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20,判断20,(课后习题)名词解释4*5,简答2*8,案例分析1*24(3小题)信息技术分类1传感技术传感技术是信息的采集技术,对应于人的感觉器官,作用是扩展人类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
传感技术包括遥感、遥测及各种高性能的传感器,如卫星遥感技术、红外遥感技术、热敏、光敏传感器及各种智能传感系统等。
传感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收集信息的能力。
2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是信息的传递技术,对应于人的神经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的迅速、准确、安全的传递。
通信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社会信息传播发生深刻的变化。
3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技术,对应于人的思维器官。
计算机运行速度非常快,能自动处理大量的信息,并具有很高的精确度。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和再生等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主要包括内存储技术和外存储技术。
4控制技术控制技术是信息的使用技术,对应于人的效应器官。
控制技术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包括调控技术、显示技术等。
物流信息技术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基础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采集技术: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信息交换技术:信息交换技术即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又称 EDI 技术,是指通过电子方式,采用标准化的格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结构化数据的传输和交换地理分析与动态跟踪技术:地理分析与动态跟踪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物流信息系统概念在物流领域范畴内建立的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储存与服务工作的系统,称为物流信息系统。
条码概念条码是一种信息代码,由一组宽度不同、反射率不同的条和空按规定的编码规则组合起来,用以表示一定的字符、数字及符号组成的信息,它是一种用光电扫描阅读设备识读并使数据输入计算机的特殊代码。
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的区别一维条码只在一个方向(一般是水平方向)表达信息,而在垂直方向不表达任何信息,其一定的高度通常是为了便于阅读器的对准。
一维条码由宽度不同、反射率不同的“条”和“空”,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码制)编制而成。
世界上约有225种以上的一维条码,每种一维条码都有自己的一套编码规格,一般较流行的一维条码有39码、EAN码、UPC码、128码,以及专门用于书刊管理的ISBN、ISSN等。
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空间存储信息的条码,称为二维条码。
二维条码可以分为堆叠式/行排式二维条码和矩阵式二维条码。
目前二维条码主要的码制有PDF417码、49码、16K码、Data Matrix码和Maxicode 等。
其中以PDF417码应用范围最广,从生产、运货、行销到存货管理都很适合,故PDF417码特别适用于流通业者;Maxicode通常用于邮包的自动分类和追踪;Data Matrix码则特别适用于小零件的标识。
条码识别技术工作原理从系统结构和功能上讲,条码识读系统由扫描系统、信号整形、译码等部分组成。
扫描:当条形码扫描器光源发出的光经光阑及凸透镜1后,照射到黑白相间的条形码上时,反射光经凸透镜2聚焦后,照射到光电转换器上,于是光电转换器接收到与白条和黑条相应的强弱不同的反射光信号,并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
白条、黑条的宽度不同,相应的电信号持续时间长短也不同。
放大:由光电转换器输出的与条形码的条和空相应的电信号一般仅10mV左右,不能直接使用,因而先要将光电转换器输出的电信号送放大器放大。
模数转换:放大后的电信号仍然是一个模拟电信号,为了避免由条形码中的疵点和污点导致错误信号,在放大电路后需加一整形电路,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电信号,以便计算机系统能准确判读。
译码:整形电路的脉冲数字信号经译码器译成数字、字符信息。
它通过识别起始、终止字符来判别出条形码符号的码制及扫描方向;通过测量脉冲数字电信号0、1的数目来判别出条和空的数目。
通过测量0、1信号持续的时间来判别条和空的宽度。
这样便得到了被辩读的条形码符号的条和空的数目及相应的宽度和所用码制,根据码制所对应的编码规则,便可将条形符号换成相应的数字、字符信息。
处理:通过译码器内的接口电路送给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处理与管理,便完成了条形码辨读的全过程RFID概念,特点,工作基本原理射频识别(RFID)技术即射频识别,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RFID的基本原理是: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电子标签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电子标签获得能量被激活,将自动编码等信息通过内置发送天线发送出去;当系统接收天线收到从电子标签发送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
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
特点:全自动快速识别多目标◇应用面广◇数据记忆量大◇环境适应性强◇可重复使用◇安全性能高GPS构成,工作基本原理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GPS的基本定位原理是:卫星不间断地发送自身的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用户接收到这些信息后,经过计算求出接收机的三维位置,三维方向以及运动速度和时间信息。
地理数据的概念用来描述地球表面所有要素或者物质(地理实体)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信息的数字、文字、图像、图形和声音等符号的总称。
GIS基本功能,工作流程功能:空间信息查询和分析功能◆可视化功能◆制图功能◆辅助决策功能流程:数据采集与输入◆数据编辑与处理◆数据存储与管理◆空间统计与分析◆数据显示与输出空间数据组织和结构描述地理实体的数据本身的组织方法,称为内部数据结构。
内部数据结构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网格结构和矢量结构,如图5.5所示。
两类结构都可用来描述地理实体的点、线、面3种基本类型。
实体的非几何属性可以和几何属性存储在一起,也可以通过指针结构相联系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概念网络体系:为了完成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合作,把每台计算机应实现的功能划分成有明确定义的层次,并规定了同层次的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次之间的接口及服务。
通常把计算机网络层次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定义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Network Architecture)。
计算机拓扑结构概念,分类物流企业内部网络的拓扑结构物流企业网络通常由多个部门的子系统互连而成,因此网络的拓扑结构要根据物流企业的网络应用、安全需求及物理空间分布情况来确定。
网络拓扑结构通常由网络节点、通信设备和传输介质组成。
网络拓扑结构图一般给出网络服务器、工作站的网络布局及相互间的连接,主要有星型结构、环型结构、总线结构、混合型结构等。
分类:1)星型拓扑结构星型拓扑结构由一个中央节点(通常由集线器或交换机实现)及多个工作站以星型方式进行连接组成,中央节点与其他节点(工作站、服务器)之间为直接相连,如图6.7所示。
这种结构以中央节点为中心,因此又称为集中式网络。
星型结构的优点:便于集中控制,因为各工作站之间进行通信时必须经过中央节点,便于维护管理;当一个工作站出现故障时也不会影响其它工作站之间的通信;网络延迟较小,数据传输误差率较低等。
应用最广泛的组网方案。
缺点:对中央节点的依赖度过高,一旦中央节点发生故障整个系统便趋于瘫痪,因此其中央节点通常采用双机热备份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2)总线型拓扑结构总线型拓扑结构是使用同一传输介质将所有工作站进行连接。
所有网络站点均共享同一传输介质(称为公用总线),各工作站地位平等,无中心节点控制,如图6.8所示。
总线上的信息以基带形式串行传递,其传递方向总是从发送信息的节点开始向两端扩散,因此又称广播式计算机网络。
由于总线是被各工作站共享的,因此通常采用带有碰撞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CD)来解决传输介质的冲突问题。
缺点:一次仅能由一个站点发送数据、媒体访问控制机制较复杂、故障维护困难等。
优点:费用低、站点入网灵活、某个站点发生故障不会影响其它站点之间的通信,因此在局域网组网时使用也非常普遍。
3)环型拓扑结构环型结构是将工作站用传输介质顺序相连,并首尾相接直到将所有的工作站连成环型。
数据在环路中沿着一个方向在各个节点间传输,如图6.9所示。
环行拓扑结构的特点是:每个节点都与两个相临的节点相连,数据以单向方式传输,于是便有上游节点和下游节点之称;信息流在网络中是沿着固定方向流动的,因此简化了路径选择机制。
由于数据在环路中是串行传输的,因此可能影响信息的传输速率,使网络的响应时间延长;可靠性低,一个节点故障将会造成全网瘫痪;故障的维护和定位较难。
环型拓扑结构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以同轴电缆为传输介质的令牌网,目前也有用光缆作为传输介质的环型网,大大提高了网络的性能。
4)混合型拓扑结构混合型网络拓扑结构通常是由星型结构和总线型结构结合在一起的,如图6.10所示。
这种网络结构主要用于较大型的局域网中,如单位中的各部门如果分布在不同办公楼内或不同楼层中,则可采用这种网络结构。
这种拓扑结构结合了星型结构和总线型结构的优点,不仅解决了星型网络在传输距离上的局限,又解决了总线型网络对连接用户数量的限制。
组网时同一楼层可采用双绞线为传输介质的星型结构,不同楼层之间可以采用以同轴电缆为传输介质的总线型结构。
如果需要在楼与楼之间联网,则可以采用传输速率较高的光缆为传输总线进行连接。
物流信息网络概念所谓物流信息网络,是指在物流领域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将分布在现代物流网络中各个物流子系统的物流信息系统进行互连,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大型信息网络系统,最终达到物流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普遍共享,以实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目标。
物流EDI的概念,工作流程,工作方式,通讯方式物流EDI是指货主、承运业主以及其他相关的单位之间,通过EDI系统进行物流数据交换,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物流作业活动的方法。
EDI的工作流程EDI的工作流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1)文件的结构化和标准化处理。
用户首先将原始的纸面商业和行政文件,经计算机处理,形成符合EDI标准的、具有标准格式的EDI数据文件。
(2)传输和交换。
用户用自己的本地计算机系统将形成的标准数据文件,经由EDI数据通信和交换网,传送到登录的EDI服务中心,继而转发到对方用户的计算机系统。
(3)文件的接收和自动处理。
对方用户计算机系统收到发来的报文后,立即按照特定的程序自动进行处理。
如有必要,则输出纸面文档。
1. EDI的工作方式:根据接入EDI网络的方式不同,可以将EDI分为3种工作方式,如图7.4所示。
(1)具有单一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用户接入方式(2)具有多个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用户接入方式(3)通过企业内部Intranet的用户接入方式3个通讯方式:PTP方式又称点对点方式,即EDI按照约定的格式,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和终端处理,完成相互的业务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