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1)
• • •
• • • •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释义。(2分) 涸:( ) 涕:( ) 2、请写出苏东坡著名的诗(词)两句。 (2分)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几不复与子相 见。 。 ②信笔书此 纸。 。 读了上文,谈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 分)
• 二、阅读《湖心亭小记》,回答问题。 •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 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砀,(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 有人!”拉余同饮。(B)余强饮三大白而 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公者。”
六、阅读《范仲淹苦读》一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既长,知其世家, 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读,五年 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慢,辄以水沃面;食 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 不顾身。乃至被馋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 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
1、作者认为“小人无朋”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君子之朋”有哪些优点?(2分) 3、请从所学过的课文中分别列举一句含有“故”与 “君子”的句子,其中“故”和“君子”的含 义与句中加方框的“故”、“君子”的含义相 同。(2分)
4、请把本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再注上标点。(3分)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 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5、本文为欧阳修所作。在课文中,我们还学过他的 令一篇作品,该作品有一流传千古的名句 是 。(1分)(7个字)
1、解释文中加点的“去”字的含义,并举 一句你学过的古诗文,要求句中的“去” 与本文中“去”的意思相同。 2、把“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用现代 汉语表述出来。 3、庞葱临行对魏王讲这一番话的目的是什 么?目的达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十、阅读《小人无朋》,回答问题。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 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何故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 暂相党引①以为朋,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 利尽而交疏②,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 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 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③则同心而 共济④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注释】①暂相党引:暂时结成私党,相互援引、 拉拢。②交疏:交情疏远。③事国:为国效力。 ④济:成就事业。
四、阅读《良药苦口》,回答问题。(10分) 孔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 。 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兄 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 “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 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 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义友无绝也。 【注释】谔谔而昌:任用直言敢谏的大臣而使国家昌盛。唯唯而亡: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2、 ①即率其党 率: ②又请杨 子之竖追之 之 之 3、 ③奚亡之 奚: ④找出文 中的一个通假字并释义: 4、补出省略成分。(2分) 5、 既反,( )问:“获羊乎?” ( )曰:“亡之矣。” 6、翻译。(2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7、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语段一
• 阅读《东坡笔试》,回答问题(10分) • 东坡在儋(淡)耳,因试笔,尝自书曰: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妻然伤之, 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 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 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 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 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 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 八达路乎?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 日,与客饮薄酒,信笔书此纸。”
七、阅读《心不在马》,回答后面的问题 (10分)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 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 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 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 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 道争远,而先后皆在于臣,上何以调 于马?此君之所后也。”
【注释】①吕蒙正(994-1011):宋朝政 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2分) ①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佯: ②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诘: 2、翻译句子。(4分) 罢朝,同列犹位不能平,悔不穷问。 时人皆服其量。 3、请在你学过的古文中找出一个跟“是小子 亦参政耶”中“是”意思相同的句子(2 分) 4、读了此文,你想到了哪句俗语?(2分) 。
五、阅读《不计人过》,然后答题。(10分)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② 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 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 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罢朝,同列犹位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曰: “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不 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任用阿谀恭顺的大臣而使国家灭亡。君无争臣:君王没有敢直言诤谏 的大臣。过,:灾祸。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君失之,臣得 之:这句话的本意是君王丢失的,臣下可以得到,即君王出现了错误, 臣下可以提醒、弥补。之,代词,指某种状况或品质。 悖乱:忤逆, 混乱。 恶:祸患。失:过失。
1、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2分) 2、过:通“祸”这在文言文中叫做汉字的通假。 在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你能再举两例吗?并写出它们的意思。(3分) 3、朋友有很多种,如笔友、网友、挚友,你 认为能给你指出缺点的朋友可以称什么呢? (1分) 4、有人说:利于病的良药,不一定要苦口。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50 字左右)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2分) ①辄: ②馋: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每以天下为己任。 翻 译: 。 3、说出文中范仲淹“自诵”之句的出处。(1分) 《 》 文中谈到范仲淹“苦读”时“以水沃面”,请再举 出一个我国古代读书人苦读的例子。(2分) 4、与范仲淹同时代的欧阳修也是自幼失怙,家贫 力学,终成大才,谈谈你对此的看法。(3分)
1、优美的西湖风景在许多古诗词中都有体现, 试写两句。(2分) 2、用流畅的文字描绘出A句的意境。(3分) 3、解释B句的意思。(2分) 4、请对加点的“芥”“粒”加以点评。(3 分)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歧路亡羊》 一文,理解大意,然后答题。(10分)
杨子之邻人亡羊,即率其党;又请杨子 之竖(竖:童子)追之。杨子曰: “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 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 乎?”曰:“亡之矣。”曰:“奚亡 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 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给加点字注音(2分)教: 调: 2、在学过的课文中与“俄而”一词意思相同 的词还有,请举出一例。(1分) 。 3、给划线的句子用逗号断句。(2分) 今 君 后 则 欲 逮 臣 先 则 恐 逮 于 臣。 4、赵襄王为什么会败给王子期?(2分) 5、请联系实际谈谈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3分)
九、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 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 “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 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 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 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 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 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 见。 注:①质:抵押,作人质。②邯郸:赵国国 都。③大梁;魏国国都。
八、参照注释,串读下面《丑女效颦①》文言 语段,然后答题。(10分) 古代成语中的许多故事,让你读了又读,想了 又想,而且用了又用,常用常新。 西施病心②而颦其里③,其里之丑人见而美 之④,归亦捧心⑤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 之,坚闭其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 去之走。彼知美颦⑥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①选自《天子· 天运》。效,仿效。颦, 皱眉头。②病心,心口疼痛。③颦其里,在 她乡里皱眉头。④美之,以之为美。⑤捧心, 用手捂着胸口。⑥美颦,以颦为美。
1、“丑女效颦”是有行为动机的,请用原文 中的四个字回答。。(2分) 2、横线上的“走”是“跑”的意思,现在仍 有这一用法,请举一例。(2分) 。 3、据说,“丑女”是效西施之颦,人们也给 这个丑女取了一个名字,你知道这个名字 吗?(2分) 4、曾经有人讽刺丑女,曾经有人赞美丑女。你 持什么态度?请谈谈你的观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