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汉语通论(一)自测题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填空1 汉语字典辞书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______、______、______。

2 中国最早讲词义的辞书为______。

3 《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_____,全书分______部,收字______个,又有重文______个。

4 《康熙字典》成书于______年,部首数______,收字______个。

5 《辞源》(修订本)是______词典,用______法编排,部首数______。

6 《辞海》(1979年版)是______辞书。

此书部首调整为______个,各字归部的原则是______。

7 《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清代______,此书收释虚词______个,释词特色是______。

8 《此诠》的编纂者是______,此书收释虚词______组,共______个,是解放前收释虚词______的虚词词典。

二单选题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A、许慎B、张玉书C、阮元D、王引之2、下列工具书,专门解释虚词,收列材料遍及经、史、子、集的是()A、《经传释词》B、《说文解字》C、《经籍纂诂》D、《助字辨略》3、下列工具书,可供查检《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的语句出处的是()A、《四库全书总目提要》B、《简明古汉语字典》C、《十三经索引》D、《汉语大字典》4、下列工具书,专门收罗以连绵词为主的古汉语双音词的是()A、《词诠》B、《诗词曲语辞汇释》C、《康熙字典》D、《辞通》三多选题1、下列工具书,按平水韵一零六韵分卷编排的是()A、《经籍纂诂》B、《佩文韵府》C、《经传释词》D、《辞通》E、《词诠》2、下列工具书,所收字头按214个部首编排的是()A、《说文解字》B、《康熙字典》C、《辞源》D、《辞海》E、《古代汉语虚词通释》3、《诗词曲语辞汇释》这部工具书的性质是()A、考释《诗经》、《楚辞》中的特殊词语B、考释唐诗、宋词中的特殊词语C、考释乐府民歌中的特殊词语D、考释元曲中的特殊词语E、考释经书中韵文的特殊词语4、古书旧注中见到“东,德红切”的注释材料,这说明“东”和“红”的关系是()A、两字具有双声关系B、两字具有叠韵关系C、两字具有同音通假关系D、两字具有声调相同关系E、两字具有同义关系四查检工具书写出《辞源》(修订本)给下列两个成语所作的释义和所引的出处。

1 灭此朝食2 高山流水答案一1 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按编码排列2 《尔雅》3 许慎、540、9353、11634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214部、470355 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部首、208部6 综合性、250、依据字形定部7 王引之、160、重点论述虚词的特殊用法,在虚词的通常用法上谈得很少8 杨树达、160、五百以上、用法二1A 2D 3C 4D三1ABD 2BC 3BD 4BD四1 消灭了敌人再吃早餐,言胜敌至易。

出处《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不介马而驰之。

”后常以形容斗志坚决,要立即消灭敌人。

2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多用此为知音难遇之典,或喻乐曲高妙。

金董解元西厢四:“不是琴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

”古汉语通论(二)自测题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填空1 古今汉语的关系是______。

2 古今词义的关系有三种,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3 古今词义没有区别的是______词汇。

4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有______和______两种。

5 词义范围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6 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分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

二单选题1、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所用意义与今义完全不同的是()A、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B、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C、愿无伐善,无施劳。

D、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是()A、狱:古义为“案件”,今义为“监狱”B、丈夫:古义为“成年男子”,今义为“女子的配偶”C、臭:古义为“气味”,今义为“难闻的气味”D、裁:古义为“裁衣”,今义为“裁断”3、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缩小现象的是()A、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B、響:古义为“回声”,今义为“声音”C、劝:古义为“勉励”、“勉力”,今义为“劝阻”D、宫:古义为“房屋,居室”,今义为“宫殿”4、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转移现象的是()A、坟:古义为“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为“掩埋尸体的土堆”B、货:古义为“财物”、“财产”,今义为“商品”、“货物”C、色:古义为“脸色”,今义为“颜色”、“色彩”D、睡:古义为“打瞌睡”,今义为“睡觉”5、以下各组成对的反义词,其反义关系与今义一致的是()A、高——低B、穷——达C、进——退D、治——乱6、以下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其语法作用相当于一个词的是()A、操其奇赢,日游都市。

B、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C、操虽託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三多项选择题1、以下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意义与今义不同的是()A、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B、夸父与日逐走。

C、且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D、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E、互抱马脚不得行。

2、以下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意义范围后世已经有所扩大的是()A、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B、反,诛屦于徒人费。

C、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D、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

E、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以下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意义范围与今义已经有所不同的是()A、水之行,避高而趋下。

B、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C、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

D、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

E、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四简答题1、根据以下例句,说明“恨”和“怨”二词古今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

(1)子为父死亡所恨。

(2)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3)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2、根据以下例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分析说明古今词义在褒贬色彩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1)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2)诗守南楚,民作谣言。

(3)下流多谤议。

(4)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5)主上直信李冲吹嘘之说。

(6)冯唐已老听吹嘘。

(7)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8)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9)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五说明下列例句中加下划线的成分的意义,并指出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复音词有什么不同。

1 虽然,何以报我?2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3 初辅幼主政,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4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 数犯主之颜色。

六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现代还用,它们在句中的意义与今义有什么不同?1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2 燕兵犹追北。

3 有穷后裔。

4 亦去之。

5 二人相憎,欲相贼也。

古汉语通论(三)自测题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填空1 古代汉语的词汇以______为主,现代汉语的词汇以______为主。

2 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做______。

4 古代汉语里真正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______,如“忸怩”,“抑郁”,“逍遥”等。

5 泛指,段玉裁叫做______;特指,段玉裁叫做______。

一般说来,同义词连用时是______的意义,对举时是______的意义。

二单选题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属于词组的是()A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B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C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D 齐师败绩..。

2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其语法作用相当于一个词的是()A 操其奇赢,日游都市..。

B 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C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三简答题1 举例分析说明汉语大部分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

2 解释句中加点字词,并判别是否是偏义复词。

(1)太后常与帝不快,几至于成败..。

(《汉书》)(2)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需啼,愿得心人白头不相离。

(《汉乐府》)(3)动静..有常。

(《史记乐书》)(4)乐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

(《史记乐书》)(5)吾闻之:乘人之车,载人之患;衣人之衣,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6)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上》)(7)叔子,齐君母,齐君母,亦犹晋君母,君安置..之。

(《史记齐太公世家》)3 通过以下例句,辨析同义词“畏”和“惧”。

(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2)君子不忧不惧。

(《论语颜渊》)(3)犹有惧焉。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4)犹百兽之畏虎也。

(《战国策楚策》)4 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并指出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复音词有什么不同。

(1)虽然..,何以报我?(2)为此诗者,其知.道.乎?(3)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

(4)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古汉语通论(四)自测题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名词解释1 词的本义2 词的引申义3 词的假借义二单选题1 句中加下划线的字所用意义为本义的是()A 道阻且长。

B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C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D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2 指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所用意义为引申义的是( )A 蔡溃,遂伐楚。

B 鹰乃学习。

C 庖丁解牛。

D 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

3 下列例句“鄙”字用其本义的是()A 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B 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C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D 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皆兢为义。

4 下列例句“防”字用其本义的是()A 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B 以礼义防民。

C 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

D 以防止水。

5 根据字形分析,“辅”字的本义应该是()A 面颊B 车轮外的两根直木C 辅佐D 京城附近的地区6 根据字形分析,“取”字的本义应该是()A 拿B 夺取,攻下C 割取敌方战死者的耳朵D 娶妻三多选题1 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本义的是 ( )A 叔:拾。

B 牢:牛圈。

C 缘:边缘。

D 年:古物成熟。

E 鉴:照镜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