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秀博物馆案例
1. 光影效果
2.几何性
擅长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屋顶的框架线都是 有大大小小的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在一些特殊功能的展பைடு நூலகம்也设计 了三角形天窗,洒下的光线具有神秘感.
3.借景与造园
4. 屋顶和顶窗
出于气候上的需要,日本传统建筑的坡
屋顶形成了日本传统的神社和农舍的入母屋造(歇山式),将其进行 抽象化设计,构成有特色的侧面.
六、平面图分析
平面和贝聿铭其他作品有一定区别形式更加 的自由,更加舒展
地下一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七 、 细 节 分 析
步入正厅,屋顶几何形的天窗,透明 而光亮,温暖的照在参观者的身上,也使大厅充满迷离 的光影效果.在屋面玻璃和钢管支撑管光之间设计了仿木 铝合金格栅,格栅梦幻般的的影子洒在地上,它与传统日本 竹帘式的"影子文化"相呼应
美秀博物馆
设计者:贝聿铭
目录
一、设计师简介 二、 发展始末
三、整体位置
四、设计思路 五、主入口分析 六、平面图分析 七、细节分析
一、设计师简介
贝氏建筑特色:
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 环境自然融化 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 心 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 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贝氏设计过程是将基本 几何学手法精致化。逐 步形成这种富有几何感 的雕塑外形为特征的风 格。
二、发展始末
美秀博物馆 (Miho Museum) 是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的私立美
术馆。创办人为小山美秀子,美术馆由贝聿铭设计。最初设计任 务只是一个小美术馆,由于藏品的不断增加,贝聿铭跟着做了很 多的调整。美术馆每一部分均体现了建筑家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 由外型崭新的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Magny Dori石灰石, 及专门开发的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还有展览形式及存放装置, 都充分表现出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智慧。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 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80%分都埋藏在地 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 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而采取为要保护自然环境 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这一设计清楚体现设计者贝 聿铭的概念: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
隧道尽端缩放有致的索桥为空间序列中的第一次高潮。纤细而优美 的索线在洞口的端部呈放射状的舒展开来经由椭圆形的钢架后突然 的收缩,在索线所独具的力与美的张弛中,观者的心理亦在瞬间随 之收放。而索网形成的虚空间构图中心正是指向美术馆。
隧道和直通馆址的公路,沿坡路行不到百米,44根银线放射状地向 天空展开,经过一个大半的椭圆形架再紧闭。原来这些钢丝是在山 谷之间吊起一座非对称地长120米的吊桥。桥的另一端便是美术馆的 正门百米长的索桥又一次让观者沉浸在鸟语花香的自然怀抱,不知 不觉完成了至馆前广场的前奏。
隧道 北翼 南翼
三、整体位置
四、设计思路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建筑基地位于京都附近信乐山脉的山脊上美
术馆的所在地是一座高高的山脊,它三面都是陡峭的山坡,人要 进入,必须经过一个狭窄的山谷,攀登而上,却又不能破坏自然 保护区。
好在日本的自然公园法的限制帮了我们的忙,他们只允许我们对
外暴露部分建筑,并限制了高度。这些现值其实帮了我们,由于 必须在环境的限制条件现做设计,我们的设计因此与环境更加协 调。
引用《桃花源记》,提出设想大家会尽快
利用对面山上的 现成道路,开挖 一隧道,再造吊 桥跨越山谷连接 通过隧道渡过吊 桥,美术馆豁然 出现在眼前,确 实有着桃源再现 的感觉,贝先生 在现实世界中, 草庵深藏在景观 的幽静处,实现 了桃花源的意境
五、主入口分析
先进入三角形的接待大厅
,内有餐厅、售票处。淡
完成了至馆前广场的前奏。被高度抽象概括的玻璃歇山屋顶建筑稳坐于三层 台基之上,屋顶中腰边,向两边延伸,就自然与台阶两边的围墙斜边相连接 ,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稳定的正三角,这便是贝聿铭的妙笔 所在。主入口圆形大门,和隧道的入口相呼应,在整体为三角形细部构图 的建筑物中显得格外纯净而圆润。壮美的山谷景色一览无余行进路线中的第 二次高潮。
黄色木制材料做成遮光格 子,而室内的壁面与地面 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
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这
与贝聿铭为设计卢浮宫美 术馆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样 。
空间因多次呈现明暗与虚
实对比而渐入佳境。迎宾 楼的圆形广场到弯曲狭长 的樱花小道是整体建筑的 第一个空间对比,起到铺 垫作用。
从洋溢着自然气息的小径到昏幽的人工隧道为第二次对比,明与暗 ,人工与自然,渲染了第一次高潮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