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1)整体性。
2)超前性。
3)层次性。
4)多样性。
5)合法性。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答: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分配功能。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答: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同产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人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答:1)政策问题。
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成服是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
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
作为有选择的社会问题,人们对他们所作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既取决于经验知识,还取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念等。
2)政策目标。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前提。
所谓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
但目标不明确,也同样会使政策出现偏差。
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
政策目标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
3)政策方案。
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他们统称为备选方案。
拟订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
由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你动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没有选择也就没有分析。
决策理论中的“霍布森选择”,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该严格禁止出现。
4)政策模型。
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摸名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
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约束,易于理解、操作、模拟与优化。
有几类模型在政策分析中是十分有用的,他们是图标、物理、符号和形象模型。
所有的模型讨论,都涉及到总体研究。
最优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设和约束条件下可以求出最优选择结果的模型。
5)政策资源。
早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尤其在执行中。
政府的“作为”,以能否提供多少资源为基础,这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条件。
所消耗的资源,一般可以用货币表示费用。
但政策分析中,大量的是非货币支出的费用。
如生态影响因素、环境污染因素等,无法用货币来衡量。
资源消耗分析,有许多因素不能用货币衡量。
人、财、物、时间、信息都是资源。
除此之外,权力、地位、名誉等,也可能是资源。
6)政策评价标准。
整个政策过程,无论是从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
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评价及其标准。
政策评价,往往是综合性评价,因为不同方面的标准,无法用较为同意的尺度来衡量。
7)政策效果。
效果是达到目的时所取得的成果。
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
效益大体有三个方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从投入一产出模型分析,政策效果基本由两个因素所决定:一是政策执行的成本;二是政策执行的结果。
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生的效益,高与政策执行成本时,政策效果是有效的。
二者之间的差越大则说明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越高。
反之政策效果是无效的。
8)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系统不仅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多种因素,而且还包括外在环境。
这些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事实结果的外在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
其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国际环境等。
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所构成的政治文化,在社会变革时期,对政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9)政策信息。
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即输入关于社会各方面要求与需要的信息,经过转化(领导层的决策),输出作为所制定的政策内容的信息,其中也包括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
政策信息原则上应该是开放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信息闭塞而造成政出多门,互相抵消、不同步、不配套等问题。
获得政策信息应是多渠道的,既有来自大众交流媒介的各种社会渠道,也有来自机关北部渠道。
因此,要加强各种信息渠道的沟通。
5、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答: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它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6、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答: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
是否及时得到准确而有用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及时处理,是进行有效公共决策活动的必要前提。
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在于填补当代领导职责与其能力之间的差距,为领导服务。
决断系统是由拥有公共决策权力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的中枢机构,是公共政策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的全过程。
公共政策的决断系统是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
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决断系统不仅拥有决定权,而且还统帅其他自系统的活动,为信息系统指明收集信息的方向,为智囊系统确立拟订备选方案的目标,指导政策方案的实施活动;但信息、智囊等其他系统或机构却不能取代决断系统的地位。
对政策过程的监控,既有助于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也有助于政策方案的贯彻实施与评估,是事先既定目标的有力保障,这四个系统各有分中、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
7、试论述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答: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
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
在我国,中国***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中国***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
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防线和中道政策的领导。
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提出防护的。
党在提出各项方针政策之后,要由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据此制定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使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变成为国家一直。
为保证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切实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并得到贯彻执行,党还决定和影响了各级政权机关的人事任免,推举***党员执掌国家各级机关的重要权力,以实现组织上的领导,同时,党还确立了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宣传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是互相联系的。
其中,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基础,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保证,而政治领导是核心,是最重要的领导。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党的政治决策以及制定和运用政策在党的全部领导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为了保证党的领导作用的实现,党还自上而下地建立了统一、严密的组织体系。
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层三个层次。
党的地方各级组织是与各级地方国家机构基本配套设置,它们大致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的各级党委。
各级地方党委是本地区的领导核心,它在地区性政策指定的权利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党的基层组织,对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本单位的贯彻实施进行保证和监督。
我国实行的是***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个制度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假手***党领导,同***党合作,共同参与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参政党,他们是以参与者的地位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党与各民主党派对国家大政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统一战线内部重大问题进行充分协商、讨论,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有效政治机制。
各民主党派经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形成的有关决策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按规定程序审定后,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送达有关部门,从而对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
8、试论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答: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消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加影响;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9、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答:1)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
如果公民个人之间相互议论的某个社会问题一经大众传媒的传播,几分钟时间就可以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立即形成了某种社会舆论,从而使公众议程更容易形成。
2)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
某个社会问题经大众传媒后,社会公众很快了解了这个问题,同时也使决策者了解这个问题,。
这样就使一些重大决策问题,在未经形成公众议程之前,决策者就可能已着手研究处理,制定出相应的方案。
3)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决策问题实际存在的数量是很多的,但如果渠道不通畅,最终能提出的数量是有限的,而现代大众传媒的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形式丰富多样,使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够充分反映出来。
10、决策方案应该包括那些内容?答: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
即指出要将所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首先应主哟那些问题才能保证方案执行效果与预期效果的一致。
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
这是方案的核心内容,要尽量作到明确、具体,并给决策方案的执行者一定的机动性。
要明确提出方案的执行者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与实现决策目标有何必然联系。
由此可以增强执行人员对其的可信性,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
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
公共决策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其解决也呈现出长期性与阶段性。
因此,在方案中必须明确决策阶段,以使得决策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分和决策。
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
即明确决策方案的适用对象,运用期限以及该方案着重解决的问题等。
5)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
如实施该方案所需响应机构的调整或重新设置,人员的配备状况,以及资金等其他资源量的要求等。
11、决策方案平谷的标准是什么?答:1)效益标准。
效益标准是根据投入产出关系评估决策方案质量的标准,成本越低,收益越大,效益也就越好。
只有那种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预期社会效果的决策方案才是高质量的决策方案。
2)方案协调性标准。
方案协调性标准用评估方案涉及的各种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资源要素,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之间的有机整合程度。
一项优质的决策方案,应该是通过方案内在凝聚力和设定的机制,把方案内含的各种要素及条件按事物发展的客观逻辑有机地统合为一体。
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
方案的适应性标准主要评估既定方案是否适应环境的表化。
一项好的决策方案,应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当环境条件变化或以外情况出现时,该方案本身有应变的弹性和进行局部调整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