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字词,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理清内容,层次。

3、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上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得了多少枚金牌?(金51银21铜28 )你到过北京吗?怎么知道的?(看电视)还真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我们要想知道社会生活中发生了哪些重大的事情,有哪些办法?(看报纸、电视或者广播里发布的消息。

)那么,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

)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就你所了解,觉得新闻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呢?2008年的奥运会,今年才报道可以吗?去年的“5·12”大地震,为了不让大家知道,干脆不报道可不可以呢?教师总结:新闻这种体裁有三个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一是事实说话。

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是迅速及时。

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

三是简明扼要。

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

补充一点:“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二、走进新闻——新闻记叙“六要素”和结构“五部分”。

(课后练习一、二题有介绍)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这三部分是每篇新闻必有部分)、结语、背景(有时暗含于主体中)。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

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三、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芜(wú )湖荻(dĺ)港锐不可当(d ăng )要塞(sài )溃(kuì )退督(dū )战歼(jiān )灭2、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看标题就可以了;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3、在课本上的地图上,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箭头标出。

四、角色体验,变换阅读。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五、语言品味,学习提高。

毛泽东主席应该说是日理万机的吧!可他要亲自写一篇新闻稿?是不是事无巨细,不相信他那些秘书呢?如果不是,那又是为什么呢?让广大军民了解渡江战役情况,鼓舞士气,瓦解敌人。

1、文中哪些词语体现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敌人的不堪一击?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讨论后教师总结: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

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

感情色彩鲜明。

②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

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

2、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

你这样写,那国民党士兵会怎么想?你是在侮辱人家,人家会不跟你拼命?毛泽东主席难道就不知道这个道理?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毛泽东主席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他又是怎么应对的?“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追问:此种情况指代的是什么内容?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毛泽东主席把广大的国民党官兵与国民党反动派区别开来,指出广大官兵是热爱和平的,挑起战争的是少数国民党反动派。

这对国民党反动派起到了孤立的作用。

达到了瓦解敌人的作用。

2、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鼓舞士气,瓦解敌人。

那把新闻写成解放了南京,活捉了蒋介石不更好吗?文中的用词很讲究。

做课后第三题。

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作结:1、语言的准确、概括。

(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附补充: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 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③“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教师总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新闻也就不能叫做新闻了。

俗话说:纸是包不住火的,事实是很快会被人了解的,如果真如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样写,广大人民终究是会知道真相的。

可想而知这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

再说,我们的伟大领袖是一定不会做这种欺骗人民的事的。

六、探究写作时如何安排写作顺序?文中写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可不可以调换顺序呢?先写中路军,是因为中路军首先渡江。

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日发起渡江,但西路军所遇敌情与中路军一样,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先写西路军再写东路军。

因此顺序不能调换。

由此看来,写新闻事件,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顺序的。

结束语:60年前,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

读着这则新闻,我们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了那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场景。

饮水不忘掘井人,让我们继承先辈们的理想,为中华的崛起而努力学习。

最后让我们齐读毛泽东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仓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再次感受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惊心动魄。

板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西(较详)中(略)东(详)长_______________横↓ ↓ ↓ ↓ 渡 ______________ 江(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溃不成军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学习写新闻。

教学过程:一、复习新闻特点,导入。

新闻体裁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这三部分是每篇新闻必有部分)、结语、背景(有时暗含于主体中)。

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又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呢?检查预习:绥靖(suĺjìng )禧(xĭ)阌(wén )二十八宿(xiù)聿(yù)濂(lián)遏(è)制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主要内容。

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3、理清新闻的结构。

①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②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敌军南逃的背景、时间。

③ 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④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⑤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⑥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