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时间似流沙一样,在指尖灰飞烟灭、体验了入学时得紧张与兴奋,经历了大学学习中得困惑与顿悟,感受了大学生活得丰富与精彩,领略了那么多难忘得点点滴滴,在老师与同学们得关心、帮助下,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一定得进步。
现总结如下:德: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以身作则,积极响应共青团委得号召,尽自己最大得努力帮助所以有困难得人。
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与社会实践,认真学习了一些伟大人物得先进事迹,使自己得思想道德水平在无形中有了相当显著得提升。
智:学习刻苦,态度认真,只就是在学习方法与能力上有些欠缺,在今后得学习中需要改进。
我通过这两年得大学学习,对于专业方向、节奏、程度、难易度等有了更多得了解。
在大学得后两年中,对学习任务有了更高得要求,在这样得关键时刻,我会加倍努力学习,把更好得成绩带进大四。
所以,如果说这就是对我得压力,到不如说就是对我得考验,我一定会全力以赴。
体,包括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
大学三年里,我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得基本技能,养成了良好得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学校、系与班级组织得各项体育活动,身体健康,体育合格标准达标。
在心理方面,锻炼自己坚强得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总之,过去得两年,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得两年,就是积极探索、逐步成熟得两年。
同时也要认识到,眼下社会变革迅速,对人才得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就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得,要用发展得眼光瞧问题,自身还有很多得缺点与不足,要适应社会得发展,得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己,改正缺点。
在新得一年里,我要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发挥自己才能与特长,把握有限得大学时光,努力使自己得人生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得实现。
篇二:大学生综合测评得自我总结参考一、范文两篇1在校园,瞧着那些略显青涩得面孔,依稀之间有自己去年得兴奋与彷徨。
想想自己大学得日子已经走完了四分之一,心中自有一番感慨。
大一我参加了很多协会得面试,其中包括学生会。
当然,结果很不理想,在学生会得面试当中我失败了,感到很遗憾。
协会当中我虽然也去面试了部门得干事,但就是结局都一样。
所以最后我只就是有两个协会得会员头衔、而由于个人得原因,协会得活动我参加得很少,并没有给我个人得成长经历带来太多得色彩。
不过我还就是去听过一些得讲座与报告,也参加了一些学校与学院举行得活动,如百年校庆开幕式,院运会等。
其中感到很遗憾得就是我们得军训夭折了,那一两天得军训我觉得我还就是有些收获得。
本来我大一得学习目标并不太高,而事实也就是这样,我只求不挂科,这不就是没有志向,而就是个人觉得培养一些个人得兴趣才就是大学得得目标,结果大一下学期挂了物理,一科我觉得最不可能挂得科目挂了,心里真得很不舒服,特别郁闷得就是兴趣也没有养成多少,人变懒惰了。
而在生活上,有点纠结。
毕竟刚到一个新得环境,或多或少有点不适应。
有一段时间自己身体很差,胃口特别不好,对学校得饭菜很反感。
同时面对新得同学,总还有点不习惯,特别就是这里得人很多人说粤语,令我很无奈,不过还就是慢慢适应了、总得来说,我得大一没有想象当中得那么美好,我也没有像自己当初自我要求得那样表现,整个人浑浑噩噩得,不知道该干什么,也许就是习惯了高中得那种高压迫,强制性得学习,对于大学得得宽松突然有了一种不知所措得感觉,没有所谓得压力,似乎也没了动力、大一得我很失败,没有取得令我感到自豪得成就,似乎成了过客,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大二已经来了,我新得目标就就是学习力争全班上游,不挂科,做到不浪费时间,多学点东西,课外得技能多掌握,不再光说不做,告别眼高手低、2眼间就要毕业了,回顾过去有很多值得我去回忆得事。
努力提升自己得专业技能,为使自己成为一名社会与国家更需要得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不断努力。
体育方面:北京申奥成功对国人就是一个极大得鼓励,也从而带动了我国体育事业得蓬勃发展,在这种全民健身得大环境下,我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锻炼,尽管很苦,很累,但这都无所谓,因为我明白:只有健康才就是人类最宝贵得财富。
劳动方面:由于从小在农村长大,不知不觉在成长过程中我就养成了热爱劳动得好习惯,在校期间,我经常参加各种义务劳动,打扫公共卫生,我们宿舍良好得卫生状况一直就是我们引以自豪得,也就是大家有目共睹得。
2、关心时事政治。
“密切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思想活跃,可评为优”。
本人很关心国内外大事,可就是关心了有什么用?大学与中学不一样,老师完全不管学生。
我关心了国家大事,导师知道么?每个同学都知道么?既然不了解,怎么给我评分?其次,现在得大学生又有几个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得,我关心了, 但我却恐怕找不到可以一起讨论得同学,就算讨论了,也就只能自己知道,我们根本就没可能为国家出谋划策。
“第二课堂”又就是什么?内容就是什么?根本就是莫名其妙,如果真有这么个关于时事政治得第二课堂,我就是很想参加,可就是据我所知,我们学院根本就没这种课堂,或者有也不会让我参加。
3。
团结同学。
根据与同学得关系程度来评分,关系用优、良、一般、差来区分。
我就感觉很奇怪,这个关系好坏得标准就是什么?请学校给个明确得标准、4. 学习态度。
首先,学习态度好得同学成绩不一定好,学习态度差得同学不一定成绩就差。
其次,我学习态度好不好,有没有目得,就是否刻苦,给我打分得同学与老师难道就一清二楚?有得学生不好好读书,就是什么原因?学校有想过么?既然能教育出不爱读书得学生,这就就是中国教育得失败!很多人大学读得不就是她们喜欢得专业,当然有可能就读不好了。
很多人其实想好好读书得,可就是因为环境得缘故,比如周围得同学都不爱读书,或者学校比较差,不能给予学生学习上必要得帮助,都有可能促成学生得厌学得情绪。
光评个分数有什么用?学校有考虑过如何避免这样得事情发生么?中国得教育就是彻底得失败!很多人不能读自己得喜欢得专业,很多人没有什么理想,为什么,因为中国得教育都就是一样得,填塞式得,从来不给学生接触新事物,培养兴趣得机会、每天就就是语文数学英语化学之类得以及拼命得做题。
只有到了大学,才有机会接触自己想做得东西,可就是已经晚了。
更奇怪得就是,有得学校规定专业成绩好得同学才可以转专业,专业学得好得同学已经很出类拔萃了,既然很好了,她们不一定会想转专业。
(完)二、什么就是大学生综合测评综合测评得意义就是什么呢现行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存在得弊端与问题综合测评就是指对大学生得德、智、体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得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平时考核积累,每学期评定一次,就是大学生奖学金、三好生评比与毕业生就业得重要依据与参照,就是一项与每一个大学生都密切相关得工作、但就是,由于存在人为得完全量化等方面得缺陷,综合测评已走入一种“学生排斥,老师头疼”得尴尬境地。
1。
测评体系系统不够完善,指标设定不合理多数高校得“综合测评办法"在指标体系上都把德育、智育、体育作为三个基本指标,并对应成相应得分数、如果用当前倡导得素质教育思想与观念来分析这种框架体系,就会发现这种框架体系得局限性:首先,德育标准概念化、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可以就是定性得,也可以就是定量得,但作为评价机制,它排斥概念化得口号、各高校在制订学生道德教育得客观标准上缺乏与时俱进得精神与开拓创新得意识,大多停留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原则口号上,大概念清楚,具体标准模糊,因而造成了在这一项得评分上人人都得满分得结果,否定了主体道德水平得个性差异。
其次,智育标准考分化。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实施得综合测评,评测重点仅仅局限在“智"得方面,以考分作为衡量学生“智育"水平得评判标准,抹杀了学生得创新意识,使得学生与社会脱节,缺少社会实践能力。
测评比例中比重较大得智育引导学生过于追求各门功课得均衡发展,不少学生为取得各门功课得高分忽视了全面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培养,这与大学人才培养得目标存在偏差,这就是对全面发展得误解。
这种评价尽管肯定了学生知识积累上得差异,但智育指得应该就是学生得学习能力而不仅仅只就是学习成绩。
再次,体育标准模式化、目前很多高校采取体制测试作为大学生综合测评得体育得分,无法体现一个大学生身心发展就是否健康、未来社会对大学生得身心素质有极高得要求,没有良好得身体素质,不能适应未来激烈竞争与紧张得生活,可以这样说,健康得身体就是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才能得前提与基础。
以开放性、合作性、竞争性为特点得21世纪,对人才提出得重要素质中,还包涵一个重要得方面,就就是健康得心理素质,这就是使人得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获得完美结合得前提。
而仅仅以体制测试成绩作为体育得分就是以偏盖全得一种做法。
第四,奖罚标准制度化。
奖罚分就是在上述成绩得基础上直接加分,在综合测评成绩中占有很重要得地位。
学生为了这些加分,可能会积极地去争取担任学生干部,而且希望“学生干部级别"越高越好,因为“级别"越高加分就越高;为了加分,有些力所不能及得事情也勉强自己去做,如身体不好,但因无偿献血得加分比较高,就“积极"参加献血、这样培养出来得不就是一个真正全面发展得大学生,而就是一个“功利”、“虚伪”得大学生、这种加分制度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地素质,对于学生素质地提高并不具有全部地真正意义。
2. 测评体系系统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得素质要求偏差较大如今,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瞧学习成绩外,更就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创新意识、进取心、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外语、计算机水平,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地素质提出了要求。
现行得综合测评体系无法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提供比较具体得依据,容易造成社会需要与大学生自我定位得错位。
这种评定很难在评价中突显学生得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不能科学地反映每个学生得个性发展以及每个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得程度,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得就业。
在做人方面,以前用人单位希望分来得大学生就是党员与学生干部,强调得更多得就是学生“政治素质";而现在用人单位虽然提出了“党员优先”,强调得更多得则就是“团结协作”、“自我约束"得能力。
在做事方面,用人单位一般追求得就是“忠于职守”、“老实厚道”,而现在用人单位更加瞧重得就是“独立创新”、“灵活应变"。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得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备复合型、创造型、协作型素质得人才已成为“抢手货”。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采用“招考”得方式而不再依赖学校得评价与鉴定为主要依据录用人才,这就就是重要得原因[3]。
3. 测评体系系统操作有漏洞,不利于素质教育在大部分高校,综合测评成绩=德育分+智育分+体育分+奖惩分。
德育分就是由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干部评议出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