认为德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是一方面采取高压手段推进社会、经济改革,另一方面政治现代化没有取得进展,直到二战后才真正完成现代化转型。
关于魏玛共和国的研究。
陈从阳《相对稳定时期魏玛共和国的民主政治》一文认为,魏玛时期亲共和国的力量发展不平衡,政党政治碎片化加速,民主政治不断右转,显示了政治稳定的相对性。
张永会《政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探微———以魏玛共和国的衰亡为例》一文认为,魏玛共和国的失败在于其在战败条件下建立的议会民主制从一开始就存在政治合法性不足的问题,它在政治上实际上无所
作为,又导致合法性的丧失。
对于德国法西斯的研究。
李世安在《普鲁士精神、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指出,普鲁士精神是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根源,希特勒把普鲁士精神发展为法西斯主义。
一战后欧洲经济凋敝、社会动乱,人民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感到失望,又害怕社会主义的传播,于是法西斯主义有机可乘。
李云霞等人认为,德国民族主义具有与民主主义相背离、带有普鲁士的“铁血”色彩等特点,这对其国民性产生重大影响,是导致纳粹上台的重要因素。
法西斯是历史的错误而非个人的错误。
二战后的德国的发展。
胡才珍在《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民主化的内因》认为,二战后德国的民主化,除了外力外还有深刻的内因。
在18 世纪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时期,德意志就播下了民主、自由的种子。
德国工人阶级也为民主自由进行了不解的努力。
战后,德国的民主、自由终于结出了果实。
阮一帆、傅安洲、彭涛在《政治教育与“二战”后德国政治文化的转型》中认为二战”后,德国经历了由臣服型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变迁和转型,实现了政治的西方民主化与现代化。
这一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所代表和推动的国家政治教育工作,充当了政治体系与政治文化之间的中介角色,在“二战”后德国社会形成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崔红星在《二战后的德国法治与经济腾飞》中认为,战后德国之所以能够从一片废墟上拔地而起,关键在于运用法治,促进教育发展,提高人的素质;严格依法行政,保障人的权利;依法调控市场经济,使其稳定增长;依法实行社会保障,减少社会风险,缩小贫富分化差距。
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羊海飞、丁建弘在《浅谈德国统一与德国现代化》中认为德国的现代化需要民族的统一,而现代化的进一步开展又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统一一方面成为现代化的动因,另一方面又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国内市场、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与保护。
德国的统一与德国的现代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同时也结出了影响20世纪上半叶德国乃至世界历史的恶果。
时晓红在《关于德国统一的几点思考》中认为,德国政府向东部大量投资以及西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可借鉴性甚至更多的是原有政策的直接照搬,缩短了东部经济发展的“不应期”,使东部经济在短时间内走出低谷。
统一后的德国还存在着大
量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政府正在探索一种适合本国发展的“新德国模式”。
周文京在《民族认同意识与国家统一——从两德的重新统一看民族认同对西德国家政策的影响》中,论述了民族认同感到对德国统一的作用以及联邦德国为维护民族认同感而进行的努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对德国研究颇为广泛,并且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都比较深入。
但是在有些方面仍然有待于加强。
参考文献
[1]陈锐.《马克思主义对德国民族性的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 5 期。
[2]阮一帆、傅安洲、彭涛.《政治教育与“二战”后德国政治文化的转型》.《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3]崔红星.《二战后的德国法治与经济腾飞》.《理论法学》.1998年4年。
[4]羊海飞、丁建弘.《浅谈德国统一与德国现代化》.《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6期。
[5]陈擢.《浅析德国现代化进程与特点》.《湘潭大学学报》(研究生论丛).2005 年5月。
[6]李宏毅.《析纳粹主义在德国恶性发展及失败的原因》.《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7]孙秀民.《统一后的德国对欧洲及世界的影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8]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9]吴友法、邢来顺.《当代德国》.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吴友法、胡才珍.《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民主化的内因》.《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4期。
[12]周文京.《民族认同意识与国家统一——从两德的重新统一看民族认同对西德国家政策的影响》.《世界民族》.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