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台小学电子备课教案学科:数学班级:一年级执教教师:马俊丽学年度:2015~2016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内容及简析: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单元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
课题:《认识平面图形》(共 4 课时)(第 1 课时)总序号:001 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画各种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感受现实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形状及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老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物体。
二、探究新知1.画一画,揭示概念。
(1)出示长方体积木。
提问:谁知道这个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长方形老师用长方体积木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
(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实物学具,照老师的样子沿着物体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
(3)把小组中画得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投影展示,并给这些图形起个名字。
(4)揭示概念。
老师拿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图形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并按顺序板书它们的名称。
2.仔细观察,感知特点。
(1)自己观察,两人互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2)汇报交流:长方形是有的边长,有的边短。
正方形是4条边一样长。
三角形有3个角,三条边。
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
圆是没有角的……学生如果还说出其他特征要给予肯定。
如: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一样……(3)重点区分圆和球。
当学生把圆说成球时,老师马上拿出准备好的球,沿横截面切开,让学生感受到球的横截面是一个圆。
圆和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出图形。
课件显示“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形。
用同样的方法抽象出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记忆想象。
①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贴在黑板上。
②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这四种图形的样子。
(老师说图形名称,学生想)③让学生闭眼,然后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图形,由学生判断它的表面的形状。
④出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让学生辨认。
(3)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物体。
先两人一组说,再集体交流。
三、课堂练习1. 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1题,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可在小组里说说。
老师巡视指导。
要防止学生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
如有的学生经常说:“铅笔盒是长方形的。
”或者说:“铅笔盒的这一面是长方体。
”老师要及时纠正,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先让学生自由想象,利用所学的图形画他们想画的东西,老师不要干涉。
最后把画出来的图片展览、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都用了哪些图形。
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3.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
先让学生自由观察画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然后老师提要求把图中的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涂成下面各自对应的颜色(或涂你喜欢的颜色,注意相同的图形涂相同的颜色)。
4.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 )里。
先让学生自己填,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
5.练习一的第3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蜻蜓图,自己完成。
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
6.练习一的第6题,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1)老师说要求。
(2)学生动手圈。
(3)集体交流。
如哪个题争议较大可拿实物亲自画画。
板书设计: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三角形:有3条边 3个角课后反思: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共4 课时)(第 2 课时)总序号:002 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创造性地拼组图形。
2.认识七巧板,并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
3.在认识、拼组图形的基础上,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和七巧板,能创造性地拼组图形。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老师出示右图。
提问: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类。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分类方法一:把由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分一类,把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分为另一类,共分成两类。
分类方法二:共分为五类,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五大类。
2.按序号分别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
这几个平面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它就是七巧板)3.老师谈话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和这些平面图形做朋友,学习更多的知识。
老师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
(1)用图形摆一摆。
你能用手中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些更大的三角形或其他图形吗?用长方形呢?老师提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如果这两个三角形不是完全一样的,还能这样拼吗?你还有什么新发现?(2)用手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自己动手拼一拼,摆一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自己动手进行拼摆。
学生可以按老师提供的图样,也可以自由想象、自主探究。
集体汇报时,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2.教学例3。
(1)出示七巧板课件,老师指七巧板上的每个图形,学生说出它的名称。
老师总结七巧板是由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2)用七巧板上的图形拼三角形,可以怎样拼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七巧板进行拼摆。
集体汇报时,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了几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三、课后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课题:《练习课》(共4 课时)(第 3 课时)总序号:003 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长方形的特点。
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
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
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
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汇报。
三、巩固新知第7页练习一的第8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题:《第一单元测评》(共4 课时)(第 4 课时)总序号:004 授课时间:年月日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单元测评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1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2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即“用数学”。
本单元的计算安排了两个例题,但实际分三个层次展开的。
第一曾用游园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过程,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乐趣。
第二层通过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第三层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的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解答应用题。
课时安排:17课时课题:《十几减9》(共17 课时)(第1课时)总序号:005 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2.理解“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圆片若干、小棒3捆。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口算。
9+2= 9+4= 9+8= 9+7=二、探究新知1.课件显示教材第10页主题图——气球图。
老师提问:小丑带了许多气球,数一数有几个。
过了一会儿,小丑卖了一些气球(课件动态显示),并问:卖了几个?课件显示文字:有15个气球,卖了9个。
这时课件显示:还有几个?(通过观察感知,解决问题)(1)还有几个气球?你是怎么想的?请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2)小组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3)15减9该怎样计算呢?摆一摆,算一算,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看哪个同学能想出不同的方法。
老师巡视。
(4)汇报。
15减9等于几?你们是怎么想的?①点数结果,一个一个地数出还有6个气球。
②想加算减,根据9+6=15,便知道15-9=6,所以还剩6个气球。
③用“破十法”算。
先用15中的10减去9,等于1,再把1和15中的另一部分5合起来就是6,所以15-9=6,还有6个气球。
老师:还有哪组跟他们的方法一样?请你到讲台上来摆一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