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甲骨文书法的意象美沙鸥“汉书艺文志曰: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颜注曰:象形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事即指事也,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意即会意也,谓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象声即形声,谓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曰:立字之本也。
”①“从现今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殷代甲骨文,不但是中国最早的技术表现较为成熟较为精能的契刻艺术,而且无疑是中国最早的较为成熟较为系统化的文字”。
②邓以蛰先生说过:“甲骨文字,其书法仰纯为符号,今固难言,然就其字之全体而论,一方面固纯为横竖转折之笔画所组成……他方面横竖转折却有其结构之意,行次有其左行右行之分,又以上下字连贯之关系,俨然有笔画之可增可减如后之行草书然者。
至其悬针垂韭之笔致,横竖转折之紧凑,四方三角等之配合,空白疏密之调和,诸如此类,竟能给一段文字全篇之美观,此美莫非来自意境,而为当时大家之精心结撰可知也。
”③甲骨文字虽为殷商之文字,自发现百年以来,研究之后莫不合六书。
“甲骨文其造字原则偏重于形,自然保存着许多象形字,有些还带有图画的性质,…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看甲骨文……便一目了然,十分清楚……如…象‟,甲骨文也有多种写法,但突出其长鼻,一望而知乃是…象‟字。
又如…鹿‟,甲骨文也有多种写法,但着重强调其双角、长颈,便很像一只鹿的形状了。
类比者不乏其例。
其他的动物之名,如牛、羊、豕、犬、马、虎、鸟、鱼、贝.....植物之名,如草、木、禾、黍、来......自然界的山、川、水、日、月、雷、电、雨、星……工具或器物之名,如弓、矢、舟、车、鼓、角、爵、尊、壶、戈……人体各部之名,如人、女、大、天、首、面、长、目、自、耳、口、齿、足......在甲骨文里也都是象形字”,虽无纯粹描摹自然物,但其意象之美已可使后人心领神会了。
“在象形的基础上添加一定的符号以表达比较抽象的概念,反映无形可象的较复杂的事物,这便是…指事‟。
《说文序》……把它解释为…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我想是非常确切不过了的。
…视而可识‟,…类似象形‟,…察而见意‟,近于会意。
如作…母‟,在女字中加上两点,指其胸部双乳,示女已长成,可为人配(毋有匹配义),亦用以指生育过的女子。
……是人正立之形,在其腑下加上两点,作示两腋之所在,便是…亦‟(腋之本字)……甲骨文会意字非常丰富,也最富于表现力,最耐人寻味……如以代表洞穴,则以的进退表示…各‟( )与…出‟( )的概念。
以代表山阜,乃以两足之上下表示…陟‟( )…降‟ ( )的概念。
以代表树木,乃以人对树木的不同位置来表示…休‟;( )与…乘‟( )的概念”。
④甲骨文从象形到会意的过渡,使文字的形态的抽象性突出了,绘画形象的具体性便削弱了。
靠形象建构的文字用法被打折扣地作为一种存在方式而作为一种辅助性新的建构方式而独立完成了人的心灵的某种意象隐含在流动的线迹之中。
“意”字的本意应是意思、意味,无论是《周易•乐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还是屈原的《楚辞•卜居》的“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都有着明显的主观意味。
通俗地说,意就是不过分地追求摹拟自然景物的真实,而力求脱略,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抒发个人的情怀。
李日华提出的“身之所容”、“日之所瞩‟、“意之所游‟、“意之所忽处”,明确地提出了“意”的概念。
即“既有所有作者营造的不可目睹只可神会的意境,又有读者神之畅游的无限空间”。
“意”是不可目睹只可神会的;但又产生于作者营造的“象”中,如甲骨文“从”字,《说文解字》指出“从二人”,其一人在前,一人从其后之形可见……再如甲骨文“北”字,《说文解字》曰“从二人相背”。
它不但字形上像其反背之状,而且意味上见出二人不和睦之态。
真可谓境生象外,意发其中。
唐人司图空在其《诗晶二十四》中说:“超以象外,得其怀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象”的本意《说文》中解释为:“……异于他畜者……”,《文字蒙求》中则直接作解为:“长鼻异于他兽。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异”字,《文字蒙求》又作解为“…异,分也‟”。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象”是不同于其他事物的事物个体。
在易经中引申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据此我们可以把“象”字解释为凡形于外者皆曰象。
“超似象外”,“象”,是一层含意,自然是指言之有物,而“象外”则是说“象外之象”,“象外之意”。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也认为:“意者文字初作,首必象形,触目会心,不待授受,渐而演进,则会意指事类之类兴焉。
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什九以象形为本柢......”⑤总之这种意象,是合并两个或更多的象形字,会其意而为一个新字,他至少可说是双料的象形宇,经过“比类和谊”以后,不但强化了具象之形,而且增添了具象之意,比独特象形字更富有图画性的造型意味⑥。
“象”作为原始文字创造的最主要的始基,它在汉字这一书写符号系统中有着普遍性和重要性。
纵观殷商时期贞人所作之文,我们会发现甲骨文意象的几种模式:第一类是用线条形态一味地摹拟客观物象的表象形态;第二类是追求深入心灵的意态变化。
这些都是意象美的初级阶段。
贞人在甲骨文的表现中,不仅摄取自然物象的形态,而且力求突破形象的有限,通过“境意”的酝酿深化,进一步地把对自然属性的描绘与个人的情感、,理想、气质结合起来,使精神上的相互交汇形成艺术上的“意象”。
从这我们会发现《易经》上的“立象尽意”已不自觉地影响确立了中国对艺术形象思维的习惯方式。
何为立象尽意?王弼解曰:“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易略例》)即通过“言”以表明其象,再由“象”尽其“意”。
也就是通过外物来抒发、寄托、象征、表达观念(“精神情感”),使所立的外物不仅是事物自然形态本身,而是融合一定理解和想象后的艺术形象—“象”。
如果我们把理论运用于甲骨文的分析上,就会发现甲骨文所描绘的对象绝非虚无飘渺,应以“象”为基础的,也就是以形于外者为基础。
如果没有对事物的真实描绘,捕捉不住事物的基本特征,就无法产生动人的艺术形象,更不能使读者为之心动。
甲骨文始终体现着两个方面的意境,即具体典型的自然物象以及透过这些物象所显露和暗示出的内部蕴涵。
这种暗示不但体现在观念情感意味化的形象暗示,同时也体现在象形的描绘中,一个方块"口",可以表示人之口,也可以表示方圆的城邑;一条曲线,可以表示河水的波纹,也可以表示动物的尾巴。
当自然物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的记忆深处被“蒸发”“过滤”之后,就留下了结构、节奏、韵律、均衡等形式因素,这些因素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甲骨文形成的本体意义及内在精神。
摒除了自然物象的附着,传达一种视觉的感受或其心灵的振颤,这就是甲骨文的发端。
经过时间的演变,甲骨文一步步地完善起来,把“没有客体的艺术”领入到“符号地带去旅行”。
贞人观念的“创意”导致了多姿多彩、光怪陆离的图式世界。
但他们既不想使主体式微,又不愿招致异化,,而是历史性地处,在“妙不可盲”的位置--“似与不似”之间。
这种“似”的局限性和“不似”的泛规则性,以及“之间”位置的相对合理性,在贞人的心目中,早已不自觉地显然地选择了主动的避趋,并非盲目和自在。
这种在观察方法上既要观物,又要观我的哲学精神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土壤所蕴育起来的,这种物我兼容,主客体统一的思维方式就是甲骨文赖以生发的主要思维方法--意象思维。
“意象,作为思维方式,是人意与自然的统一。
作为美感的形式根源,是在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下,自然的人化。
人,作为类存的物,用自我意识把自身与自然区别开来。
作为感情丰富的人类,在感知客观世界时,总喜欢用感情逻辑作推已物式的审美判断,…把自己的内在尺度用到对象上去'(马克思)。
并在反观自身时,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更进一步的涤荡和升华。
…登高山则情满于山,临苍海则意溢于海‟(郭熙)…望秋云,临春风,意飞扬'(王微)。
感情的鼓荡,星云河降应有知,山川草木亦动容,这种推己及物式感情的外化,导致了自然对象的人化。
人意与对象的交融,铸成了意中之象--意象。
”⑦把作为内容观照的自然物象,经过贞人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禀赋的熔冶,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创造出符合主体审美思想的新形象--甲骨文。
这是意识的现实,是性美的睿智的结晶。
同时也是足以与天工媲美的第二自然。
贞人通过甲骨文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同时又是贞人的发现和实现。
因为甲骨文能动地复现了贞人自己的精神本质和情感特征。
因此甲骨文从本质上来讲是写意的,它的造型规律应属于意象造型。
所谓写意主要是指通过简练的线条着重物象的意态神韵的刻画,以其表达作者在意象造型过程中潜在的意识存在及其有意识表露随意性的倾向。
甲骨文是借助线条表现的'多变及不同形式的达到表现贞人精神领域中的观念和意识的目的。
所谓意象造型是通过客观物象来表达一种超乎象外的主观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视觉形象应该是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
甲骨文不强调客观物象的视觉真实及它的自然属性,比如对象的透视、解剖、比例、光线等,它所要表达的是客观物象的本质形态-“意象”。
甲骨文是从客观上采把握对宇宙的认识,或“以小见大”,或“以大观小”,对复杂的客观世界作出概括的主观的自由描绘,它不是在静止中而是在运动中运用辩证的观察方法采审察外部世界,所谓“天地造物,随其剪裁,阴阳大化,任其分合”。
它不是将客观物象,外形的“似”作为文字表现的主要目的,而是要表现客观对象的内在本质,强调事物的“常理”而不是“常形”。
甲骨文强调意象造型实际上他所要表达的是物象非客观的真实性,是在运用意象造型的创作过程中创作出来的物我合二的意象,与真实的客观物象相比是一“似与不似”之间的形态,一种“气质俱盛”的真实形态。
甲骨文虽有象形的造型方法,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写实艺术”,“意象造形”是甲骨文的造型观。
这种意象的造型观强调主观的表现,但对于甲骨文来说,“形”则是具有更为独立的意义,由于它固有的形式特征,轻视了"形"的价值就失去了艺术语言的特性,但是如果只重视“形似”也必然走向自然主义的摹仿。
甲骨文旨在表现人的主体精神,这种主体精神我们称之为“意”或“心”,故有“写意”,“写心”,“写情”诸说。
从表面上看,甲骨文似乎是喜欢造型求形似,但这并不是摄取的某一物、某一形、某一条,而是综合了主观与客观的“意象”。
从主观的“意”到自然的“形”,相感相融而获得类物之神的“意象”,是甲骨文在表现上的主观原则。
“尚意重形”、“应物象形”是注重作为视觉艺术语言的特性,不谈“形”无法从甲骨文的本体上去认识甲骨造型的原则。
甲骨文之“形”在遵循“写意”“写心”“写情”等主观精神的同时,“形”则是最具体的东西,其中包含着一定的技术性成份,因为体现造型、表达“意象”如果不是借助线条这些具体的造型手段,形象是无以显现的,正是由于这些具体的造型手段-“线”;而形成甲骨文形式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