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时指土地的使用情况。
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土地覆被(LUCC:土地覆被是指地表的覆盖情况。
不仅包括地表的植被,也包括地表的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
两者的关系:土地利用时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
土地覆盖反过来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两者在地表构成一个综合体。
2、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地段包括地址、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在内。
土地资源:是指在目前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水平下,能直接为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所应用的土地。
3、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个因素及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按特确定方向作有规律发生水平或垂直分异现象,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包括维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自然区划: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根据这种规律性趣划分各自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限,确定各自然区划等级之间的从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
自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4、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表层(A或A+AB和诊断表下层(B或E。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5、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生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他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分别研究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和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依存与联系,旨在揭示不同地域之间在自然性质方面的差异性或相似性。
用以描述空间范围与性质的地理语言包括有地点、地方、区域、地带、圈层、距离、界线、类型、分布格局等。
6、土地类:主要根据引起土地类型分异的大(中地貌因素将各土地纲分成若干类型,主要的类型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高平地(岗、台地、平地(川地、沟谷地、低湿(沼泽、滩涂等。
土地型:主要依据次一级土地类型分异的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土壤亚类划分。
7、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认为因素(如种子、栽培管理技术、物质投入等完全满足的条件下,在当地光温水土条件作用下作物可能获得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光温水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如改良、适时的栽培管理、科学的耕作制度、合理的物质投入所能达到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8、资源(resource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
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前者如阳光、空气、水、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
9、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所在的条件,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
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环境。
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0、生态(Ecology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11、地理环境:是环绕人类社会,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任何生物的生存都有赖于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又受它们的改造,这两个方面互相作用密不可分。
12、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根据其所受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的差别,自然环境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指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
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而使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方,如农业、工矿、城镇等利用地。
13、地球系统广义地说是指整个地球及其携带的一切物质形态,包括固体地球、地球表层和地球空间三部分.狭义地说,地球系统一般是指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组成的地球表层,上至对流层顶,下至莫霍面。
通常称的地球系统,包括整个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球表层三部分组成.14、地球表层系统(the earth surface system是由岩土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所构成的地表自然社会综合体,是人类圈与地球相互作用的复合物质系统,是地球圈层结构中的特定部分,与周围的地球圈层其他部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关系,是一个开放的复杂次级巨系统。
15、自然综合体(natural complex又称自然地理综合体或地理综合体。
指地球表面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统一的整体。
16.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特征为依据的土壤分类制定的。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 Soil18.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和人地关系的原理。
19、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
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和生物地理学。
20、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某个地域和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如北美洲自然地理、中国自然地理、莱茵河流域自然地理等。
“一个区域,一个专题”。
21、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域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22.土地资源分类:是遵循一定的原则和依据,对千差万别的土地资源进行归并划类,把基本性状相似的归并在一个类里,而把有显著差异的相互分开,并对所划分的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别给予不同的名称。
23.土地类型:实质上是地球表面上有规律分布的、大小不同地域组合的、相对均一的单元土地。
24. 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谱系式的定量土壤分类。
二、简答题1.自然区划的原则及其方法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具体运用地域分异因素和地域分异规律去进行分区时,应遵循的原则:A、发生统一性原则: 发生统一性是每个区域单位都具有的特征。
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在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的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个自然历史体。
它们都具有自己的年龄,而历史发展道路的共同性则使其具有自己的发生统一性特征。
因此,必须以历史的态度来对待区域单位的划分。
B、相对一致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
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的一致性也是相对的,各有不同的标准。
C、空间连续性原则:又称区域共轭性原则。
区域共轭性原则起源于区域单位的空间不可重复性。
任何一个区域单位永远是个体的。
不能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D、综合性原则:在进行区划时,必须全面分析区域单位所有成分和整体的这些特征的相似和差异,特别是地带性特征和非地带性特征的表现程度,并依据这些特征划分区域和确定界线。
E、主导性原则:尽管地域分异原因非常复杂,但仍可以从中找出主导因素,由此便引出主导因素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在区划时首先考虑决定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F、发生统一性原则:古地理方法;相对一致性原则:类型制图法;区域共轭性原则:顺序法和合G、综合性原则:区划图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性原则:主导标志法2.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的基本原则(1发生学原则:土壤分类必须坚持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结合作为土壤发生分类的基本依据,并以土壤属性为基础。
(2统一性原则:在土壤分类中,必须将耕种土壤和自然土壤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土壤类型的划分,具体分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影响,力求揭示自然土壤与耕种土壤在发生上的联系及其演变规律。
(3生产性原则。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制,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6级,(1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在总结已有资料基础上,经过四次修改,拟订了11个诊断表层,20个诊断表下层、2个其他诊断层和25个诊断特性。
(2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首先,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吸取国际经验尽可能采用国际上已经成熟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其次,土壤分类的各级单元的划分,亦按土壤系统分类谱系式分类的方法来划分,高级单元基本上可与世界上的ST制、FAO/Unesco图例单元和WRB对应。
(3充分注意我国特色①人为活动深刻②热带亚热带土壤广泛③西北内陆干旱性④青藏高原独特性4.地理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的参比应该如何把握?(即应该注意的事项(1把握特点系统分类重点是土纲,发生分类中高级分类中的基本单元是土类。
所以发生分类体系有时没有土纲和亚纲,有时只有土纲而没有亚纲。
说明发生分类中土类是相对稳定的,土纲、亚纲并不稳定。
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对两者参比时,主要以发生分类的土类与系统分类的亚纲或土类进行比较。
(2占有资料不管两个系统的分类原则和方法有多大不同,只要取得必要的资料,即可进行参比。
相反,没有资料就难以进行。
掌握资料越充足,其参比就越具体,越确切。
(3着眼典型在发生分类制的某一土类中可包含不同发育程度的亚类,除反映中心概念的典型亚类和附加过程的亚类外,有很多未成熟亚类,如红壤性土、黄壤性土、棕壤性土、暗棕壤性土、褐土性土等。
因为发生分类中心概念虽较明确,但边界模糊。
这些幼年亚类与典型亚类在性质上相差甚远。
从系统分类观点看,这种差异可能是土纲水平上的差异。
因此,两个系统在土类水平上参比时,只能以反映中心概念进行参比,不然涉及范围太广而无从下手。
4.依次检索在具体参比时,仍应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按次序检索。
先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检索其土纲的归属。
然后往下检索亚纲和土类。
5.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1>土壤发生学分类源远流长,在土壤发生研究上有许多长处,仍值得吸取和应用。
土壤诊断学分类,在分类的数量化和标准化方面,代表了目前世界上土壤分类研究的新动向,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土壤分类的主要趋势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走定量化、标准化和统一化的途径。
且对人为土壤的形成和分类的研究愈来愈重视,可望在本世纪末或下一世纪初将形成一个能被各国土壤学家能广泛接受的国际统一的土壤分类方案.①趋向于统一。
②从定性向定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