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

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

湖北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地市级报告编制格式目录第1章总论 (2)1.1项目背景 (2)1.2工作内容 (2)1.3结论和建议 (2)1.4组织分工 (2)1.5质量控制 (2)第2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 (3)2.1自然地理概况 (3)2.2社会经济概况 (3)2.3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3)2.4水资源利用状况 (4)第3章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和水源保护区划分析 (4)3.1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 (4)3.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 (4)第4章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 (5)4.1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 (5)4.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 (6)4.3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污染源状况 (7)第5章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评估 (11)5.1环境禀赋评估 (11)5.2污染状况评估 (11)5.3环境监管评估 (11)5.4环境风险评估 (12)5.5综合评估 (12)第6章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对策 (13)6.1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技术方案 (13)6.2饮用水水源地监控预警对策 (13)6.3饮用水水源地环保宣传教育对策 (13)6.4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机制完善建议 (14)6.5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政策完善建议 (14)第7章地市级饮用水水源地附图制作技术要求 (15)7.1 电子版地图要求 (15)7.2 水源地简介 (15)7.3 水源地照片 (16)附表1 市农村水源地水质状况评价结果详细列表 (17)附表2 市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源详细列表 (17)附表3 市农村水源地环境问题评估列表 (18)附表4 市农村水源地环境保护对策列表 (18)附件1 市优先整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方案材料 (19)各市州环保局应参照《地市报告编制格式》编制辖区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报告,分行政区和水源地类型两个层次进行汇总和分析,在汇总分析过程中完成对辖区调查及评估数据的合理性校核。

调查及评估报告应保证数据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规范性要求提交的基础数据完备、信息前后表达一致;系统性要求各类数据相互匹配、相互照应;报告中图表数据要与数据分析相结合。

报告中内容要与图集、数据库保持一致。

各市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报告封面名称×××市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报告报告书脊×××市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报告报告内封参加单位和人员名单主要联系人与联系方式第1章总论1.1项目背景介绍本辖区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项目背景。

包括已基本完成的三个阶段城市、城镇、乡镇和2010年开展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情况。

介绍本辖区有关饮用水水源地的工作积累情况。

1.2工作内容叙述基本的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说明工作进度、工作重点和难点。

对前三个阶段已完成调查结果的数据更新内容、影响调查及评估结果的关键环节应特别说明,尤其是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过程等。

1.3结论和建议介绍本辖区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总结报告的主要调查和评估结论,分别指出城市、城镇、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原因,提出对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监控预警、宣传教育、环境管理和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1.4组织分工列出本次工作的组织机构、组织方式、技术组成员及分工、时间进度等情况,说明市、县工作分工和相互衔接情况。

1.5质量控制介绍包括前三个阶段工作在内的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的质量控制内容,包括项目组织与培训保障,水质监测质量控制,审核质量控制。

叙述各环节采取的质量控制和保障措施,重点说明水质监测数据的来源、质量控制办法,补充监测的组织、数据审核和校准等方面的情况。

第2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2.1自然地理概况1. 地理位臵:毗邻省市、辖区土地面积、各地市面积等。

2. 地形地貌:地形、森林覆盖率、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等。

3. 气候特征:年均气温、年降水季节分布特征、近10年省内各地市的降水量等。

4. 流域水系和水文特征:分流域给出省内水系及各水期分布特征、水文数据等。

2.2社会经济概况1. 行政区划:概述行政区划情况,特别是农村情况。

2. 人口及其趋势分析:包括人口结构和分布、近10年人口变化情况(含人口增长率)。

3. 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基准年GDP及其构成、经济结构、工业布局、近10年经济发展情况(含经济增长率)及发展趋势。

4. 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描述省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现状结构。

2.3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描述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岩性、构造、地下水埋藏条件、含水层层位、分布、厚度、水位特征、富水性及富水部位、地下水类型、地下水动态等地下水的赋存规律。

对含水层与地表水之间的联系予以阐述;对区域地下水补、径、排情况进行描述。

重点描述主要水文地质单元的特征。

2.4水资源利用状况1. 水资源情况:给出辖区内流域与行政区域的对应关系,描述对应的河流水系、水资源状况等。

分行政区给出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径流量等。

给出近10年全省水资源变化趋势、全省水资源利用率的变化趋势等。

2. 供水与用水情况:描述全省供水和用水情况、供水能力、用水结构、地表水和地下水取水情况、近年人均生活用水情况等。

3. 供水组成:分行政区描述三种类型水源地(河流型、湖库型和地下水型)的供水组成。

第3章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和水源保护区划分析3.1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分行政区、分流域分析2009年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主要污染指标和超标原因。

分析地表背景水质对受污染饮用水水源地的影响。

3.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行政区统计全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数量,说明保护区的划分和批复情况。

表3-1 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汇总表第4章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4.1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1.分行政区、分类型统计饮用水水源地数量、分布、服务人口、实际取水量和标志建设情况等基本信息,分析饮用水水源地服务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以及饮用水水源地实际取水量占工业生活集中式用水量比例。

2.分行政区、分类型统计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数量、服务人口、实际取水量、水质类别和变化趋势、水源管理状况,及其占全部饮用水水源地数量、服务人口和实际取水量的比例。

3. 汇总近三年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故发生情况,对特大和重大水污染事件1进行基本情况描述:包括时间、地点、主要污染物、污染原因、造成危害、处理方式等信息。

表4-1 市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汇总表表4-2 市发生各类污染事故情况的水源地汇总表(单位:个)1参照《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四级。

具体分级方法在《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予以规定,见《技术大纲》附件。

4.2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1. 调查项目和时间给出城市、城镇、乡镇和农村水质调查与监测的项目、调查与监测数据的时间。

2. 水质评价方法地表水水质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评价采用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方法进行评价,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3. 评价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富营养化状况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的分级规定进行评价。

4. 环境质量调查结果:根据调查表结果,按照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总氮、总磷、粪大肠菌群不参与单因子评价),评价不同类型水源地的水环境质量(湖库型水源地须评价富营养化程度),分析污染指标、超标原因和水源地的近年水质变化趋势。

表4-4 市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汇总表5. 对河流型/湖库型水源地,分析受上游来水水质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水期的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对地下水型水源地,分析水源地水质受本底水质的影响程度。

4.3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污染源状况主要污染来源分析,工业、生活、非点源等。

着重分析非点源污染状况。

介绍市级行政区非点源源强系数,分行政区、分类型汇总分析饮用水水源地分散式畜禽养殖、农业面源和网箱养殖的污染情况。

表4-5 市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污染源汇总表表4-6 市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污染源汇总表表4-7 市农村饮用水水源调查区污染源汇总表第5章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评估5.1环境禀赋评估分行政区、分水源地类型,分别评价城市、城镇、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禀赋。

分析地表水型水源地受上游来水水质的影响和地下水型水源地的埋藏条件状况,评估选址合理性和存在问题;分析禀赋评估较差水源地的主要原因,并列出整治清单;综合调查结果,总体分析辖区内水源地禀赋问题,对水源地的进一步改善建设给出建议。

5.2污染状况评估分行政区、分水源地类型,分别评价城市、城镇、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现状。

综合调查结果,分析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问题特征;分析水源地的各类污染来源,列出保护区内污染贡献较大的污染源;汇总污染状况评估较差水源地,分析其主要原因,提出对策建议并列出整治清单。

5.3环境监管评估分行政区、分水源地类型,分别评价城市、城镇、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状况。

分析各辖区、各类型饮用水水源地监管现状及特征。

包括:保护区划分规范性状况、违章建筑或污染源的监察清理状况、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管理情况、监测能力、应急能力等;汇总分析监管评估较差水源地的主要原因及主要对策建议并列出整治清单。

5.4环境风险评估分行政区和水源地类型,分别评价城市、城镇、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

根据近几年水源地水质变化情况,结合调查水源地周边的风险污染源情况,分析一级保护区内的违法建设项目和二级保护区内污染企业拆除、关闭和取缔等方面情况;是否有垃圾填埋场等典型污染源,是否有危险品的运输,对于农村水源地,分析评估其水源地建设、防护及其周边环境状况,分析水源地是否存在水质进一步恶化的风险;汇总分析风险评估较差水源地的主要原因及主要对策建议并列出整治清单,给出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防范建设对策。

5.5综合评估基于水源地环境禀赋、污染状况、环境监管和环境风险各指标的评估结论,分行政区、分类型归纳总结省内水源地评估主要问题。

分不同类型(地表水、地下水)、不同类别(城市、城镇、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给出其综合评估,深入分析确定须优先进行整治和管理的水源地,分析其需要优先改善的方面和相应治理方案,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第6章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对策6.1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技术方案更新辖区内已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技术方案,分析评估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措施经验和教训,针对超标饮用水水源地,分析其超标原因,制定或修改污染防治技术方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