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无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无答案)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编写者:黄琼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识记文中生字生词。

2、默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根据情感变化梳理文章结构。

【相关链接】1、地理位置:各拉丹东冰川位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0 米,姜根迪如海拔6548 米,有南北两条呈半孤形的大冰川,南支冰川长12.8公里,宽1.6公里,冰川尾部有两公里的冰塔林。

这高耸入云的冰雪山体和晶宝皎洁的大冰川,是万里长江的源泉。

冰塔林中,有玲珑剔透的冰笋,有高高耸起的冰柱,有形如彩虹的冰桥,有神秘莫测的冰洞,冰清玉洁,是一座奇美无比的艺术长廊,周围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有藏野驴、藏野牛、藏羚、雪鸡等珍禽异兽,是探险旅游、登山、猎奇、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2、气候特点:高寒是这个地区的基本特点。

全州气候只有冷暖之别,无四季之分,全年冷季7─8个月,全年暖季4─5个月,没有绝对无霜期,气候寒冷而干湿不均,年平均气温-0.8℃,年最低气温-42℃,最高气温28℃。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扛()棱角()虔诚()蠕动()凄凉()懈怠()蜿蜒()(2)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

安营扎寨:风云变幻:接踵而至:历历在目:漫不经心:2、再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的句子,复述作者在各拉丹东的所见所感。

导航:重点关注描写雪域高原美景的段落。

3、我的疑问:【合作探究】1、对学,群学,小组质疑解难2、作者在各拉丹东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概括。

3、在课文中圈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语句,以此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伴随这些情感变化,梳理文章结构。

【拓展提升】文本阅读: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长江和黄河同属中国的母亲河。

长江全长6380公里,流域面积180.7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九千六百余亿立方米,是中国第一大河,是世界第三大河。

长江支流纵多,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和黄浦江等支流。

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有48条;5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砻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和赣江等9条。

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超过10万平方公里,以嘉陵江流域面积最大,约16万平方公里。

长江流域湖泊也很多,中国大部分的淡水湖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面积较大的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

那么,长江发源在哪里呢?长江发源于中国西部唐古拉山脉,它的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东大冰峰。

“各拉丹东”是藏语里“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地理坐标为91.0°E,33.5°N,南北长达50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终年积雪,雪线高度5800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公里,有冰川130条。

各拉丹冬峰周边地区有藏野驴、藏羚羊等野生动物。

1986年8月,日本登山队首次登上各拉丹冬峰。

各拉丹冬峰西南侧的两道姜根迪如弧形冰川,像两把大钳子夹住了江根迪如雪峰。

北支冰川长10.1公里,宽1.3公里。

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厘米,宽1.6厘米,尾部有5公里,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

这里孕育出了长江的正源——沱沱河,此名来源于蒙古语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意为缓慢的红江)。

长江源头,明代以前一般皆沿用了2000年前战国时代的一部地理书籍《禹贡》,说“岷山导江”,这所说的岷山,不是四川的岷山,而是指甘肃省天水县境内的一座山,当然这个说法跟实际情况差之千里,因为这个地方只是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源头而已。

明代徐霞客写下“江源考”,指出江源应属金沙江,但按照「河源唯远,水流顺直」的原则,沱沱河才是真正的源头。

除正源外,长江还有一个北源,一个南源。

长江北源——楚玛尔河,又那木齐图乌兰木伦(蒙古语意为红叶江),又称曲麻莱河、曲玛河。

源出昆仑山南支的可可西里山黑脊山南麓,海拔5432米,流经多尔改错(藏语意为石头湖,蒙语称叶鲁苏湖,意为沙湖)在曲麻莱县以西的楚拉地区注入通天河。

长江南源——当曲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山麓的沼泽地,是一片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沼泽地。

【当堂检测】1、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棱角虔诚儒动风云变幻B.恭顺豁然凄凉厉厉在目C.懈怠敦实蜿蜒穿流不息 D.演绎磅礴褶皱漫不经心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的到来。

()(2)指部队驻扎下来。

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3)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楚的呈现在眼前。

3、分别写三句描写长江和黄河的诗句。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赏析语言,重点理解冰塔林的描写,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

2、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

【相关链接】1、修辞句的赏析:比喻:……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富有感染力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人的情感与性格,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2、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

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

记叙文中的议论,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

【自主学习】1、各拉丹东环境的恶劣和壮美是否矛盾?应如何理解?2、各拉丹东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并思考相关部分的语言特点。

3、我的疑问:【合作探究】1、面对在各拉丹东遇到的困难,作者的情绪反应时怎样的?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2、联系上下文,品味句子:(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风声一刻不停得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琢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4)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褶皱,想象着在漫长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腿,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学习建议】:参照相关链接3、文章最后一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该怎样理解?你可以说出多少长江的故事?【拓展提升】泰山之恩蔡家园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

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

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臭。

”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

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

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睹,一直缠绕着我。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

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

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

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

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

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

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

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

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

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

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

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

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

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

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

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

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

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

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

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

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

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堆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

一座泰山,象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

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

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

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

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本文略有删改)1、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1) (2)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3、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4、联系全文,试分析结尾处“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的艺术特色。

相关主题