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艺术

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艺术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脊梁骨”,是民族文化之根。

甲骨文是早于篆籀、青铜铭文的古文字。

是“千年神甲、文字始祖”,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与埃及的纸草文、巴比伦的泥版文书等同为人类社会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纸草文字和泥板文书都已失传,而中国的甲骨文,在失传近3000年后,直到1899年在河南安阳的殷墟破土重现。

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因所刻多为卜辞,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因发现于安阳小屯村一带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距今已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

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句子形式、结构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

一八九九年殷墟甲骨文的出土,它和本世纪初面世的敦煌写经、汉晋简牍和内阁大库档案,被誉为我国近代新史料的四大发现。

一甲骨文发现三千年前,安阳市西北25公里的小屯村正是晚商都城。

商朝第20位的帝王盘庚、从山东“奄”(今曲阜)迁都到“殷”,当年的殷都,到处是雄伟的宫殿和巍峨的宗庙,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大约在公元前一零四六年,武王联合诸侯伐纣,商纣王牧野兵败,逃至鹿台自焚而亡。

从盘庚到纣王,商王室在此共传八代十王。

历经273载,史称殷朝,亦称殷商。

周灭商后,国都他移,小屯一带的繁华王都逐渐荒芜,光华闪烁的商文化被淹没地下,沦为一片废墟,后人称“殷墟”。

安阳殷墟鸟瞰图星移斗转,岁月流逝。

3000年过去了,清末小屯村人,耕耘土地时,常翻掘出一些骨片,不知为何物,因胛骨较大,近代无此兽类,遂称为“龙骨”,有一个农民叫李成,身上生了许多疥疮,又疼有痒,没钱医治,无意中,捡起人们随手扔掉的白龙骨片,用力捏碎,竟然成了白面面。

李成把白面面撒到自己身上生疮的地方,很快就被脓血吸收了。

说来也奇怪,身上的疥疮竟然好了。

这下李成高兴了,他把乡亲们扔掉的白片片收集起来,跑到几里以外的城里去卖。

他告诉中药店的掌柜的,这东西是药材,能治疗疥疮和外伤。

李成第一个发现龙骨并卖给药店治疗疟疾和创伤,一斤仅值六文钱。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冬,山东潍县古董商范春清从河南安阳购得许多“龙骨”,作为珍贵药材贩卖到京师一家药店——北京菜市口达仁堂。

1899年的秋天,在京任国子监祭酒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得了疟疾病,用了许多药,就是不见轻。

京城里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他在检认药物时,惊奇地发现“龙骨”上有纹道,或像人或像兽,他小心地擦去龟版上的泥土,刻画的道道更加清晰了。

他把大大小小的龙骨对到一起,竟然拼成了两三块龟片。

他左右端详,苦思冥想,从迷茫中理出了头绪,王懿荣遍翻各种史料典籍,终于从《周礼.春官》《史记.龟策列传》中弄明白了上古之人是怎样占卜的。

毫无疑问,这就是先祖们占卜用的龟片!此后,他又从骨头片子上找到了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对照《史记》,得到了初步的印证。

到此时,王懿荣的疑惑彻底解开了。

3000多年前的“神”物,就是上古之人留下来的文字。

一个声音从北京传开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发现啦!王懿荣找到古董商范春清,追踪寻源“龙骨”的真实产地。

范春清故意含糊其辞,对甲骨文的出处缄口不言,以便垄断甲骨,牟取暴利。

王懿荣只好重金购得数千片,使昔日每斤才值数钱的“龙骨”身价倍增,成为每字值“二两伍钱”的“古董”。

甲骨文1908年罗振玉用高价买知“龙骨”的真实产地,殷墟从此引起世人注目,轰动了海内外。

王懿荣王懿荣(1845--1900年),祖籍山东人,出生于一个宦官世家。

光绪六年进士,翰林。

他学识渊博,对金石、书画都有很深的造诣。

他酷爱文物,为搜求散失在民间的古物几乎花尽了俸禄。

有时手头紧张,他把妻子的嫁妆都拿去典卖了。

他在一首自嘲诗中写到:“空格廿年冷臣意萧然,好古成魔力最坚。

隆福寺归夸客夜,海王村暖典衣天。

从来养志方为孝,自古倾家不在钱。

墨癖书淫是吾病,旁人休笑余癫癫。

”由于他发现甲骨文,药材“龙骨”才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我国这一古代文物人为地毁灭,开创中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之始,被后人称为“甲骨文之父”。

王懿荣不仅是一位远见卓识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的爱国主义者。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之际,慈禧太后任命王懿荣为京师团练大臣,保卫北京,而慈禧太后一干人马早已趁着夜色化装逃跑了,让王懿荣一个书生去抗击八国联军的枪炮。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他拒绝出逃,投井而死,自杀殉国,结束56岁的短暂生命。

二、刘鹗与《铁云藏龟》从1899年发现或者认识甲骨文以来,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

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并不算长,可是在甲骨文的考释、著录和研究方面做出的成绩却是巨大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甲骨文本身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所决定,另方面也是中外学者的努力分不开的。

在中国甲骨学的初创时期,刘鹗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笫一位接过王懿荣手中的甲骨文,印刷出版第一部甲骨文专著《铁云藏龟》的人。

刘鹗刘鹗,1857年出生于江苏丹徒(今镇江)。

1876年,19岁的刘铁云参加乡试不第而归。

于是,他放弃科举而专心致志博览群书,致力于对天文、数学、医学、音律、工程学等知识的学习。

后来经商、行医,都未能如愿。

刘鹗对王懿荣十分崇拜,第一次看到甲骨正是在王懿荣家,他也不时到王懿荣家中求教。

王懿荣也特别看中这位天资聪慧的后生,每每奉为座上宾客。

王懿荣殉难以后,家道中落。

加之他在世时,家资大都买了善本古籍和古董,几无积蓄。

为了生计,王懿荣的儿子王翰甫开始变卖家产。

刘鹗尽自己的力量,给了王家一些资助。

1902年,王翰甫为还清旧债,将王懿荣生前所藏甲骨大部分卖给了刘鹗,此外,刘鹗又日积月累,前后共得5000多片,成为早期甲骨的著名收藏家。

刘鹗得了甲骨后,潜心研究。

为了免去了毁坏之虞,便于携带与翻阅,他墨拓甲骨文。

墨拓甲骨上的文字极其不易,先要用一种名叫白芨的中药熬成水,用白芨水把宣纸贴到甲骨上。

再以精巧的小刷子小心翼翼地反复摩挲,以至把刻有字画的地方捶拓下去。

等它尚未干透之际,再用大如铜钱的墨包印拓。

如此这般,揭下来的宣纸上便完整地再现了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了,不过,这黑白文字是反的。

1903年春天他得到一个骇人听闻的消息,有人在西太后那儿告了刘鹗御状,说他胆大包天竟敢私售太仓粮粟,为洋人办事,正在派人捉拿他!为了预防不测,完成王懿荣甲骨研究未竟大业,刘鹗决定出书!尽快把这些甲骨拓印出版。

他翻遍了5000多片甲骨,精选出1058片珍品,共6册。

以"抱残守缺斋"的名义,于清光绪癸卯九月,也就是公元1903年10月出版了。

这是中国甲骨学史上破天荒的第一部著作,从此甲骨文由少数学者手中的“古董”,变为可供广大学者学术研究的“金石资料”。

标志着甲骨文从学者书斋中的”古董时期“进入了”“金石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铁云藏龟》的问世惊动了一潭死水般的中国学术界,他在自序中说,“然斯实三代真古文,亟当广谋其传,故竭半载之力,精拓千片,付诸石印,以公同好。

”自序记述了发现龟甲兽骨文字以及王懿荣收藏甲骨的过程,痛惜王懿荣为国殉难。

他还论述了从古籀到隶书的发展。

刘鹗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他说:“不意二千余年后,转得目睹殷人刀笔文字,非大幸欤?”作为甲骨文字的第一批先睹者,他颇感幸运。

龟甲祀于“文武丁”《铁云藏龟》作者自序,可以说是中国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篇成书的学术论文,被胡适先生评价为研究甲骨文字的"开路先锋"。

刘鹗的另外两本书《铁云藏陶》和《铁云泥封》也相继出版,成为后人研究上古文字的重要资料。

多才多艺的刘鹗,还创作了著名的章回小说《老残游记》,鞭笞晚清社会现实。

他还出版了一些科技方面的著作。

刘鹗后来在无意中得罪了袁世凯,袁时时寻机加以报复。

原先,西太后就说过要治罪于刘鹗,不过,紧一阵松一阵的,多少大事缠着手脚,也没当真去办。

后来,袁世凯得了西太后的赏识而进了军机处,掌握了大权。

袁世凯以私售仓粟和里通外国的罪名,流放刘鹗到新疆,永远监禁。

1908年农历六月初二日由南京启行。

刘鹗流放进入兰州以西,河西走廊,一路上但见老树昏鸦,出了玉门关,平沙千里无人烟。

就在极度的窘迫之中,刘鹗于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七月贫病交加,辞世于迪化(今乌鲁木齐),当年他才52岁。

1904年,《铁云藏龟》出版仅一年,蓍名学者孙诒让写出了第一部考释甲骨文著作《契文举例》。

今天看来,书中多有谬误不确之处,但却是第一部发音考释著作,有重要意义。

之后,学者们运用“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比较分析甲骨文字形的偏旁点画,并通过音韵学、训诂学的手段来考释文字。

其中作出贡献的学者及主要著作有: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唐兰《殷虚文字记》、《古文字学导论》,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殷契粹编考释》及《甲骨文字研究》,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等。

龟甲田猎1987年修建的殷墟博物苑,建在殷墟的宫殿区遗址上。

占地100多亩,依照甲骨文的“门”字形,用几根雕有商代纹饰的木柱和横梁结构而成。

三、“堂堂堂堂,郭董罗王”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堂堂堂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郭董罗王,即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和王国维(观堂)。

因为他们的名号都有一个"堂"字,便有了"甲骨四堂"之说。

的确,他们四人在早期的甲骨学研究中各自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罗振玉罗振玉(1866年——1940年)中国近代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

字叔蕴,号雪堂。

浙江上虞人。

壬午(1882)、戊子(1888)两次乡试不中,自此潜心治学。

中日甲午战争后,留意新学,与蒋伯斧等人在上海合办学农社及《农学报》,又创设东文学社,翻译介绍日本和欧美农学著作,并协办武昌农校、江楚编译局、苏州师范学堂等。

1906年起,任学部参事官、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等职。

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民自居,侨居日本。

1919年返国,逐渐参预清室的复辟活动,被溥仪任为南书房行走。

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成立后,曾任伪监察院长及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

罗振玉自幼喜爱研读古籍,收集金石铭刻,终生不辍。

因其对文物古董造诣深,掌握资料多,又恰值殷墟甲骨、敦煌遗书、西域简牍、中原碑志等大量古物陆续被发现,以一家之力广泛收集各类新发现的文物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研究,为近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保存了可贵的资料,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