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与神经第一节、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主要由神经细胞(neuron)和神经胶质细胞(neuronglia)组成。
神经细胞=神经元: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为神经元的10~50倍,不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对神经细胞起营养、支持作用;参与髓鞘的形成。
(一)神经元结构:由胞体和胞突两部分组成。
基本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髓鞘、朗飞氏结、轴突终扣。
1、胞体(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大小形状不一,5~100µm。
是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细胞膜膜蛋白:决定了神经元细胞膜的性质,其中有些是离子通道(Na+、K+、Ca2+、Cl- 通道);有些膜蛋白是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后,可使某种离子通道开放。
尼氏体(特征性结构):光镜下: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细胞质(神经元胞体) 功能: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
合成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要(核周质)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要的酶,以及肽类神经调质。
神经原纤维:光镜下:在硝酸银染色的标本中呈棕黑色的细丝,在细胞质内交织成网。
(特征性结构)并深入树突和轴突。
电镜下:神经丝和微管功能:构成神经元的骨架,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脂褐素细胞核圆型,一个,居中,大、染色浅、核仁明显,染色质呈空泡状。
特点:大、圆、淡、核仁清晰①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常染色质多,着色浅,核仁大;②细胞质:内含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还有线粒体、溶酶体等细胞器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是神经元向其它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传递化学信息的载体,一般为小分子物质,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合成。
神经调质=神经肽:在胞体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合成,通过轴浆运输至轴突末梢。
一般为肽类,能增强或减弱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起调节作用。
按神经元的传递方向分类:A)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一种感受内外环境变化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
B)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从中枢神经系统,将信息带给肌肉和腺体,控制着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的神经元。
C)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联络神经元:将从感觉神经元中获得的信息,传给其他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
按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分类:A)多极神经元(multipolar neuron):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细胞。
B)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胞体发出一根轴突,在和轴突相对的另一方发出一根树突主要存在于感觉系统中(如视觉和听觉系统)C)假单极神经元(uniploar neuron):胞体只有一个分支发出。
这个分支在离开胞体后不久就分成两支,一支感受环境中的信息,一支把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主要存在于躯体感觉系统中(如触觉、痛觉等)2、突起①树突(dendrite):分支多,树枝状;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志胞体。
每个神经元有一至多个树突,从树突干发出许多分支,树突内胞质的结构与胞体相似;功能:极大地扩展了神经元接受刺激的表面积。
树突棘(dendritic spine):在分支上大量棘状的短小突起。
结构:髓鞘、朗飞氏结、微管、轴浆转运(由微管完成的沿轴突进行的物质运输过程)②轴突(axon):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向外周。
每个神经元有一条轴突,由轴丘发出,此区无尼氏体,染色淡。
比树突细,直径均一,有侧支呈直角分出。
轴突末端的分支较多,形成轴突终末。
(二)分类标准:位置、神经元释放的递质类型、神经元的突起数目、神经元的功能等。
1、按照神经元的突起数目分类①假单极神经元(pseudounipolar neuro):胞体只发出一个突起,但离胞体一定距离后分成两支,一支伸向脊髓和脑,称中枢突(相当于轴突);另一支伸向其他器官,其末端构成感受器,称外周突(相当于树突)。
胞体位于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
②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从胞体相对两端各发出一支突起,一支是树突(外周突),另一支是轴突(中枢突)(如:嗅黏膜和视网膜中的感觉神经元)。
③多极神经元(multipolar neuron):由神经元的胞体发出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
树突多,可扩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脑、脊髓和自主神经节(植物性神经节)内的神经元多数是多极神经元。
2、按神经元的功能分类①感觉极神经元(传入神经元)(sensory neuro);②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motor neuron);③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
(三)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其数量与神经元之比约为10:1~50:1,远大于神经元数量。
具有突起,但不分树突和轴突;也无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作用:营养、支持神经细胞;参与髓鞘的形成(绝缘)。
分类:(根据形态特点和功能)①星形细胞(astrocyte):细胞呈星形,在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突起呈树枝状,突起末端膨大,包裹毛细血管表面(85%),称血管周足。
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protoplasmic astrocyte):多分布在灰质,细胞的突起较短粗,分支较多。
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fibrous astrocyte):多分布在白质,细胞的突起细长,胞质内含大量胶质丝,含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e filament),为该类细胞的特异分子。
功能:1.清除脑“残片”;2.为神经元运送营养;3.固定神经元;4.消化部分已死亡神经元(噬菌作用);5.调节细胞外环境(其突起伸展充填在神经元胞体及其突起之间,起支持和分隔神经元的作用。
吸收K+,维持其含量稳定性,维持神经元的正常活动。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毛细血管中血液与脑组织间的结构组成:由脑连续毛细血管内皮(有紧密连接)、基膜、神经胶质膜(星形胶质细胞突起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功能:阻止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但能选择性地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通过,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稳定②少突神经胶质细胞(oligodendroglia):胞体小,胞质少,胞突分支少。
其突起末端扩展成片状,包裹神经元的轴突形成髓鞘,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髓鞘形成细胞。
每个可产生多达50段髓鞘,每个髓鞘由一个施万细胞形成。
作用: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提供髓鞘(隔离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③小胶质细胞(microglia):(最小)胞体小,短棒状,有数条树枝状突起。
胞质少,胞突分支少。
分布:大、小脑和脊髓的灰质内。
作用:消化部分已死亡神经元。
(噬菌作用)保护大脑不受小分子物质侵袭(大脑免疫系统的代表)④施万细胞(Schwann cell)=神经膜细胞:包绕于周围神经的周围,参与外周神经轴突髓鞘的形成。
作用:为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提供髓鞘(隔离周围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神经纤维再生)(四)神经纤维(nerve fiber)由神经元的突起和包绕在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许多神经纤维常常集合成束。
如脑和脊髓的白质及周围神经系统的每条神经,都是由许多神经纤维集合而成。
神经纤维主要分为两种:①有髓神经纤维(myelinated nerve fiber):突起外面包有髓鞘结构(施万细胞)。
髓鞘是由磷脂和蛋白质层层相间组合而成,呈圆筒状包在突起外面,有绝缘作用,可防止神经冲动从一根神经纤维扩散到相邻神经纤维。
周围神经纤维受损伤或离断后,施万细胞对神经纤维的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结构特点:髓鞘形成细胞为施万细胞,髓鞘分为许多节段。
朗飞结(Ranvier node)=神经纤维结:髓鞘节段间较细的部分。
结间体(internode):两个相邻朗飞结之间的一段髓鞘。
神经膜外有基膜。
神经冲动传导特点:神经冲动沿朗飞结跳跃传导,神经纤维越粗,结间体越长,髓鞘越厚,传导速度越快。
脑神经和脊神经多数由有髓神经纤维组成。
②无髓神经纤维(unmyelinated nerve fiber):仅含一薄层髓鞘。
自主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多属无髓神经纤维。
在周围神经系统内,一个施万细胞包围数条轴突,神经膜外有基膜。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无髓神经纤维完全裸露。
功能特点:无髓鞘、无朗飞结、传导速度慢(五)神经末梢1)感觉神经末梢①游离神经末梢分布:表皮、角膜和毛囊的上皮细胞之间,或各型结缔组织内。
功能:感受温度,应力和某些化学物质的刺激,参与产生冷、热、轻触和痛的感觉。
a)触觉小体:分布在皮肤的真皮乳头处功能:参与产生触觉b)环层小体:分布在皮下组织、腹膜、肠系膜、韧带和关节囊等处。
功能:感受较强的压力,参与产生压觉和振动觉。
c)肌梭:分布在骨骼肌内的梭形结构。
功能:调控骨骼肌的活动2)运动神经末梢结构:运动神经元轴突终末与肌纤维或腺细胞形成的连接结构,支配肌肉的收缩和腺细胞的分泌。
分类:①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分布:骨骼肌内。
结构特点:运动神经元轴突末端抵达骨骼肌时失去髓鞘,分支呈爪状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触连接。
运动终板(motor end plate):神经末梢与骨骼肌接触区呈椭圆形隆起。
②内脏运动神经末梢分布:内脏及心血管壁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上皮等处。
结构:神经纤维较细,无髓鞘。
轴突终末分支呈串珠样膨体( varicosity ),贴附于肌纤维的表面或穿行腺细胞之间,与效应细胞建立突触。
功能:神经递质的释放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或腺体细胞的分泌。
神经元内的信息传递神经之间的互动与行为的关系:兴奋、抑制。
(一)兴奋与兴奋性兴奋:是指神经和肌肉可分别产生神经冲动、肌肉冲动.生理学把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兴奋性:这种组织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叫兴奋性。
条件:刺激强度、刺激的作用时间、强度变化率(刺激强度上升速度快)(二)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膜休息时测量到的电位,内负外正;70mV;电势差;极化(三)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膜电位的这个非常短暂的逆转,可导致信息沿轴突传递的过程。
产生:神经元内的传递、神经元间的传递。
传递:a)全或无法则(all-or-none law):动作电位或者不产生,或者产生额定强度的动作电位。
一旦产生,它将沿着轴突一直传导至末端。
在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强度总是保持不变。
b)频率法则(rate law):高的激发频率引起高强度的肌肉收缩,高强度的刺激(比如刺眼的光线)可以引发眼神经轴突高频率的激发。
c)跳跃传导 (salatatory conduction):髓鞘包裹着的神经元只有在裸露的朗飞氏结部分才能与细胞外液接触。
轴突把动作电位从一个朗飞氏结传导至另一个朗飞氏结,在每一个新的朗飞氏结都有动作电位被重新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