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种类
1. 根据工艺要求,选择适当的换热器类型; 2. 通过计算选择合适的换热器规格。
4.6.2 间壁式换热器的类型
一、夹套换热器
结构:夹套式换热器主要用于反应过
程的加热或冷却,是在容器外壁安装夹套
制成。
优点:结构简单。 缺点:传热面受容器壁面限制,传热
系数小。 为提高传热系数且使釜内液体受
行程称为管程;另一种流体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管束的壁面即为 传热面。
折流挡板:可防止流体短路、增加流体流速,还迫使流体按规定路径多次错流通过 管束,使湍动程度大为增加。折流挡板有圆缺形和圆盘形两种
根据所采取的温差补偿措施,列管式换热器可分为以下几个型式。
(1)固定管板式
壳体与传热管壁温度之差大于50C,加补偿圈,也称膨胀节,当壳体和管 束之间有温差时,依靠补偿圈的弹性变形来适应它们之间的不同的热膨胀。 特点:结构简单,成本低,壳程检修和清洗困难,壳程必须是清洁、不易产
热均匀,可在釜内安 装搅拌器。也可在釜 内安装蛇管。
二、沉浸式蛇管换热器 结构:这种换热器多以金属管子绕
成,或制成各种与容器相适应的情况, 并沉浸在容器内的液体中。 优点:结构简单,便于防腐,能承
受高压。 缺点:由于容器体积比管子的体积
大得多,因此管外流体的表面传热系数
较小。
三、喷淋式换热器
5. 核算K 分别计算管程和壳程的α,确定垢阻,求出K,并与估算的K进行比较。 如果相差较多,应重新估算。
6. 计算A 根据计算的K和Δtm,计算A,并与选定的换热器A相比,应有 10%~25%的裕量
4.6.4 传热过程的强化 传热速率方程:
Q KAt m
为了增强传热效率,可采取tm、A/V、K的方法 一、增大传热平均温度差tm (1)两侧变温情况下,尽量采用逆流流动; (2)提高加热剂T1的温度(如用蒸汽加热,可提高蒸汽的压力来达到提 饱和温度的目的);降低冷却剂t1的温度。利用tm来强化传热是有限的。 高其
不同粘度液体在列管换热器中流速(在钢管中) 液体粘度mPa.s >1500 1000~500 500~100 100~53 35~1 >1 最大流速m/s 0.6 0.75 1.1 1.5 1.8 2.4
三、换热管规格及排列 管径:d,单位体积设备内的A,但更容易堵塞。 目前我国系列标准规定采用19×2mm, 25×2.5mm, 25×2.5mm 等规格的管子。 管长:选择以清洗方便和合理使用管材为准。 我国生产的钢管长度多为6米,国家标准规定采用的管长有1.5、2、3、4.5 、6米等规格,以3米和6米最为普遍。
处理的物料应较清洁或预先进行净制。
由于平隔板是用薄铝片制成,故要求流体对铝不发生腐蚀。
4. 热管式换热器
1—导管 2—吸液芯 3—蒸汽 4—吸热蒸发端 5—保温层 6—放热冷凝端
结构及工作原理:将一根金属管的两端密封,抽出不凝性气体,充以一
定量的某种工作液体而成。当热管的一端被加热时,工作液体受热沸腾
a.切除过少
b.切除适当
c.切除过多
挡板切除对流动的影响
间距:间距太大,不能保证流体垂直流过管束,使管外表面传热系
数下降;间距太小,不便于制造和检修,阻力损失亦大。一般取挡 板间距为壳体内径的0.2~1.0倍。
4.6.4 换热器的选用步骤
一、了解传热任务,掌握工艺特点与基本数据
1.冷、热流体的流量,进、出口温度,操作压力等。 2.冷、热流体的工艺特点,如腐蚀性、悬浮物含量等。 3.冷、热流体的物性数据。 二、选用计算内容和步骤
用途:广泛用于超高压生产过程,可用于流量不大,所需传热面积不多的场合。
五、列管式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又称为管壳式换热器,是最典型的间壁式换热器,历史悠 久,占据主导作用。 优点:单位体积设备所能提供的传热面积大,传热效果好,结构坚固,
可选用的结构材料范围宽广,操作弹性大,大型装置中普遍采用。 结构:壳体、管束、管板、折流挡板和封头。 一种流体在管内流动,其
缺点:处理能力不大,操作压力比较低,一般不超过20atm,受垫片耐热性的限 制,操作温度不能太高,一般合成橡胶垫不超过130℃,压缩石棉垫圈也不超过 250℃。
3. 板翅式换热器 在两块平行金属板之间夹入波纹状金属翅片, 两边以侧条密封,组成一个单元体;
将各单元体进行不同的叠集和适当地排列, 再用钎焊予以固定,形成逆流、并流和错流 的板翅式换热器组装件 ( 芯部或板束 ) ;将 带有进、出口的集流箱焊接到板束上。
无相变传热:1)增大大流速;2)管内加扰流元件;3)改变传热面形
状和增加粗糙度。
三、增大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A/V
(1)直接接触传热:可增大A和湍动程度,使Q
(2)采用高效新型换热器
4300m2,而列管式换热器只有160m2。
轻巧牢固:由于结构紧凑,通常用铝合金制造,在相同的传热面积下,其重量 仅为列管式换热器的十分之一,波纹翅片不仅是传热面,又是两板间的支撑, 故强度很高。 适应性强:操作范围广 由于铝合金的导热系数高,特别适合于低温和超低温条 件下的换热。 流道很小:容易堵塞而使压降增大。换热器内一旦结垢,清洗和检修困难,故
4.6 换热器
4.6.1 换热器的分类
4.6.2 间壁式换热器的类型 4.6.3 列管换热器的选用的有关问题
4.6.4 换热器的选用步骤
4.6.4 传热过程的强化
4.6.1 换热器的分类 按用途分类:
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
按冷热流体热量交换方式分类: 混合式、蓄热式和间壁式 主要内容:
生垢层和腐蚀的介质。
(2)浮头式
两端的管板,一端不与壳体相连,可自由沿管长方向浮动。当壳体与 管束因温度不同而引起热膨胀时,管束连同浮头可在壳体内沿轴向自由伸 缩,可完全消除热应力。 特点:结构较为复杂,成本高,消除了温差应力,是应用较多的 一种结构形式。
(3)U型管式
把每根管子都弯成U形,两端固定在同一管板上,每根管子可自由伸
缩,来解决热补偿问题。 特点:结构较简单,管程不易清洗,常为洁净流体,适用于高压气体 的换热。
六、新型高效换热器
1. 螺旋板式换热器 结构:螺旋板式换热器由两块金属薄板焊 接在一块分隔板上并卷制成螺旋状而构成的。 换热时,冷、热流体分别进入两条通道,在器 内作严格的逆流流动。 优点:结构紧凑,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大, 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大 缺点:流体阻力大,不易检修 用途:操作压力不能超过2MPa,温度一般在350℃以下
汽化,产生的蒸汽流至冷却端冷凝放出冷凝潜热,冷凝液沿着具有毛细 结构的吸液芯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回流至加热段再次沸腾汽化,工作介 质如此反复循环,热量则由热管的轴向由加热端传至冷却端。
我国已有标准化的列管式换热器系列产品供选用。例如: 型号为FB800-180-16-4换热器,FB表示浮头式B型,25×2.5mm换热管,正方形排 列,壳体公称直径800mm,公称传热面积180m2,公称压力16kgf/cm2,管程数为4。
流体滞留量小,对变化反应迅速,拆装简单,容易维护 板片是独立的单元体, 拆装简单,可将密封垫密闭的板片拆开、清洗。
结垢倾向低 高度紊流、光滑板表面,使积垢机率很小,且具自清洁功能,不易 堵塞。 低成本 使用一次冲压成型的波纹板片装配而成,金属耗量低,当使用耐蚀材料 时,投资成本明显低于其他的换热器。
换热管的排列方式: 正三角形排列比正方形排列更为紧凑,管外流体的湍动程度高,给热系数大, 但管外清洗困难。 正方形排列的管束清洗方便,对易结垢流体更为适用,但对流传热系数小于 正三角形排列,如将管束旋转45度放置,也可提高给热系数。
四、折流挡板 目的:提高壳程对流传热系数,为取得良好的效果,挡板的形状 和间距必须适当。
结构:冷却水从最上面的管子的喷淋装置中淋下来,沿管表面流下来,
被冷却的流体从最上面的管子流入,从最下面的管子流出,与外面的冷却水进
行换热。在下流过程中,冷却水可收集再进行重新分配。
优点:结构简单、造价便宜,能耐高压,便于检修、清洗,传热效果好 缺点:冷却水喷淋不易均匀而影响传热效果,只能安装在室外。 用途:用于冷却或冷凝管内液体。
特点:传热效果更好、结构更为紧凑。 我国目前最常用的翅片形式主要有光直型翅片、 锯齿型翅片和多孔型翅片。
传热效果好:板翅促进湍流,破坏传热边界层的发展,总传热系数高,同时冷、 热流体间换热不仅以平隔板为传热面,而且大部分热量通过翅片换热,因而具 有很高的传热速率。 结构紧凑:单位体积换热器提供的传热面积一般能达到 2500m2 ,最高可达到
二、增大总传热系数K
A 1 1 b A1 1 ( R1 ) ( R2 ) 1 K 1 Am 2 A2
(1)尽可能利用有相变的热载体(大); (2)用大的热载体,如液体金属Na等; (3)减小金属壁、污垢及两侧流体热阻中较大者的热阻; (4)提高α较小一侧有效。 提高α的方法
1. 根据工艺任务,计算热负荷
2. 计算Δtm 先按单壳程多管程的计算,如果校正系数<0.8,应增加壳程数; 3. 依据经验选取K,估算A 4. 确定冷热流体流经管程或壳程,选定流体流速; 由流速和流量估算单管程的管子根数,由管子根数和估算的传热面积, 估算管子长度,再由系列标准选适当型号的换热器。
二、流体的流速 u↑→α↑K↑,在同Q、Δtm下A↓,节省设备费; u↑→Hf↑ ↑ ,操作费用增加; u选择是经济上权衡的问题,但要避免层流流
列管换热器内常用的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 一般液体 宜结垢液体 气体 流速 m/s 管程 0.5~0.3 >1 5~30 壳程 0.2~1.5 >0.5 3~15
2. 板式换热器
1.固定压紧板 2.夹紧螺栓 3.前端板 4.换热板片 5.密封垫片 6.后端板 7.下导板 8.后支柱 9.活动压紧板 10.上导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