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考前押题:文言文阅读(议论说理)(时间:40分钟 分值:38分)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
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
如此,则白黑分矣。
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①以任事。
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
故内无伏怨②之乱,外无马服③之患。
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
如此,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闻之曰:“举事无患者,尧不得也。
”而世未尝无事也。
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
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
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
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④;人臣安乎以能受职,而苦乎以一负二。
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
上下之利,莫长于此。
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
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爱鲁人,则燕不用而鲁不附。
民见憎,不能尽力而务功;鲁见说,而不能离死命⑤而亲他主。
如此,则人臣为隙穴⑥,而人主独立。
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
释仪的⑦而妄发,虽中小不巧;释法制而妄怒,虽杀戮而奸人不恐。
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
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
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
如此,则上无殷、夏之患,下无比干之祸,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选自《韩非子·用人第二十七》,有删节)[注] ①权衡:法令。
②伏怨:怀怨于心。
③“马服”本指赵奢,这里指其子赵括。
④夺威:夺权。
⑤离死命:冒死罪。
⑥隙穴:孔隙,比喻隐患。
⑦仪的:靶子,目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伯夷、盗跖不乱 乱:叛乱B .而苦乎以一负二 负:担负C .数以德追祸 追:补救D .释仪的而妄发 发:放箭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莫怀余力于心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 而苦乎以私夺威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C.⎩⎪⎨⎪⎧ 伏怨乃结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 君高枕而臣乐业蟹六跪而二螯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主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君主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
B.因为晋文公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义之举,所以介子推凭着“仁义”之心割下身上的肉给他吃。
C.假如燕王对内憎恨本国民众,对外喜爱鲁国人,那么燕人就不为他所用,鲁人也不会依附他。
D.君主实行赏罚不能凭个人喜怒,如果放弃法制而乱发脾气,即使大肆杀伐,奸人也不会害怕。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下之利,莫长于此。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心术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
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惠,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③而案剑,则乌获④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选自《古文观止》)[注] ①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
在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
②斥堠: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瞭望。
③袒裼:tǎn x ī,脱去上衣露出身体。
④乌获:古代大力士。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瞬:正视B .邓艾缒兵于蜀中 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C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应付D .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轻视,忽视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夫惟义可以怒士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B.⎩⎪⎨⎪⎧ 怒不尽则有余勇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 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D.⎩⎪⎨⎪⎧ 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作者认为“凡兵上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B .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用我方的长处,与敌人对抗,将我方的短处,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
C .文章结尾,作者以生动的设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壁虎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
D .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
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设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 案专题专项专练101.选A A 项,乱:混淆。
2.选D A 项,于:介词,在;介词,比。
B 项,以:介词,因为;连词, 来,用来。
C 项,乃:副词,就;副词,才。
D 项,而:都表并列关系。
3.选B B 项,“晋文公鼓励”不合文意。
4.(1)天下所有的人不得相互伤害,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
(2)君臣的利益,没有比这更深远的了。
(3)用成了隐患的臣子去侍奉孤立的君主,这就叫危险。
参考译文:听说古代善于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
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赏罚分明,伯夷、盗跖就不会混淆。
这样一来,黑白就分明了。
太平国家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守,为公尽能来接受职务,依法尽力来担任职事。
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完成他们的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承担兼职的责任。
所以在国内没有心怀怨恨的祸乱,在国外没有像赵括那样轻敌冒进的祸患。
明君使职事不相干扰,所以不会发生争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都有擅长的技能;使人们不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会发生争斗。
像这样,天下所有的人不得相互伤害,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
听别人说:“办事不出差错,就是尧也做不到。
”而社会从没有平安无事的时候,做君主的不肯放手赏给臣下爵禄和富贵,就不能解救危亡的国家。
所以明君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义之举。
过去介子推没有爵禄,凭着“义”追随晋文公出亡;途中饥饿难忍,又凭着“仁”割下身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所以君主铭记他的德行,书上著录他的名字。
君主乐于使臣下为公尽力,而苦于他们为私夺权;臣子安于量才录用,而苦于身兼二职。
所以明君除去君臣苦恼的事,设立君臣快乐的事。
君臣的利益,没有比这更深远的了。
不考察大臣私下的活动,轻率地考虑重大的事情,过重地处罚犯轻罪的人,长期怨恨臣下的小错,频繁地用恩惠来补偿给人造成的灾难,这就像砍断手臂而接上玉一样。
假如燕王对内憎恨本国民众,对外喜爱鲁国人,那么燕人就不为他所用,鲁人也不会依附他。
燕人被憎恨,就不能尽力来求得功劳;鲁人被喜爱,但不能冒死罪去亲近别国君主。
如果这样,臣子就成了缝隙一样的隐患,君主就会陷于孤立。
用成了隐患的臣子去侍奉孤立的君主,这就叫危险。
放弃靶子而胡乱发射,即使射中很小的东西也不算技艺高超;放弃法制而乱发脾气,即使大肆杀伐,奸人也不会害怕。
甲犯了罪,祸归于乙,怨恨就产生了。
所以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实行赏罚,但不凭个人喜怒,所以圣人能达到治国的极致;建立刑法,但不逞私杀人,所以奸人服罪。
射箭中靶,赏罚得当,所以尧可复生,羿能再世。
这样一来,君主就没有殷、夏亡国的祸患,臣下就没有比干剖心的灾难,君主高枕无忧,臣下乐于尽职,法术普遍地实行于天下,恩德流传千秋万代。
5.选A A项,瞬:眨眼。
6.选C A项,用,介词;因为,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