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 遗传负荷(genetic load)
是指在一种物种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 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突变负荷:是指由于基因的致死突变或有害基因突变产生 而降低了适合度,给群体带来的负荷。 分离负荷:是指由于杂合子(Aa)和杂合子(Aa) 之间的婚配,后代中必将分离而产生一部分适合 度降低的纯合子(aa),因而导致群体的适合度
突变作用的研究史
美国遗传学家。1911~1916年间,马 勒是摩尔根果蝇小组的一个重要成员,他的 主要工作是研究果蝇的遗传交换这是染色体 遗传学说的重要基础,其内容已概括在果蝇 小组成员合写的《孟德尔式遗传的机制》 (1923)一书中。1927年,他发现了 X射线 的诱变作用。这项研究结果不但有助于研究 基因的本质和基因如何控制代谢作用及个体 Hermann Joseph Muller 发育,有利于通过突变基因进行染色体结构 分析研究,而且在诱变育种发展农业生产方 (1890~1967) 面也有重要意义。
• 颠换 (transversion)嘌呤取代嘧啶;嘧啶取代嘌呤。
• 移码突变 (frameshift mutation) 指发生一对或几对(3对除外)的碱基减少或增加,以 致从受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 并转译成为不正常的氨基酸。
• 基因突变的特点: 1 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偶发事件;
• 致突变作用 (Mutagenesis) 外来因素(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遗传 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且此种改变可随 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 遗传毒性 (genetic toxicity) 指对基因组的损害能力,包括对基因组 的毒作用引起的致突变性及其他各种不 同效应。 • 致突变性 (Mutagenicity) 是精确的概念,指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 变的能力,在一个实验群体中突变率可 以定量检测。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 其发生率可受内外环境影响; 3 具有可逆性; 4 具有可遗传性。
二、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 指染色体结构改变,它是指遗传物质大的改变。一 般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查适当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 来发现。分染色单体型畸变和染色体型畸变。
结构异常:缺失 重复 倒位 易位
(deletion) (duplication) (inversion) (translocation)
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修复机制。 其过程是:切→补→切→缝 由专一性核酸内切酶催化,在离损伤处附近 切断;由DNA聚合酶在断口处进行DNA合成; 由5′核酸外切酶将损伤部位切掉;由连接 酶将新合成的DNA链与原来的链连接。 切除修复有核苷酸切除修复和 碱基切除修复两种。
核 苷 酸 切 除 修 复
碱 基 切 除 修 复
二、常见致突变试验
(一)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 Definition: The Ames Test is named after its developer, microbiologist Bruce Ames. • It is a test that measures a chemicals mutagenic strength in a bacterial cell.
按生物学意义
致突变作用
缺失 重复 倒位:臂间、臂内 异位: 非整倍体 数目异常 多倍体
结构改变
染色体畸变
第三节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 机制与后果
• 直接作用于DNA 染色体畸变 • 干扰有丝分裂 倍体 • 非遗传物质损伤 诱导基因突变和
诱导非整倍体和多
一、引起突变的DNA变化 遗传物质损伤
• (一) 碱基损伤 1. 碱基错配
3. 错配修复 (mismatch repair) 它可以识别并除去错配的碱基对。 4. 双链断裂修复 是一种耐受过程。 5. 交联修复 1)无误交联修复 2)易误交联修复 化学致突变作用的模式 损伤-〉修复-〉突变
二、遗传因素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
个体因素影响致突变作用有两个方 面,一是先天性,即遗传因素;二是后 天性,不同生活方式。
一、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基因中DNA序列的改变。也称为点突变
(point mutation)
• 分类
按突变发生的原因:自发和诱发 按基因结构改变类型: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 按突变的生物学意义:同义、错义、无义。
• 碱基置换 (base—pair substitution) 指某一碱基配对性能改变或脱落所致的突变。 • 转换 (transition)嘌呤互相取代;嘧啶互相取代。 • 对生物损害的后果取决于其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 错义和无义密码的多少。同义突变
第五节 观察外源化学物致突变 作用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项目的选择
• 遗传学终点(genetic endpoint):遗传学实验观 察到的现象所反应的各种事件。 • 遗传学终点分类: 共4类 1)基因突变;2) 染色体畸变;3)染色体组畸变;4)DNA损伤 • 遗传学实验配套原则:遗传学终点齐全;包括真 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俱在;体 内实验和体外实验相结合,体外实验要有活化系 统。
降低。
(二) 体细胞突变
• 后果有肿瘤、衰老、动脉粥样硬化及畸 形等,最受关注的是肿瘤。 • 突变在癌发生过程中的中心作用的重要 证据来自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分子生 物学研究。
第四节 机体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
遗传物质在所有物种中能世代相传的原因:
1)DNA执行高度保真的复制,对复制中的错误能 及时纠正,即通过修复而达到高度保真; 2)机体已进化有多种机制修复DNA损伤以保护亲 代DNA链,使其免受化学毒物的作用而发生改变。
2. 3.
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 碱基类似物的取代
(9-氨基丫叮)
4. 碱基的化学结构改变或破坏
(亚硝酸盐使腺嘌呤和胞嘧啶发生氧化脱氨、甲醛)
• (二)DNA链受损 1. 二聚体的形成 当细胞或机体受到紫外线刺激。 2. DNA加合物(DNA adducts)形成 活性化学物与细胞大分子之间通过共价键
2. 染色质与染色体
染色质:在间期细胞的细胞核中,由DNA、 组蛋白及少量的RNA组成。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染色质螺旋化形成。
思考: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3. 体细胞与生殖细胞
体细胞:多是二倍体细胞,含有两组完全相同的染色体,其 遗传损伤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生殖细胞:是单倍体,其染色体改变及突变可传给下一代。Leabharlann 染色体缺失及环状染色体的形成图
染色体插入和重复示意图
染色体的臂间倒位
染色体相互易位示意图
三、非整倍体和多倍体 (aneuploidy and polyloid) 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同于正常的染 色体数目。 或称为基因组突变(genomic mutation) 即基 因组中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 染色体数目异常以二倍体细胞为标准进行命 名。 • 非整倍体指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染色体; • 多倍体指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增加。
二、基本概念
• 变异(Variation)生物体亲代与子代间 或子代个体间不同程度的差异。
产生原因: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成分 改变、细胞质变化。
• 突变(Mutation)遗传物质自身发生改 变及其引起的变异。分为自发突变和诱 发突变
• 遗传毒理学 (genetic toxicology) 属毒理学下属三级学科,是研究化学性和 放射性物质对机体遗传物质的损害作用 (致突变作用)及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
机体修复DNA损伤的机制分为两大类:
损伤耐受机制和修复机制
一、DNA损伤的修复
1.直接修复 存在于多数生物体内,主要 依赖酶作用。 1)光复活(光裂合酶) 2)“适应性” 反应 鸟嘌呤O-6位被烷化,易造成碱基错配。 将鸟嘌呤O-6位甲基转给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化转移酶,鸟嘌呤恢复正常。
2.切除修复 负责较大范围损伤的修复机制, 它是一个多步骤的修复过程。
人群出生发病率:1/700~1/900。如小头,枕部扁平,项厚,眼裂小,外侧上斜,内眦 深,眼距宽,马鞍鼻,口常半开,舌常口外,手指短粗,掌纹有通贯,小指内弯等。50% 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白血病等。
自发 按发生原因 诱发 转换 点突变
基因突变
按结构改变 移码突变 同义 错义 无义
颠换
1)与微管结合蛋白结合 2)非特异性地作用与微管,使其蛋白质变性 3)使微管失去定向能力
• 中心粒移动受阻
三、其他的改变
• DNA复制的高保真性 与DNA复制相关酶 类的损伤; • 修复 与DNA修复相关的酶受损。
四、突变的后果
(一) 生殖细胞突变
• 基因库(gene pool)
某物种在特定时期中能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的处于生 育年龄的群体所含基因总和。
第一节 概述 一、突变作用的研究史
个性独特的三驾马车
斯特蒂文特 卡尔文· 布里奇斯 赫尔曼· 约瑟夫· 穆勒
摩尔根(1866—1945),美国著名遗传 学家,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提出了 遗传学三条基本定律中的基因连锁互换 定律,确立了基因作为遗传单位的基本 概念,并因此而获得1933年诺贝尔生理 学和医学奖。
三、遗传学基础
1. DNA与基因
A gene is defined biochemically as a segment of DNA (or,in a few cases, RNA) that encodes the information required to produce a functional biological product. From .L .Nelson, M.M.Cox,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Rosalind Franklin
• 1969年,Hollaender主持下在美国成立了环境 诱变剂协会(Environmental mutagen society,EMS)。 • 遗传毒理学形成为独立学科。 •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证明人类癌症约有 90%与化学物(包括药物)有关,并明确指出致 癌剂中90%也是致突变剂。 • Ames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在环境致突变物和 致癌物的筛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