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专题教育材料校园欺凌专题教育材料一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
发生地既有大型城市也有欠发达地区。
面对这样的现实,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应对校园欺凌?近年来,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严重性、发生频率和隐蔽性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地域遍布全国各地,从小学到高中均有涉及,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42.5%。
从欺凌性质看,低年级以直接欺凌事件为主,到高年级则呈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等多种方式并有。
由于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控制能力较弱,攻击性比较强,又有强烈的同伴交往需要,特别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初中以上学生的欺凌行为有明显的团体化特点。
校园欺凌中通常有两种角色:实施欺凌的学生、被欺凌的学生。
其中有一批孩子叫做欺凌/受欺凌者,他们有时是欺凌者,有时又是受欺凌者,尤其值得关注。
人们往往以为只有被欺凌者会受到伤害,但很多调查和追踪研究却发现,欺凌事件的双方都是受害者,甚至旁观者的心理也被扭曲了。
欺凌现象尽管发生在校园,帮助孩子应对欺凌事件的关键却是家长。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卷入校园欺凌?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欺凌者在编码社会线索时会对与敌意相关的线索更加敏感,寻找和发现此类线索后,在解释社会线索时又倾向于敌意归因,于是在构建社会目标时会非常生气,更多想到的是报复,更多采取攻击性的问题解决策略,而没有充分考虑其他非攻击性解决方式;在评价各种策略的有效性和选择反应时,他们不能很好地理性评估攻击反应的后果,会迅速实施反应。
受欺凌者往往容易焦虑,更具有不安全感,比较安静,谨小慎微,容易神经过敏。
他们一般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较重。
有某些“缺陷”或“与众不同”之处,如存在情感和行为问题、有不良行为习惯、肥胖、身体弱小等,常以哭、退缩等消极方式躲避欺凌。
“欺凌/受欺凌者”的问题行为、学业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最严重。
通常来说,欺凌/受欺凌者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和发展轨迹:由欺凌者转变成欺凌/受欺凌者的往往好斗、不遵守规则,经常招惹好动和暴躁的孩子、欺凌他人,被同伴所排斥。
由受欺凌者转变成欺凌/受欺凌者的则长期受到暴力对待,无力反抗,且没有得到外界的帮助,于是对社会的认识产生偏差,认为暴力能解决问题,转而以暴制暴,欺凌更弱小的对象。
欺凌事件涉及哪些环境因素?家长不但要读懂孩子自身的因素,还要读懂与之相关的环境因素,包括微观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等。
校园欺凌事件中,不同类型的个体面临着哪些不同的环境因素呢?先看家庭环境。
涉及校园欺凌的青少年,其家庭环境可能存在教养方式偏差、家长情绪控制能力差、家庭不和谐等因素。
欺凌者的家长对孩子常常抱有过高的期望,管教过于严厉,经常对孩子持拒绝、否认的态度,情绪暴躁,有攻击倾向,经常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家庭内部有持续的争吵。
受欺凌的男孩往往被家长或者过度保护、溺爱,或者过度控制、约束,家长往往过分卷入孩子的生活;受欺凌的女孩往往生活在成员联系少、情感不亲密的家庭中,家长往往忽视孩子、忽略其感受,经常威胁、虐待孩子,或者对孩子采取敌意、拒绝的态度,或者过度控制孩子。
欺凌/受欺凌者的家庭往往是缺少温暖的,父母冷漠,不参与孩子的生活,或者采取敌意的态度,对孩子的管教不一致,或者有家庭暴力,父母之间经常过度争吵。
再看同伴关系。
欺凌者喜欢那种恃强凌弱带来的被“崇拜”的感觉,尤其是男生,会认为自己很酷、很强,但容易被同伴拒绝,不被大部分同学所接纳。
受欺凌者往往缺乏社交技巧,不懂得如何正确与他人互动,不知道如何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所以比较孤独,缺少朋友,同伴接纳程度较低。
欺凌/受欺凌者属于被拒绝的儿童,缺少朋友,缺乏社会支持,遇到问题时没有倾诉和求助的对象。
最后看学校环境。
欺凌者所处的学校环境往往对学生约束太多,让学生感到压抑;师生关系紧张,敌对感强烈;教师常采用批评、斥责、变相体罚等教育方式;缺乏校园暴力的预防制度、应急处理制度和处理教育制度。
而受欺凌者所处的学校环境往往缺乏有序、和谐的氛围;学校重堵轻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一般采取简单惩罚甚至劝退的办法,不能根据学生特点及时引导,提前预防;老师对同学之间的矛盾不能及时处理,导致冲突事件持续、升级。
家长如何有效预防孩子卷入欺凌?预防孩子卷入校园欺凌的关键,在于家长注重创造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处理问题的正向榜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良好的交往能力,并且对孩子在学校中的情绪、交往等有足够的关注。
孩子如果在家里经常目睹父母之间的互相攻击和指责,只学会用这样的办法解决问题,就很容易迁移到学校情境中。
因此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采用温暖、民主的教养方式,减少批评、指责、打骂等方式,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要一起讨论,而不能压制和要求孩子绝对服从。
家长自己遇到受人欺凌、遭受委曲等事件时,要减少敌意归因,尽可能采取非攻击性解决方式,理性评估攻击反应的后果,选取更合理的反应策略。
在实施反应时要学会“等一等”,为孩子树立起理性处理事情的榜样。
当然,更重要的是构建和睦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能够轻松、真实地和家长交流自己的情况,及时化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和受欺凌的行为,即使受了欺凌也愿意与家长沟通讨论,防止更严重事件的发生。
另外,自信而有良好交往能力的学生不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中。
家长要营造非攻击性的环境,多理解、接纳孩子,减少批评,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能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男孩子最好有一项擅长的运动或爱好,不仅能充分发泄过剩的体能,还会学到新技能,更能明白怎么控制愤怒情绪。
家长还要充分重视孩子同伴交往的需要,鼓励孩子多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提升孩子应对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同伴交往的能力和自主应对挑战的信心。
欺凌发生后如何进行心理和情感急救?如果孩子已经卷入欺凌事件中,家长需要进行及时干预,将伤害降到最低。
比如及时制止视频、影像材料进一步流出和传播,将发生冲突的学生暂时分开隔离,防止进一步的冲突和欺凌发生。
除了及时进行身体方面的治疗,更要重视心理和情感急救,不能急于改变或回避孩子表现出的恐惧、焦虑、紧张等感受,要耐心倾听和接受孩子遭遇创伤后的这些反应,然后再跟孩子一起面对善后事宜。
如果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并帮助受欺凌的孩子疏导情绪,教会孩子正确应对,孩子就可能从受欺凌者迅速变为欺凌者。
而对欺凌别人的孩子,家长如果只是直接的批评指责,孩子会觉得家长根本不理解自己,内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下次还会出现欺凌别人的情况。
卷入欺凌事件的孩子,对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遭到破坏,被欺凌者有时需要在家里调整一段时间,需要家长更多的安慰和陪伴。
家长要接纳孩子可能还会出现的情绪不稳定、紧张和焦虑,认可“这种感觉的确很不好”。
必要时家长要请假在家和孩子一起做些感兴趣的事,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对他人和学校的信心如果欺凌事件特别严重,就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的干预和帮助指导。
不仅受欺凌者需要专业干预和辅导,欺凌者如果手段特别具有伤害性和侮辱性,同样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
(作者边玉芳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哪些行为可称为欺凌行为:指有意造成他人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包括言语方面的威胁、戏弄、辱骂、奚落、嘲弄和起外号等,也包括身体方面的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抢夺物品等。
欺凌可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指欺凌者直接实施于受欺凌者,间接欺凌是通过某种中介来达到欺凌目的,如背后说人坏话,制造谣言,社会排斥等。
这些变化表明孩子可能受到了欺凌:身体的伤痕如果孩子身体无故出现瘀伤、抓伤等各种伤痕,夏天经常穿着长袖衣服,就很可能受到了伤害。
生活规律和习惯的改变食欲下降、注意力恍惚、睡眠质量变差、学习成绩波动、做恶梦,如厕习惯改变(厕所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地,因此很多孩子避免在学校上厕所)等。
不爱上学或要求转学由于体验到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受到欺凌的孩子会变得恐惧和厌恶学校,突然不爱上学。
情绪和行为的变化突然变得沉默,不和外界交流,年龄小的孩子可能出现如尿床、依恋父母等退行行为。
应对欺凌的方法:在学校不要去挑逗比较霸道和强悍的同学。
上下学和活动时尽可能结伴而行;独自出去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遇到欺凌时一定不要惊慌,要尽量不要再激怒对方,尽可能拖延时间争取机会求救。
力量悬殊时要认识到自己有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有策略的谈话或借助环境来摆脱困境。
一定要及时跟家长老师沟通情况,不要在忍气吞声中独自默默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校园欺凌专题教育材料二教育目的:1.通过本次主题班会,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校园欺凌以及校园欺凌的危害。
2.使学生掌握面对校园欺凌时应该采取的措施,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互帮互助,共建平安校园。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校园欺凌以及校园欺凌的危害,学会正确面对校园欺凌,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主题同学们都知道校园是一个供我们读书和掌握知识的地方,这里承载着我们的梦想,但是,如果这片圣洁的土地上因充斥着暴力而失去生命,将是何等的悲哀啊!“暴力”,它不但可以摧残你的肉体;还可以使一颗纯净的心灵走向弯曲;更能使人的精神受到痛苦的折磨,严重时,能威胁你身边的人的生命安全。
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就是“反校园欺凌,建平安校园”。
二、有关校园欺凌的事例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多起校园欺凌引发的惨案,一桩桩、一件件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例让人触目惊心,也让我们更加关注校园安全。
1.女生太邋遢引公愤遭群殴重庆荣昌区法院审理了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一初中女生兰兰在住校期间太邋遢,引起宿舍其他女生的“公愤”,5名女生对兰兰打耳光,想要“教育”兰兰,不料竟将其打成10级伤残。
2.多人围殴女生事件11月23日下午,QQ空间、微信朋友圈热传一则视频,视频中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学生被两名同学轮番掌掴,视频画面之外,不时传来阵阵狂笑。
视频画面中,一名穿校服的女孩站在路边上,被几名年纪相仿、身穿同样校服的女学生轮番掌掴。
记者细数了下,在短短的6分多钟视频里,被打女生遭38次掌掴。
据了解,这个视频发生在张掖市山丹县第二中学校外,而打人者与被打者均为该校学生。
3.福建南安两初中女生暴力3分钟小学女生被扇25巴掌6月29日,福建南安水头,一小学女生被打视频流出,父亲认出女儿后报警。
视频中,这段流出的视频,时长共3分40秒。
视频显示,女生扎着长长的马尾辫,白衣黑裙,被10多个学生围着,两名女生断断续续,前后共朝前脸部扇了25巴掌。
通过视频声音可知,其中一名女孩,一边动手扇巴掌,嘴里还振振有词地质问:“你不是说见我一次打我一次吗?”4. 福建永泰初三男生遭围殴脾被切除此前被同学欺凌4年6月10日上午,16岁的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后,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他就经常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