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与革新摘要: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概念之一,自二十世纪初由弗洛伊德提出至今,一直对学术界产生着重要影响,中国戏剧大师曹禺的《雷雨》便是将俄狄浦斯情结植入中国文学作品的代表。
本文试从俄狄浦斯情结内容本身、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各方面进行分析,以阐释《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和革新。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雷雨》;继承;革新一、俄狄浦斯情结综述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分析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命名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的妒忌、仇恨的心理。
【1】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这一主题也的确反复出现在众多文学作品中。
弗洛伊德以希腊悲剧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为例,详细阐明了他提出来的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达的儿子,出生时,神谕预示他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随即被生父抛弃,后来他被人收养,并在异邦做了王子。
当他对自己的身世产生怀疑去求助于神谕时,神警告他要远离家乡,因为上天注定他要杀父娶母。
而碰巧俄狄浦斯在离开他养父母家的途中遇到了生父拉伊俄斯王,并在偶然发生的冲突中杀死了他;随后,他因解除了狮身人面像对底比斯城的围困,被百姓拥戴为王并与生母伊俄卡斯达结婚育子。
直到后来底比斯城瘟疫流行,神谕告知只有把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驱逐出境,瘟疫才能停止。
当俄狄浦斯知道自己杀父娶母这一令人厌恶的罪恶行径时,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自戕双眼,远走他乡。
弗洛伊德指出“这种以母亲为爱的对象的情结,就叫做俄狄浦斯情结。
”【2】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
因此,这种分析方法的提出,引起了众多文学创作者和读者的共鸣。
当这种理论传入中国后,引起了中国作家的极大的兴趣,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运用于作品中。
《雷雨》正是这些作品中的代表,更有甚者将《雷雨》视为中国的《俄狄浦斯王》。
《雷雨》将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充分展现,但同时又不是对它的简单翻版,而是结合中国社会现实情况,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
一、《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1、以杀父娶母为理论原型《雷雨》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俄狄浦斯王》,是因为它淋漓尽致地将以杀父娶母为原型的俄狄浦斯情结展现出来。
杀父娶母原型的主要内容为父弃子、子杀父以及子娶母,在《雷雨》中,周朴园对大儿子周萍的不关心、对二儿子鲁大海的遗弃表现了父弃子的内容;周萍对父亲的憎恨并表示“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鲁大海持枪与周朴园谈判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自杀父的内容;而周萍和周蘩漪之间的乱伦关系则是对子娶母内容的展现。
2、浓厚的悲剧色彩《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其主人公俄狄浦斯因不能挣脱命运的捉弄而自残,王后伊俄卡斯达自杀了。
而《雷雨》的结尾,周萍开枪自杀,四凤跑出周公馆触电身亡并殃及周冲,周繁漪和鲁侍萍病倒、鲁大海消失,让原本好好的两家人家破人亡。
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两部作品悲剧发生的原因,不难发现作品中人物的悲剧都是通过自我惩罚的方式的实现的,或是自杀或是自残。
而这样一种方式更是加剧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3、命运之神的巧合安排在《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俄狄浦斯竭尽全力避免杀父娶母的发生,首先是被生父抛弃,然后远离养父母使其免遭神谕言中,后来却冥冥之中误杀生父娶母为妻。
命运似乎一张天罗地网,任他逃往何处、用何方法都不能摆脱命运冥冥之中的神秘安排。
同样,《雷雨》中的周萍引诱了继母周繁漪,当他为了摆脱继母爱上侍女四凤时,并欲与之厮守时却发现四凤是其同母异父的妹妹,这种看似不可能的巧合在命运之神的安排下又一次降临了。
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均想要利用自身力量避免悲剧的发生,却在最终毫无躲闪之力跳入了命运之神事先挖好的陷阱中。
二、《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革新《雷雨》虽然以俄狄浦斯情结为原型,在结构和结局方面与《俄狄浦斯王》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雷雨》绝不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简单模仿,它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而这些特性正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革新和发展。
1、对俄狄浦斯情结的丰富俄狄浦斯情结本身的内容用“弃子杀父娶母”便可概括,但《雷雨》并不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简单模仿,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现实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首先,在《雷雨》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容是委婉展现在作品中的,作品并没有以讲述周萍和继母周繁漪的乱伦终结,而是进一步描述周萍和同母异父妹妹四凤的唯美爱情,事实上,周萍对四凤的爱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延续和发展。
如果说《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所表现出来的恋母情结为第一恋母情结,那么《雷雨》中周萍对继母周繁漪的感情则称为第二恋母情结,对同母异父妹妹四凤的感情则是第三恋母情结。
第二、第三恋母情结的出现形式上是第一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的变迁,实则是对俄狄浦斯情结内容和实质的丰富与发展。
2、俄狄浦斯情结产生的原因更具现实意义俄狄浦斯情结在《俄狄浦斯王》中产生是由于命运的捉弄以及神谕的不可侵犯,俄狄浦斯在作品中的遭遇是无辜的。
而在《雷雨》中,俄狄浦斯情结产生却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作为作品主人公的周朴园是造成悲剧发生的根源,他为了自己的野心和权威,抛弃鲁侍萍和鲁大海,压抑儿子周萍和妻子繁漪,为了一已私利,不择手段,违背道德和伦理,最终陷入悲剧,落得家毁人亡。
首先,周萍作为周朴园的长子年幼时母亲被逐出家门,父亲为了迎娶继母将他送到乡下,直到成人才回。
然而,回家之后的周萍却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父亲一贯严肃的面孔缺少对子女的关心和问候,而他对父亲有的只是表面上的敬畏,实际二人之间无话可说,缺少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弟弟周冲年龄尚小,况且弟弟有继母关心爱护,无法体会周萍心中的苦痛,唯一能够让他感受到温暖的人便是继母繁漪,他们之间没有年龄的差距,同时这位思想解放的继母与自己有着一定的共同话题,更重要的是,她对他有着超乎母女关系的关心和疼爱,这便形成继母吸引他的理由。
虽然与继母发生关系是违背道德伦理的乱伦,但在他的意识中有着报复父亲的快感,这从周萍说恨自己的父亲,愿他死,就是犯了伦灭的罪也干可以看出来。
周萍与继母周繁漪发生乱伦关系并不单纯因为他对父亲的憎恨,还与他从小缺乏母爱有关系,儿童时期缺乏的母爱会让他对母爱有深深的渴望。
其次,繁漪所处的环境和性格决定了她也有俄狄浦斯情结的可能:繁漪本是一个受过教育的新时期女性,对美好爱情的渴望是在比她岁数大很多又思想古董的周朴园身上得不到的。
繁漪表面上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对爱情失望的痛苦,但她的心里有一股按捺不住的热情和力量在翻腾着。
由于终日待在苦闷的家里与两个儿子为伴,心里的空虚以及年龄的相近使得她和周萍的乱伦得以成为可能。
这样,她既实现了对丈夫的报复,也满足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
再次,周萍的亲兄弟鲁大海刚出生就和母亲一起被逐出家门,从小跟随母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继父的刻薄和冷密让他对失去父亲的悲哀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经历使他产生“仇父”的心理。
作为周朴园矿上带领罢工的工人,斗争失败后他拿着手枪去和周朴园拼命,表层是工人阶级和资本家的冲突,而深层则蕴涵着儿子对父亲的报复意识,他的“杀父”的意识是明确的,只是他不知道他想杀的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这正是弗洛伊德笔下无意识的存在。
倘若周朴园没有为了迎娶门当户对的妻子而抛弃鲁侍萍和鲁大海,就不会有周繁漪的出现;倘若周朴园对周繁漪关心爱护,繁漪也许不会抓住周萍的手不放;倘若周朴园给予周萍足够的父爱,也许周萍就会健康成长,而不是整日烂醉如泥,与继母发生乱伦关系。
由此可见,《雷雨》中俄狄浦斯情结产生的原因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暴露了大家庭的罪恶,揭露了资本家的残忍和追求财富的不择手段,同时也展现了社会普通工人与资本家斗争、争取自我权利的现象,以及女性追求个性解放的现实生活事件,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大家庭生活的缩影。
3、故事情节更加复杂故事情节的复杂性首先体现在故事人物的设置上。
俄狄浦斯情结主要表现儿子俄狄浦斯、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达一家人之间的故事,以俄狄浦斯为主要描写对象;而《雷雨》则将整个故事的发展放置在一个大社会的背景下,围绕周朴园一家人和鲁侍萍一家人展开。
其次便体现为故事情节本身的丰富和复杂。
俄狄浦斯情结主要包含弃子、杀父、娶母、自残四个方面,《雷雨》对其中每个部分的内容都进行了丰富。
弃子方面:《雷雨》中周朴园为了赢取门当户对的媳妇而把私生子周萍送到乡下,直至其成人才被带回家,在乡下,周萍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形同被弃;而周朴园的大儿子鲁大海刚出生就和母亲一起被赶出家门,遭到遗弃,这是对弃子情节的直白表现。
无论是周萍还是鲁大海都从隐性和显性两个方面表现了弃子情节的存在。
私生子鲁大海被弃这一内容的增加是《雷雨》与俄狄浦斯情结本身这一方面内容的显著不同。
同时,与拉伊俄斯国王为了躲避神谕应验而遗弃儿子俄狄浦斯不同的是,《雷雨》中周朴园对鲁大海和周萍的遗弃均是因为自身的原因。
这就使得《雷雨》反映的故事更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
杀父方面:《雷雨》从周萍和鲁大海两人身上分别表现了对父亲周朴园的憎恨,虽然没有让杀父这一情节成真,却更能引人深思。
作为资本家的周朴园,一心忙于自己的生意,缺乏对家中亲人的关爱,而他的严厉、不近人情使得从小被赶到乡下,缺乏父爱,在孤寂苦闷的怨恨中长大的周萍对他产生了恨意。
这种恨在作品中主要通过他曾经对蘩漪说过的话表现出来:“希望他死,即使犯灭伦的罪也干。
”这正是周萍身上非常明显的杀父娶母的心理倾向,是周萍身上俄狄浦斯情结的有力佐证。
同时,资本家周朴园为了聚敛财富,不惜以其矿上工人的生命为代价,获得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产,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私生子鲁大海作为他矿上的一名普通工人代表工人罢工和周朴园谈判,甚至预备了手枪与周朴园对抗。
由于鲁大海自幼被生父遗弃又不被继父疼爱,因此他在潜意识中对“父爱”只有质疑,没有认同,他甚至产生了“仇父”的心理。
作为工人的鲁大海与作为资本家的生父周朴园发生冲突时,其“杀父”的意识是非常明确的。
娶母方面:与《俄狄浦斯王》中直接描写俄狄浦斯娶母的情节不同,《雷雨》通过描写周萍和继母的乱伦关系将这一方面的内容展现,但《雷雨》的情节对“娶母”这一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延伸:将周萍对继母周繁漪的感情转移到鲁四凤身上。
周萍为了逃避自己与母亲周繁漪乱伦的事实,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周公馆十八岁的侍女四凤身上,四凤的单纯美丽、温柔善良吸引了周萍,他甚至想要客服一切障碍将四凤娶回家。
但是他没想到四凤是他同母异父的妹妹,他对四凤的感情在我看来是他潜意识里的恋母情结在发挥作用。
他与四凤之间的血缘关系使得他们之间在冥冥之中多了一种吸引和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