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0013229 王运(10计本)喜欢看小说,喜欢旅行,所以很小的时候,一个人总是对着地图发呆,幻想着自己可以到这里,可以到哪里,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很多不同地方的样子,内心也充满了期盼,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可以去看外面的风景。
后来渐渐的长大,读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对自然之物就更加的热爱,希望一次潭中鱼可百许头的偶遇,盼望着自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走遍中国。
到了温州大学,在摆满书籍的图书馆,无意中的寻找,邂逅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开始时翻动的喜欢,到最后的热爱,我发现我真的喜欢这本书,在《文化苦旅》的带领下,我脑海去去了那么多地方,《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
旅者语言独到,循序善进,加上文化知识的补充,一次精神盛宴带给了我。
让我也按下决心一定要进行一次旅行,来完成我走遍中国这个从小到大的心愿。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论是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
在《阳关雪》、《道士塔》中,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的形神兼具。
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骚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信手拈来,栩栩如生的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余秋雨而我也只能羡慕,不能复制,不过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用我的方式进行我的文化苦旅。
在温州大学的第一年,爬了大罗山,对自己山水的一次考验,并写下《爬山小记》作为纪念:十月二日,余结伴同学八九,老乡七八与校友二三爬东南之大罗山。
大罗山去温大五六里,虽无奇水异石,景色到也青碧。
及至山脚下,登山之路似山之一痕,时断时续实也有趣!不禁想到张岱《湖心亭赏雪》中语句:“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今者虽未有湖心亭之雪,然天色稍阴,与山一青一绿交映,山路一痕,游者一从也不乏雅趣。
山路自小镇始,摄级而上,身边欢笑声不绝,心情自是怡然。
徐徐而上,路之两旁,草木从生,我自北来自是不知其名称,说来遗憾。
爬至山之半腰,山势转陡,路之两侧,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有茂密处,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呜乎,我也累乏不能动也。
路边有泉,冰凉清澈,泉底细石直视无碍。
掬一把泉水敷于脸上,顿觉清凉。
余是想濯足其中的,然担心浊了这好水,也就止住。
登山之言不再赘述,及至山顶,虽无斧凿之胜景,人工之古迹,举目眺去,高山之景亦足以畅叙幽情。
山侧有小湖一湾,我本喜之,然湖水污而浊,喜色随之减半。
湖畔早有人尔,吾等也坐于其中,歇脚唱谈不失为美事。
及至回来,有幽趣女生谈笑诗词、电影更是乐不禁然。
古人常说:山水之美,古来共谈。
今天不才,妄动笔墨谈山水之乐,实不是佳作。
然山水之乐让我不自禁也,不写难表吾心。
是故嘱文以记之。
-规划了很久,自己的云南之旅,并在回来的时候写下自己的一点点感受《我和我的小板凳》:昨晚失眠,以为自己会想起某个人,可是很久睡不着之后,在我脑海中还是没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我才知道,原来我心中并没有住着一个人,我的心是空的,我乐观的告诉自己,我不会一直孤单,总会住进去一个的人。
而在住进去一个人之前,我的心中有了一个小板凳。
小板凳是我在丽江忠义市场外的商店里买的,由于改签火车硬座早已没有,为了不让自己在火车上站漫长的一个夜晚,我去买了一个红色的小板凳。
小板凳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在昆明我有好几次差点丢掉它,终究没有,还是会寻找,或许是自己累了,走远了要坐下休息一下,所以会对它有点依恋,后来坐着火车来的安顺,离着温州近了一步,以为小板凳不会失去了,它会随我到我的终点站,会陪我更长的时间。
可是终究在安顺的包车上,我将它遗失。
或许一个小板凳并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可是如果是一个和你共同走过一段路程的小板凳,在昆明,由于一个晚上没睡,很困,原本的打算不得不推迟,我当时如此这般形容自己:就我一个身着破破烂烂,脸比纳西族的还黑,还奇葩的买了个板凳坐在昆明的大街上??要是再有个破碗和墨镜就好了,就这副流浪汉大叔的样貌,肯定有人给钱的??多少有些心酸,心酸的事情总是带点凄美,或许我们再也不想去经历那些蹉跎的岁月,可是当我们回首的往事的时候,总是佩服曾经的自己,或许因为勇敢,或许因为.......反正会有很多佩服自己的原因。
我很勇敢,这个夏天我用了二十多天,走过十几个城市,涉及八九个省。
我愿意佩服自己,但我不愿意再有一次这样的经历,我对自己说,以后我绝不会再这样了,一个人的旅行到此结束,除非是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才会考虑。
可是我还是会喜欢这次旅行,毕竟属于自己的机会并不多,有过苦痛,也有欢乐在其中。
在我旅行前半程,一直都是一个人,安排的紧凑,从青岛到武汉,从温州到厦门再到广州桂林昆明都是一个人在走,没有空余的时间瞎想,每天都是不同的风景,自己沉浸其中,虽然在广州自己很累很累,可是为了看更多的东西,不停的寻找,累并充实着。
当然也会有心酸,在广州,找不到地下通道,中国式过马路差点被车撞死,然后问交通协管员,很慈祥很和气的说其实是有地下通道的,很多外地人问,只是你们不知道罢了。
差点吐血,立个牌能死啊。
好歹哥哥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是一笑而过,心里画了很多个圈圈。
在韶关,遭遇泥石流。
被困一天,粮草断绝,作为一个胖子发扬了尊老爱幼的风格,把仅有的吃的让给他们,但是他们终究抢不过那些饿了的成年人。
那是第一次见识泥石流,火车缓缓的驶过刚刚抢修过的轨道,真担心会再次大雨,再次泥石流,那样以后死了挖的坑都省了。
不过泥石流还是很吓人的,山坡像是被撕了道巨大的伤疤,厦门河里的睡都是黄红黄红的,像是伤痛后留下的鲜血。
好像上面那些与我的小板凳无关。
而我在进入云南后,遇到了很多和我的小板凳一样的人,他们陪我走过了一段路程,可是最后都分别,只是留下一个美好的不可追寻的记忆。
在桂林认识一个瑶族女孩,一个江西男人和不知道哪里的女子,好像有留过联系方式,可是终究不知道都放到了哪里。
在大理和丽江两次遇见一个陕西女孩,可惜没有留下联系方式。
在大理去往丽江的火车上,和四个陕西女孩聊天,依然没有留下联系方式。
在大理的客栈里,认识了一些学艺术湖南人和一个激情半夜去看裸奔的河南妹子,不过连个名字没能留下。
在丽江木府,认识了一个福建泉州兄弟,一起游木府,第一次留下联系方式。
在回昆明路上,半夜和一群萍水相逢的朋友聊天,那时我第一次带上了我的小板凳,还好有留联系方式。
在安顺,和两个四川妹子一个重庆爷们儿一同在黄果树,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天。
在区贵阳的路上,和两个广东姐妹一起谈论饮食,聊天。
或许他们都和我的小板凳一样,有过短暂的接触,可能再也不会见面,但是因为有了他们,自己的旅行才有了很多值得回忆的地方。
其实我想写的东西很多,但是我感觉现在我有点语无伦次,所以留着吧,待到心情平静的时候,我会慢慢回忆那些天,我和我的小板凳共同经历的事情。
篇二:文化苦旅读书报告读书报告---读《文化苦旅》有感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余秋雨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所言“笔下也就一派端肃板正,致使海内外不少读者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白发老人”,品读历史,也让我觉得自己突然变得苍老了些。
我认为,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弱。
于是,追寻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我也踏上了这一段文化的苦旅。
随后,我继续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参观敦煌县的鸣沙山和月牙泉,解读柳侯祠的碑文,感受江南小镇的惆怅??合上书卷,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我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践行,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篇三:读书报告——文化苦旅文化苦旅《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中国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年份:2006 今天本不打算上网的,但今天看完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有点感受。
本书是余秋雨教授的第一本文化散文集。
全书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其中既有描述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也有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等等。
我也有个小梦想,就是能够到中国的各处去走,体味体味。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只有这样才明白书要怎么用。
现在我的小梦想还无法实现,但能够追寻他人的足迹也未尝不可。
不知余教授在行路之中是否想过徐霞客等前辈。
或许每个人游览祖国的目的不同,我也不知道我将来为什么游览。
最近在看叶圣陶先生的《怎样写作》,他讲到你所写不过是你的经验罢了。
我想或许余教授也是这样吧!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在自序中写的,走惯了远路的三毛唱到:“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有人告诉我,我悄悄的出发了。
在书中我跟随作者到处走,看着他在各地的经历,我也游览了一遍。
我在想为什么这本书叫苦旅?我以前想为什么不叫甜旅。
那是没看这本书时,没有体会到那种苦。
好像记得这本书是2011年买的,一开始听说可以提高作文水平,但是没怎么看。
今年下定决心看,终于在今天把它看完了。
书总是??全书共37篇,分别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嗣》《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牙山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节》《这里真安静》。
《柳侯嗣》是纪念柳宗元的。
以前也听过其名,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