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动物疾病宠物诊治必备

小动物疾病宠物诊治必备

6.1小动物疾病6.1.1 犬瘟热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是由犬瘟热病毒(CDV)引起的,感染肉食兽中的犬科(尤其是幼犬)、鼬科以及一部分浣熊科动物的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

早期表现为双相热、急性鼻卡他,随后以支气管炎、卡他性肺炎、严重的胃肠炎和神经症状为特征。

少数病例岀现鼻部和脚垫的高度角化。

发病机理感染的自然途径主要是经上呼吸道。

病毒主要从鼻、咽和呼吸道散播到支气管淋巴结和扁桃体。

感染后第一周岀现病毒血症,借助于血液循环,病毒散布到全身的淋巴器官、骨髓和上皮结构的固有膜。

50%的犬于感染后迅速产生抗体,8〜9天时即可测岀,然后病毒逐渐消失。

这些犬多数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另一些则不能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因而病毒广泛地散播到全身的上皮组织,呈现岀病毒侵害多系统的临床症状。

病毒通过脑膜的巨噬细胞把病原散布于脑,并在感染后3〜4周时岀现神经症状,大部分感染犬死亡。

偶见人工感染病例仅有神经症状,这是由于抗体在达到保护水平之前,病毒已局限于脑中的缘故。

老龄犬自然发生脑炎时,应考虑感染犬瘟热的可能性。

临床症状犬瘟热的潜伏期随病原来源的不同,长短差异较大。

来源于同种动物的病原,潜伏期一般为3〜6天;来源于异种动物的病原,因需要经过一般时间的适应,潜伏期可长达70〜90天。

犬在感染后的第四天左右出现体温升高,持续1〜2天,轻微厌食,偶见结膜炎。

此时,不出现保护性抗体的病犬,则进一步表现出更为广泛的临床症状,经过2〜3天的无热期后,体温再度升高,并出现精神沉郁、厌食、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

病犬出现粘液性、脓性鼻涕、附着在两侧鼻孔周围(图6-1-1 ),并常见咳嗽和轻度呼吸困难。

病犬食欲不振,以后变为食欲废绝,大量饮清水。

强行灌入食物或饮水后,常发生呕吐,呕吐物为白色粘液或棕色粘液样物质。

初期粪便正常或便秘,不久便发生下痢,粪便呈粘液糊状,恶臭。

眼睑肿胀,出现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合在一起,出现半睁半闭现象(图6-1-2 )。

图6-1-1图6-1-2图6-1-3图6-1-4在下腹部和腹内侧皮肤上出现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或化脓性丘疹(图6-1-3 ),在病的恢复期或一开始发热时就可岀现神经症状、痉挛、癫痫发作。

痉挛多见于颜面部、唇部和眼睑。

口一闭一合,转圈运动或后躯瘫痪(图6-1-4 )。

\ 开始岀现神经症状的病犬,多呈急性经过,病程短,死亡率高,常在2〜3天内死亡。

本病常继发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肺炎。

病理变化1.大体解剖观察:CDV为泛嗜性病毒,对上皮细胞有特殊的亲合力,因此病变分布非常广泛。

新生幼犬感染CDV通常表现为胸腺萎缩。

成年犬多表现为结膜炎、鼻炎、支气管肺炎和卡他性肠炎。

肺组织出血(图6-1-5 )。

胃粘膜和小肠前段出血(图6-1-6 )。

有的病犬脾脏和膀胱粘膜出血(图6-1-7 )。

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包括脑膜充血、出血(图6-1-8 ),脑室扩张和因脑水肿所致的脑脊髓液增加。

图6-1-5图6-1-6图6-1-7图6-1-8图6-1-92. 组织病理学观察主要表现为淋巴系统的退行性变化;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泌尿生殖道的变移上皮肿胀;眼睛的睫状体细胞浸润,色素上皮细胞增生,溃疡性角膜炎和化脓性结膜炎;神经系统可发生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的变性或早期脱髓鞘现象。

在粘膜上皮细胞、网状细胞、白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等的胞浆内发现嗜酸性包涵体(图6-1-9 )。

\ /诊断该病病型复杂多样,又常易与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沙门氏菌以及犬传染性肝炎病毒、犬细小病毒等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所以临床诊断较为困难。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病学资料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通过下述方法检查。

1. 病毒的分离鉴定从自然感染病例分离病毒较为困难。

将病料接种于雪貂是通常用的分离方法。

发病初期采集淋巴组织;急性病例取胸腺、脾、肺、肝;呈脑炎症状者采集小脑等病料,制成10%^剂,加适量双抗或微孔滤膜过滤后,腹腔接种1〜2周龄或断乳15天的易感幼犬5ml,症状明显,常于发病后2周死亡;或脑内接种易感雪貂0.5〜1.0ml,8〜12天鼻流水样分泌物,不久变为脓性,眼睑水肿,粘连,嘴边出现水疱和脓疱,脚肿,两趾发红,一般于发病5〜6天后死亡,也可将上述病料接种于犬肾原代细胞、鸡胚或纤维细胞或仔犬肺胞巨噬细胞进行分离和鉴定病毒。

2. 包涵体检查生前可刮取鼻、舌、瞬膜和阴道粘膜等,死后则刮膀胱、肾盂、胆囊或胆管等粘膜,做成涂片,干燥,甲醇固定,苏木紫和伊红染色,镜检。

包涵体呈红色,见于胞浆内,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

3. 血清学诊断①中和试验:一般使用鸡胚绒毛尿囊膜及各种组织培养细胞进行中和试验,以检岀抗体。

中和抗体效价为1 : 100或更高时,对Synder Hi11毒株脑内或气雾攻击具有坚强的抵抗力。

中和抗体低于 1 : 20的犬是易感的。

中和试验是目前测定免疫力的标准方法。

②补体结合试验:可用感染脏器、感染鸡胚绒毛尿囊膜乳剂或感染细胞培养物作为补反抗原进行补体结合试验。

病犬感染21〜28天后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但以后只持续数周,因而补体结合试验是确诊新近感染病例的一种方法。

③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目前检查血清中IgG和IgM抗体较为敏感和特异的方法。

Bernard等认为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CDV抗原是增强其特异性的重要步骤。

治疗病犬及早大剂量应用犬瘟热高免血清,一般用2〜3ml/kg体重,连用3〜4天。

配合应用抗病毒注射剂或口服液,如病毒唑、干扰素、抗病毒口服液等。

犬感染CDV后,常继发细菌感染,因此,发病后配合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可以减少死亡,缓解病情。

根据病犬的病型和病征表现给以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加强饲养管理和注意饮食,结合采用强心、补液、解毒、利尿等措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防治措施犬瘟热仍是目前危害养犬业的主要疫病之一。

一旦发生犬瘟热,为防止疫病蔓延,必须迅速将病犬隔离,用火碱、漂白粉或来苏儿彻底消毒,停止动物调动与无关人员来往,对尚未发病的假定健康动物和受威胁的其他动物,可考虑用犬瘟热高免血清或小儿麻疹疫苗做紧急预防注射,待疫情稳定后,再注射犬瘟热疫苗。

平时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措施,坚持进行免疫注射,犬瘟热是可以预防的。

我国目前用于预防本病的疫苗有单价苗(鸡胚细胞冻干苗)、三联苗(犬瘟热、犬传染性肝炎和犬细小病毒病 )、五联苗(犬瘟热、犬 传染性肝炎、犬细小病毒病、犬副流感和狂犬病 )以及麻疹疫苗等多种疫苗,可按厂家说明书使用。

幼犬的免疫效果与其母源抗体水平关系很大,当血液中母源抗体下降到 1 : 20以下时较为易感,1 : 100以上则不易感。

一般母源抗体不明的幼犬初免为 6周龄,二免为8〜9周龄,三免为10周龄,以后每半年加强免疫一次。

在疫区,对刚断奶的易感犬,先注射2〜3人份的人用麻疹弱毒冻干苗,半个月后再以 2〜3周龄的 间隔注射2〜3次犬瘟热弱毒苗,可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 6.1小动物传染病 \6.1.2犬细小病毒感染犬细小病毒感染(Canine Parvovirus Infection ) 是由犬细小病毒(CPV )引起犬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以出血性肠炎和非化脓性心肌炎为主要临床特征。

多发生于幼犬,病死率10%- 50%。

症状与病变本病在临床上表现为两种类型,即岀血性肠炎型和急性心肌炎型。

岀血性肠炎型多见于青年犬。

病犬突然发病,先呕吐,后岀现腹泻。

粪便先是黄色或灰黄色,尔后呈番茄汁样粪便,带有难闻的腥臭味。

病犬迅速脱水、消瘦、体质衰弱 (图6-1-10 )。

图 6-1-10图 6-1-11图 6-1-12病犬常因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和酸中毒,于腹泻后 2〜3天死亡。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尤其在病初的4〜5天内,可减少到3000个/mm 以下。

剖检病犬可见空肠、回肠粘膜坏死、脱落,绒 毛萎缩,肠腔扩张,内容物水样,混有血液和粘液 (图6-1-11 ) o 肠上皮细胞内有核内包涵体 (图6-1-12 ) 急性心肌炎型,多见于8周龄以下的幼犬,常突然发病,数小时内死亡。

病犬精神、食欲正常,偶见呕吐, 有轻度腹泻和体温升高,或有严重呼吸困难,心肌或心内膜有非化脓性坏死灶,常有出血性斑纹。

诊断根据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如呕吐、出血性肠炎、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以及幼犬急性心肌炎等,再结合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的特点,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利用后段小肠和心肌病料作组织切片,在肠上皮细胞和心肌细胞核内查到包涵体即可确诊。

如有必要,也可作病毒分离、鉴定、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等。

防治措施心肌炎型病例常预后不良。

对于肠炎型病例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临床上可以参考下列处方:复方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庆大霉素或蒽诺沙星注射液、病毒唑、维生素C、地塞米松等。

总之,及时大量、快速、多途径补液,结合抗感染、解毒、抗休克、对症等疗法,可较快解除症状和缩短病程。

近年来,国内广泛进行细小病毒弱毒苗接种,疫情有所控制。

防疫程序为在30日龄进行首免,以后以2周的间隔进行第二、第三次的免疫,以后每隔半年再以2周的间隔进行二次免疫。

\ 6.1小动物传染病/\ 6.1.3犬传染性肝炎/犬传染性肝炎(Canine Infectious Hepatitis)是由Rubarth于1947年首次发现的由犬传染性肝炎病毒(ICHV)弓I起的犬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的传染病。

该病的特征是循环障碍、肝小叶中心坏死、肝实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核内岀现包涵体。

症状与病变犬肝炎型自然发病潜伏期为6〜9天。

病犬食欲不振,饮欲增加。

常见呕吐、腹泻、眼和鼻流浆液性粘液性分泌物。

右腹有压痛、呻吟,某些病例头颈和下腹部水肿。

一般没有神经症状和黄疸。

病犬凝血不良,一旦出血,往往流血不止。

在急性症状消失后7〜10天,约有20%的康复。

犬一眼或两眼呈现暂时性角膜浑浊,称之为“肝炎性兰眼病”(图6-1-13 )。

剖检见有血样腹水,肝脏肿大,色淡呈黄褐色并混有多量暗红色斑点(图6-1-14)。

胆囊壁水肿、出血和肥厚。

肝细胞及窦状隙内皮细胞有核内包涵体(图6-1-15 ),一个细胞核内只有一个包涵体。

6〜7天。

常突然发生,呈急性经过。

病初发热,流鼻涕、食欲废绝、腹泻、眼球震颤。

之后出现神经症状,动物过度兴奋、肌肉痉挛、共济失调,最后麻痹、昏迷死亡。

有的病例有截瘫和偏瘫。

剖检可见心内膜、脑膜、脑脊髓膜、唾液腺、肺脏等脏器组织点状出血。

脑脊髓和软脑膜呈袖套现象。

在脏器的内皮细胞和肝上皮细 胞中有核内包涵体。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必要时,可抽取发热期血液、尿液等,死亡病犬的肝脏、脾脏及腹水 等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也可进行血清学诊断如荧光抗体检查、补体结合反应、琼脂扩散反应、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