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第6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69
患儿具明显的特殊面容体征: 眼距宽,鼻根低平,眼裂小, 眼外侧上斜,有内眦赘皮,外 耳小,舌胖,常伸出口外,流 涎多。
3.男性唐氏婴儿长大至 青春期,也不会有生 育能力。 4. 易患各种感染,如 存活至成人期,则常 在30岁以后即出现老 年性痴呆症状。
70

突出的面部特征包括枕 骨突出,外耳旋转有畸 形,眼裂短,嘴巴小

突变”这个词的来源:“突变”是由荷兰De Vries(1901-1903) 提出。他当时在栽培月见草,发现其中有多种可变遗传的变异, 因这些变异是不连续的好象突然发生,故叫“突变”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为现代遗传学 奠定了基础(基因分离、自由重组)
17


1909年摩尔根(Morgan)发现 在红眼果蝇中有白眼果蝇 因发现了果蝇白眼突变的性 连锁遗传,提出了基因在染 色体上直线排列以及连锁互 换定律,摩根于1933年被授 予诺贝尔奖。 1946年,摩根的学生,被誉 为“果蝇的突变大师”的米 勒,证明X射线能使果蝇的 突变率提高150倍,因而成 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59
(1) 缺失(deletion):染色体上丢失了一个片段。
一个染色体发生一次或多次断裂而不重接,就会出现一个或 多个无着丝粒断片和一个缺失了部分染色质并带有着丝粒 的异常染色体。
60
(2) 重复: 在一套染色体里,一
个染色体片段出现不止一次。
61
(3) 倒位(inversion):一个染色体片段被颠
是一种物质,是染色体上的一个特定的区段。 ◆确立并发展了染色体的遗传理论。
24
突变研究简史
年份 1904 事 件 作者 发现X射线可以改变生殖细 De Vries 胞的遗传物质 用X射线照射发现可以引起 Muller 基因突变 发现芥子气可诱发基因和染 Averbach & Robson 色体畸变 用X射线可诱发小鼠突变
52
53
基因突变的案例——多毛症
23岁的墨西哥男子丹尼· 出生后 就患有一种罕见的多毛症,全 身都被浓厚的黑色毛发覆盖, 看起来就像传说中的恐怖“狼 人”。 据悉,丹尼一家五代人都患有这 种“狼人综合征”,他和26 岁的哥哥拉里从小便被当成 “怪物”,被关进笼子中四处 展出。 祖母携带这种变异基因,将它传 给了后代。哥哥拉里、堂姐妹 莉莉和卡拉、亲妹妹贾米、6 岁侄女丹尼拉等
第七章 外源性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Mutagenesis of Xenobiotics )
1
一般毒性作用 特殊毒性作用
(致畸、致突变、致癌)——―三致”作 用
2
致突变作用---造就了“蜘蛛侠”?
3
4
5
6
7
8
9
10
现实生活中……

自然界中的自发突变 转基因的动、植物(红薯,蓝色玫瑰)
素特别是化学因子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 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 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致突变物(mutagen):凡能引起生物体 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化学物质或任何环 境因子,又称诱变剂,也称为遗传毒物。
29
直接致突变物(direct-acting mutagen):
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其原型就可引起生 物体突变的物质。
基因突变:可分为碱基臵换和移码突变 两种类型。
突变基因:基因内存在的突变的基因 野生型基因:没有发生突变的基因
38
(一) 碱基臵换(base subsititution)
碱基臵换是某一碱基配对性能改变或脱 落而引起的突变。 转换(transition):即嘌呤到嘌呤或嘧啶到 嘧啶的变化 颠换(transversion):即嘌呤到嘧啶或嘧啶 到嘌呤的变化
54

‘狼人综合征’和月亮以及狼没有任何联系,而是与 基因有关。 多毛症基因曾是人类身上的一种“失传基因”。当 远古时代的人类还是长满毛发的灵长类动物时,身 上就存在着这种基因,但当人类渐渐进化后,这种 基因变得不再需要,就开始发生突变而“关闭”。 然而丹尼的家族不知何故,他们体内被“关闭”的 多毛症基因现在又被“打开来了”。 “狼人综合征”非常罕见,患病概率只有100亿分 之一,且没有根治办法。
66
整 倍 性 畸 变
67
非 整 倍 性 畸 变
68
缺体是指缺少一对同源染色体;
单体或三体系指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应
地少或多一个
四体则指其比同源染色体多一对。
人类中常见有三种三体:
(1)21-三体,即Down氏综合征;
(2)18-三体,即Edward综合征
(3)13-三体,即Patau综合征。
单 碱 基 缺 失
50
基因突变的案例——白化病

突变--黑色素生成缺陷 --眼、毛发色素缺乏 发病率,2/1000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51
基因突变的案例——色盲症


全色盲,双色盲,色弱(红绿蓝三原色)
发病率,男性7%,女性0.49% X染色体隐性遗传(交叉遗传)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色盲矫正隐形眼镜, 改善色觉,提高色调分辨能力)
26
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是指人
为地造成突变
特点:发生过程短、频率高,既可被
人类利用,也可能对人类产生危害
27
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研究化
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以及人 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的 科学。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是指外来因
1927
1943 1951
1966
1969
化学物可诱发小鼠突变
成立国际环境诱变剂学会
Russed
Guttanach
25
从发生原因上,可分为: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是由
于普遍存在的未知因素作用下,在自 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
特点:发生过程长、频率很低,与物
种进化有关
18


基因与染色体

生物界都知道是遗传因子(即基因)决定了生物 的遗传。但是,基因究竟在细胞内的什么地方?

摩尔根以果蝇为试验对象回答了这一问题,基因 在染色体上。
19
20
21
•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利用果蝇作了 大量的研究。1926年出版《基因 论》,建立了著名的基因学说。
Thomas Hunt Morgan (1866~1945)
36
一、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genetic mutation):是指基
因在结构上发生了碱基对组成和排列 序列的改变(point mutation)。
不能应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进行观察,须采用理化或 生物学方法才能检出。 光学显微镜可分辨的物质最小为0.2μm 相当于4.7×106个核苷酸对的长度
37
倒了。倒转180再重接

臂间倒位:如果颠倒的片段包括着丝点,称为 臂间倒位; 臂内倒位:如不包括着丝点,称为臂内倒位。

染色体的臂间倒位
62
(4) 易位(translocation):从某个染色体断下的节
段接到另一染色体上称为易位。
相互易位
63
染色体结构异常是染色体或染色单
体断裂所致。
当断端不发生重接或虽重接而不在
间接致突变物(indirect-acting
mutagen): 本身不能引起突变,必须在体内经过代谢 活化,才具有致突变性的物质。
30
环境中的致突变因素
1. 化学物质

天然存在的致突变物:如黄曲酶毒素、亚硝酸盐等 人工合成的致突变物
抗癌药物:如环磷酰胺等
烷化剂:如环氧乙烷、氮芥、硫芥等 有毒金属:如六价铬、有机汞等 农药:如乐果、敌百虫等 食品添加剂:如奶油黄、胭脂红、食用蓝1号和2号 等 其他:如多氯联苯、氯乙烯、苯等
45
终止密码的突变
链终止突变:指无义突变使肽链过
早终止。
延长突变:指如果终止密码子因突
变而为氨基酸编码,结果产生过长 的肽链的现象。
46
(二)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指发生一对或几对不等于3的倍数的碱基减少 或增加,以致从受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 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译为不正常的氨 基酸。
14
第一节 概 述
15
一、基本概念
遗传与变异
遗传:
生物物种以各种繁殖方式来保证世代间生命的持续。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变异:
亲子之间或子代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
16

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 异
---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突然的、根本的变化,因为这 种变化起源于基因和染色体,因此,是可遗传的变异 .39ຫໍສະໝຸດ A 腺嘌呤G 鸟嘌呤
T 胸腺嘧啶
C 胞嘧啶
40
Transitions are more common than transversions
41
42
后果
同义突变(synonymous mutation):指没有
改变基因产物氨基酸序列的突变。
GGG 和GGA 均编码 (glycine, Gly,甘氨酸)
原处,即可出现染色体结构异常。
64
三、染色体数目异常
Normal human Karyotype: 46,XY
65
动物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为标准,
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表现为整 倍性畸变和非整倍性畸变。
整倍性畸变可能出现单倍体、三倍体或
四倍体。超过二倍体的整倍性畸变也统 称为多倍体。非整倍性畸变系指比二倍 体多或少一条或多条染色体(2n+1, 2n-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