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虚词
• 4、表并列。(相当于“又”、“而又”)
• ⑴秦地半天下,……主明以严,将智以武。(《史记·张 仪列传》)
• ⑵季康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 政》)(要使百姓对我尊敬、尽忠而又努力干活,怎样 好?)
• ⑶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礼记·乐记》)
• (三)、用作代词。相当于“这”、“这样”,“哪里” 等。
虚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副词等)
• 从三方面对虚词进行把握:词性、作用 和意义。
•
• 之、其、是、夫, 孰 • 莫、或 • 焉、诸 • 者、所
• 于、以、为、与、因 • 而、则、且 • 少、颇、略、稍、但、特、第(弟)、直、
独、仅、曾、仍、且、相、见
一、“而”字的用法
• 《说文》“而,须也。”本义是胡须。例 如,《周礼·考工记》:“必深其爪,出其 目,作其麟之而。”秦汉后不用。虚词 “而”是假借字可作人称代词、连词、语 气词。作人称代词和语气词的“而”,中 古以后渐少以至消失。
• ⑸越远,利以避难。(“于”)(《韩非子·说林上》)
• 6、介绍动作行为施行的时间。(相当于“在”、 “从”)
• ⑴赏以春夏,刑以冬秋。(《左传·襄公二十六 年》)
• ⑵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汉书·苏武传》)
• ⑶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左传·桓 公二年》)
• ⑷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 书·西南夷传》)
第 代人:自己、我、我的 一 人 称
第 代人:你(的) 二 人 称
指 (远指)那些、那个 示 代
而余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乐也。(《游褒禅山记》)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 孥(《祭十二郎文》)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 山记》)
副词
表推测语气
表反诘
表祈使
连词
表假设
表选择
大概
难道
还是
可要 如果
还是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 记》)
汝其勿悲!(《与妻书》)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 序》)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
其质之真卑无,马则心邪不?若其余之真专不耳知,岂马 也他人!之(故《哉?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 三、“其”字的用法
• 做代词,一般作定语,也有作分句主语的(略); “其”还可用作副词、连词
• ⑶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列子·力命)(“尚且”。表 递进。)
• ⑷其济(成功),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左 传·僖公九年)
• ⑸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庄子·大宗师)
• (不知道现在说话的人,是醒着呢,还是做梦呢?)
• B、表选择。(可译作“是……还是”)
• ⑴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 (一只脚)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 非人也。”(庄子·养生主)
• 3、语气副词。表婉商、希望、命令等语气。 • ⑴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用在祈使
句中。“还是”。)
• 4、用作连词。
• A、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尚且”等。)
• ⑴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 ⑵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史 记 ·范雎蔡泽列传)
• 3、表因果。(相当于“因为”、“以至于”)
• 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居。(柳宗元《小石潭记》)
• ⑶昔秦穆公不从百里奚、蹇叔之言,以败其师。 (《汉书·息夫躬传》)(相当于“以至于”。表 结果。)
• ⑷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以得遣让。(《汉 书·丙吉传》)(同⑶)
(《荀子·致士》)
• 2、介绍动作的条件、表示凭借、依靠、依据。 (可译作“靠”、“凭着”、“根据”)
• 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用 来……的人)
• ⑵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凭着”)
• 3、介绍标准、计数单位。(可译作“依照”、 “按”、“以……论”等)
• ⑴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 子·梁惠王上》)
• ⑵《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 ⑶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孟子·万章 下》)
• 4、介绍动作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 (1)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韩非子·难二》)
• (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 公》)
• (3)(吾乡邻)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柳宗元《捕蛇者说》)
(“拿手”) • 明日,子路行以告。(《论语·微子》)
• 介词
• ⑶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 其所不见。
• ⑷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归有光《项脊轩志》) • (“凭着”)
• 凭借
• (二)、用作连词
• 1表目的。(相当于“来”)
• ⑴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 ⑵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 年》)
• ⑴晋之分(指韩、魏、赵三家瓜分晋国)也,齐之夺(指 齐国被田氏篡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 弑君者,皆以类也。(《韩非子·爱臣》)(以类:这种 情况)
• ⑵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 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论语·宪 问》)(这是 (其,他。指尹齐)
• (1)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率 领)(左传·僖28)
• (2)五人以其私卒先击吴师,吴师奔。(率领) (襄25)
• (3)宫之奇以(率领)其族行。(带领) (《左传·宫之奇 谏假道》)
• (4)莒人入向,以姜氏还。(带着)(隐2)
• (5)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认为)美于徐公。
• 1、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和反问语气。(相当 于“也许”、“大概”、“可能”;“难道”等)
• 美德之称如:子(“男子之美称”,也可称妇女)、公 (敬称)、先生(长者有德之称)、吾子(有相亲相敬之 意)、君(有德之人)、夫子等。
• 无德、少德之称如:不谷(不善)、寡人(寡德之人)、 孤(孤家寡人)。愚(愚昧、愚蠢)、贱、敝等。
(同⑸)
• 承接
•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苏 轼文集·超然台记》)
•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 霸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并列
• 二、“以”字的用法
• 《说文》:“以,用也。”本为动词。文献中用 作动词的,如:
• (6)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
• 还可以用作名词,理由、原因的意思。如,
• (1)宋人执而问其以(理由)。(史记·惠景间侯者 表)
• (2)古人思秉烛夜游,良(确实)有以也。(原因)
• 词义虚化后变为介词、连词。
• (一)用作介词。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 语前面构成介词短语,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 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
• ⑴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 ⑵“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
传·隐公六年》) • ⑶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⑷吾其被发左袵矣!(《论语·宪问》)
• 2、时间副词。表将来时。(相当于“将要”、“就要” 等)
• ⑴今殷其沦丧。(《尚书·微子》) • ⑵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尚书·酒诰) • ⑶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管子·小匡)
(准则)。(苏轼《潮州韩文公墓碑》)
• (三)、用作结构助词。(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相当于“之”。B助成方位结构等、 定中、动宾等关系。)
• 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之”)
• ⑵王室而既卑也,周之子孙日失其序(次序,指 地位)。(《左·隐公十一年》)(“之”)
• (一)用作代词 • 用作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相当于
“你”、“你们”,“你的”、“你们 的”;“这”、“这样”。) • ⑴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谓己曰: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 传·定公十四年》) • ⑵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左传·成二 年》)(而,指魏颗)
• (二)、用作连词。可连接词、词组分句和句子,表示彼 此之间的各种关系。
• 1、介绍动作实施的工具。(相当于“用”、 “拿”、“把”)
• 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拿”)
• 按:1.“以”后宾语 “之” 字多省略。例如: • ①“以(之)告”,即把这件事告诉孔子。 • 2.“以”字的宾语也有前提的,例如: • ① “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②程以立數,禮以定倫,德以叙位,能以授官。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 (毋:发语词。宁夫人:宁可让夫人去办。)
• B、连接分句,表假设。
• ⑷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 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 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 之。”(《定公·十年》)
• 4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 ⑴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詟说赵太后) • ⑵假传舆马者,非利足也,而绝江河。 • ⑶匹夫而为百世师(师表),一言而为天下法
• ⑶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世说·伤 逝》)
• 2、用于状语和谓语之间。表方式、情状、手段。
• ⑴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 年》)
• ⑵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 (《战国策·魏策》)
• ⑶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 上》)
• ⑷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 5、介绍动作行为施行的对象。(可译作“把”、“与”、 “ 同”、“率领”、“于”等。这是“以”借作“与”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